第91章 绑架(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到这里来绑架自己师徒。
可除了一身学问,师徒俩又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值得别人惦记的。
没多久,师徒俩就被装上了马车。
对方也没有绕路故意让他们迷失方向,直接就将车开到了码头,然后又押着他们上了船。
然后船直接北上。
期间还允许他们摘掉头套吃了食物。
通过这一点,师徒俩终于确定,对方应该没有什么恶意。
这让他们稍稍放下了一些心。
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到底是谁,又为什么要绑架他们?
船舱内看不到外面,师徒俩也无法分辨时间,只能大致估测。
约莫第二天中午船停了下来,两人又被装上马车一路周转。
这次他们能感觉到,自己被运到了山上。
根据默算的距离判断,应当是应天境内。
至于是哪座山就不知道了。
但这个推断,却让师徒俩心情再次忐忑起来。
应天是大明的国都,莫不是有人要在这里搞事情?
他们并没有怀疑朱元璋。
毕竟这会儿大明即将一统天下,朱元璋想见他们一道诏书就可以了。
没必要这么折腾。
如果不是朱元璋,那问题就大发了。
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担心也没有什么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车子又走了大半天,半夜时分终于停了下来。
师徒俩又被人架着一路周转,等头套被取下来的时候,发现已经身处一间密室。
蒋如风依然是满脸笑容,态度非常的客气,还给两人端来了丰盛的食物。
师徒俩也不是俗人,知道万事先吃饱饭再说。
所以也没有客气,将食物吃了个精光。
然后席应珍就问道:“不知你家主人何时来见我们?”
蒋如风笑道:“我也不知,两位且耐心等待。”
“如果两位有什么需要,就拉一下这根绳子,只要不过分的,我们都可以满足。”
说完转身离去。
师徒俩先是面面相觑,然后同时叹气。
道衍正想开口讨论一下当前情况,哪知席应珍打了个哈欠道: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老夫有些困了,先歇息了,你也早点歇息吧。”
说着竟真的和衣躺下,不一会儿就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
道衍先是无语,随后就是敬佩。
这种修养,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啊。
这一路折腾他其实也很困了,明明哈欠不断,可闭上眼睛脑子里却乱糟糟的怎么都睡不着。
最后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默念佛经,总算是让自己暂时安静下来。
朱元璋刚刚收到马皇后的信,内容非常啰嗦,把这一路的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了一遍。
就连吃了几碗饭,喝了几碗水都说了一遍。
可朱元璋却看的非常开心,自己未能出行的遗憾也稍稍弥补了一些。
信的最后讲了马钰改良纺纱机和织布机的事情,并且附上了几张图纸。
朱元璋也非常惊讶,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找来工匠照图制作。
然后找来织工试验。
发现效率真的大大的提升了。
而且不是提升了一两倍,而是至少七八倍。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朱元璋,可谓是非常的震惊。
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之前马钰讲的关于生产力的课程。
听过那节课之后,他虽然明白了生产力的重要性。
可那种观感并不直接,始终隔着一层。
尤其是对如何发展生产力,他没有丝毫头绪。
可是现在,飞梭和新式纺纱机,让他直观的感受到了生产力提升带来的变化。
一个人就能创造之前六七个人才能创造的价值。
如果家家户户都采用这种新式机器,那将有大量劳动力富裕。
朝廷就能将多余的劳动力,引导向其他方向。
比如开垦更多的土地,比如修筑驰道,比如…
亲眼见证带来的冲击力,比任何语言都要大的多。
此时他也终于理解了,马钰那节课的深意。
看着快速纺纱织布的织工,他心中默默的道:
“咱终于看到,养活几亿人口,度过寒冷期的希望了。”
然后他又想到了马钰。
之前这小子说他先学的广博,什么都懂一点只是了解不深,当时咱还当他是吹嘘。
没想到竟然连工匠技艺都懂。
看来他也并不全是吹嘘。
就是不知道,他还掌握着多少这般高超的技艺。
想到这里,他心中也充满了期待。
恨不得立即将马钰喊回来,然后关在小黑屋里,将脑子里的东西都写出来。
亲自验证了新式机器的真实性,朱元璋没有耽搁,立即下旨全国普及。
“咱要在最短的时间,让天下百姓都能用到新式机器。”
一开始群臣还觉得皇帝一惊一乍的,不就是改良机器吗?
有必要这样大惊小怪吗?
然而当他们亲眼看到新式机器的效率,也同样震惊了。
也终于明白皇帝为何会如此急切了。
同时对改良出这两种机器的马钰,也不禁刮目相看。
就连儒生们,都觉得这两样发明利国利民,应当予以表彰。
儒家只是抨击奇技淫巧,对农具一类的发明创造,那是非常重视和鼓励的。
也
可除了一身学问,师徒俩又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值得别人惦记的。
没多久,师徒俩就被装上了马车。
对方也没有绕路故意让他们迷失方向,直接就将车开到了码头,然后又押着他们上了船。
然后船直接北上。
期间还允许他们摘掉头套吃了食物。
通过这一点,师徒俩终于确定,对方应该没有什么恶意。
这让他们稍稍放下了一些心。
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到底是谁,又为什么要绑架他们?
船舱内看不到外面,师徒俩也无法分辨时间,只能大致估测。
约莫第二天中午船停了下来,两人又被装上马车一路周转。
这次他们能感觉到,自己被运到了山上。
根据默算的距离判断,应当是应天境内。
至于是哪座山就不知道了。
但这个推断,却让师徒俩心情再次忐忑起来。
应天是大明的国都,莫不是有人要在这里搞事情?
他们并没有怀疑朱元璋。
毕竟这会儿大明即将一统天下,朱元璋想见他们一道诏书就可以了。
没必要这么折腾。
如果不是朱元璋,那问题就大发了。
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担心也没有什么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车子又走了大半天,半夜时分终于停了下来。
师徒俩又被人架着一路周转,等头套被取下来的时候,发现已经身处一间密室。
蒋如风依然是满脸笑容,态度非常的客气,还给两人端来了丰盛的食物。
师徒俩也不是俗人,知道万事先吃饱饭再说。
所以也没有客气,将食物吃了个精光。
然后席应珍就问道:“不知你家主人何时来见我们?”
蒋如风笑道:“我也不知,两位且耐心等待。”
“如果两位有什么需要,就拉一下这根绳子,只要不过分的,我们都可以满足。”
说完转身离去。
师徒俩先是面面相觑,然后同时叹气。
道衍正想开口讨论一下当前情况,哪知席应珍打了个哈欠道: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老夫有些困了,先歇息了,你也早点歇息吧。”
说着竟真的和衣躺下,不一会儿就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
道衍先是无语,随后就是敬佩。
这种修养,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啊。
这一路折腾他其实也很困了,明明哈欠不断,可闭上眼睛脑子里却乱糟糟的怎么都睡不着。
最后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默念佛经,总算是让自己暂时安静下来。
朱元璋刚刚收到马皇后的信,内容非常啰嗦,把这一路的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了一遍。
就连吃了几碗饭,喝了几碗水都说了一遍。
可朱元璋却看的非常开心,自己未能出行的遗憾也稍稍弥补了一些。
信的最后讲了马钰改良纺纱机和织布机的事情,并且附上了几张图纸。
朱元璋也非常惊讶,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找来工匠照图制作。
然后找来织工试验。
发现效率真的大大的提升了。
而且不是提升了一两倍,而是至少七八倍。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朱元璋,可谓是非常的震惊。
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之前马钰讲的关于生产力的课程。
听过那节课之后,他虽然明白了生产力的重要性。
可那种观感并不直接,始终隔着一层。
尤其是对如何发展生产力,他没有丝毫头绪。
可是现在,飞梭和新式纺纱机,让他直观的感受到了生产力提升带来的变化。
一个人就能创造之前六七个人才能创造的价值。
如果家家户户都采用这种新式机器,那将有大量劳动力富裕。
朝廷就能将多余的劳动力,引导向其他方向。
比如开垦更多的土地,比如修筑驰道,比如…
亲眼见证带来的冲击力,比任何语言都要大的多。
此时他也终于理解了,马钰那节课的深意。
看着快速纺纱织布的织工,他心中默默的道:
“咱终于看到,养活几亿人口,度过寒冷期的希望了。”
然后他又想到了马钰。
之前这小子说他先学的广博,什么都懂一点只是了解不深,当时咱还当他是吹嘘。
没想到竟然连工匠技艺都懂。
看来他也并不全是吹嘘。
就是不知道,他还掌握着多少这般高超的技艺。
想到这里,他心中也充满了期待。
恨不得立即将马钰喊回来,然后关在小黑屋里,将脑子里的东西都写出来。
亲自验证了新式机器的真实性,朱元璋没有耽搁,立即下旨全国普及。
“咱要在最短的时间,让天下百姓都能用到新式机器。”
一开始群臣还觉得皇帝一惊一乍的,不就是改良机器吗?
有必要这样大惊小怪吗?
然而当他们亲眼看到新式机器的效率,也同样震惊了。
也终于明白皇帝为何会如此急切了。
同时对改良出这两种机器的马钰,也不禁刮目相看。
就连儒生们,都觉得这两样发明利国利民,应当予以表彰。
儒家只是抨击奇技淫巧,对农具一类的发明创造,那是非常重视和鼓励的。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