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孔子降世,简直就是理学的叛徒。”
刘伯温一脸诚恳的道:“惭愧,不知在马公子眼里,什么才是千年大变局?”
马钰心下顿时了然,这老狐狸又开始了。
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掐不准,所以在这胡言乱语呢。
但你也没办法指责他,因为他说的这几件事情对华夏文明来说,确实都很重要。
不过到了这会儿,他也懒得和刘伯温掰扯了。
看你是个人才,再加上皇后委托,我才和你说这些。
若是你一直这样,那就赶紧哪来的哪去,将来被人弄死了劳资在一边鼓掌叫好。
想到这里,他直接说道:“第一次,夏朝建立,确立家国天下制度。”
“第二次,周公定礼,为华夏文明确立了统一的文化底色。”
“第三次,始皇帝一统六国。”
“秦始皇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地理上的大一统,确立了帝制和郡县制。”
“为此后千年奠定了政治基础。”
“书同文车同轨一统度量衡,又扫平了内部交流的障碍。”
“第四次,汉武帝统一思想,完成了华夏族群意识的构建。”
“凿空西域,让华夏族群第一次与域外文明接触。”
“第五次,佛教东传,华夏文明第一次遭受域外文明的挑战。”
“而眼下就是第六次。”
刘伯温陷入了深思,越想越觉得,这套说辞确实很有道理。
至于没把孔子列入进来,他倒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虽然他也是理学门徒,但并不迷信孔子。
孔子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周公,只能算做是周公思想的传承人。
他唯一有意见的就是,佛教东传也能算作大变局?还什么挑战华夏文明?
他们配吗?
话题说到这里,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搞圆滑那一套,必须得说点心中真正的想法了。
否则真把马钰惹恼了,这事儿就不好收场了。
于是就开口说道:“马公子是否太高看佛教了?”
马钰摇摇头,说道:“理学和心学是哪来的?”
“我这么问你,张横渠的民胞物语万物一体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嘴巴张了张,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
张载的这句话,可以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解释。
但不论你怎么解释,都绕不过一层含义,万物一体。
什么叫万物一体?简单点说,万事万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延伸到人身上,人与人都是一样的。
用佛家的话来说,这叫众生平等。
所以,张载的这个思想,就是受佛教影响才产生的。
更准确的说,是为了应对佛教的冲击,才自我改良出来的。
因为以前儒家是讲礼法,是给人划分层级的。
在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面前,可以说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儒生们只能想办法,自我改良出同样宏大而又充满关怀的思想,才能与佛教对冲。
而且你还不能直接说众生平等之类的话,因为这句话背后,有一整套的逻辑思维来论证。
光有口号没有内在的逻辑论证体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你儒家,如何在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内,延伸出属于自己的众生平等呢?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推演,到张载手里才完成这个改良。
张载吸收了易经、道家等思想,再用儒家的思想去解释,建立了一整套的逻辑体系。
替儒家补上了这一环。
不只是张载的民胞物语万物一体,理学和心学,其实都是在佛教的冲击下才形成的。
刘伯温作为理学大家,一开始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经过马钰提醒才陡然明白过来。
这虽然让他非常不舒服,但他也并没有反驳或者不承认,而是诚恳的道:
“原来如此,谢马公子提醒,难怪宋先生对你如此青睐。”
马钰笑道:“宋先生错爱了,愧不敢当。”
“以前华夏文化都是独立演化的,佛教东传是我们第一次遇到挑战。”
“南北朝时期,佛教前所未有的昌盛,儒道两家都不是对手。”
“儒家被打的丢盔卸甲,道家不得不宗教化以应对挑战。”
“唐朝时期靠着皇室的支持,道家才勉强坐稳第一显学的位置。”
“但佛教依然是第二显学,稳稳的压儒家一头。”
“面对这种局面,我华夏先贤并没有束手待毙。”
“他们先是坚守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丢弃,然后想办法面对挑战。”
“经过一千多年的解析和吸收,直到宋朝时期,我们的先贤完成了对佛教的吸收。”
说到这里,马钰也忍不住有些情绪激动:
“将一个完整庞大的思想体系整个吸收,纵观人类文明史,也只有这一例。”
刘伯温却觉得莫名其妙,什么只有这一例?
我们吸收消化了佛教思想,不是很正常的吗?有什么值得激动的?
反而是我堂堂华夏文化,竟然被佛教压着打了千多年,说出去还不够丢人的呢。
不过听完马钰的分析,有一点他也不得不承认。
那就是佛教确实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冲击。
说是千年大变局到也不为过。
所以他点点头,接着问道:“马公子说当下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知变在何处?”
马钰叹了口气
刘伯温一脸诚恳的道:“惭愧,不知在马公子眼里,什么才是千年大变局?”
马钰心下顿时了然,这老狐狸又开始了。
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掐不准,所以在这胡言乱语呢。
但你也没办法指责他,因为他说的这几件事情对华夏文明来说,确实都很重要。
不过到了这会儿,他也懒得和刘伯温掰扯了。
看你是个人才,再加上皇后委托,我才和你说这些。
若是你一直这样,那就赶紧哪来的哪去,将来被人弄死了劳资在一边鼓掌叫好。
想到这里,他直接说道:“第一次,夏朝建立,确立家国天下制度。”
“第二次,周公定礼,为华夏文明确立了统一的文化底色。”
“第三次,始皇帝一统六国。”
“秦始皇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地理上的大一统,确立了帝制和郡县制。”
“为此后千年奠定了政治基础。”
“书同文车同轨一统度量衡,又扫平了内部交流的障碍。”
“第四次,汉武帝统一思想,完成了华夏族群意识的构建。”
“凿空西域,让华夏族群第一次与域外文明接触。”
“第五次,佛教东传,华夏文明第一次遭受域外文明的挑战。”
“而眼下就是第六次。”
刘伯温陷入了深思,越想越觉得,这套说辞确实很有道理。
至于没把孔子列入进来,他倒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虽然他也是理学门徒,但并不迷信孔子。
孔子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周公,只能算做是周公思想的传承人。
他唯一有意见的就是,佛教东传也能算作大变局?还什么挑战华夏文明?
他们配吗?
话题说到这里,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搞圆滑那一套,必须得说点心中真正的想法了。
否则真把马钰惹恼了,这事儿就不好收场了。
于是就开口说道:“马公子是否太高看佛教了?”
马钰摇摇头,说道:“理学和心学是哪来的?”
“我这么问你,张横渠的民胞物语万物一体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嘴巴张了张,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
张载的这句话,可以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解释。
但不论你怎么解释,都绕不过一层含义,万物一体。
什么叫万物一体?简单点说,万事万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延伸到人身上,人与人都是一样的。
用佛家的话来说,这叫众生平等。
所以,张载的这个思想,就是受佛教影响才产生的。
更准确的说,是为了应对佛教的冲击,才自我改良出来的。
因为以前儒家是讲礼法,是给人划分层级的。
在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面前,可以说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儒生们只能想办法,自我改良出同样宏大而又充满关怀的思想,才能与佛教对冲。
而且你还不能直接说众生平等之类的话,因为这句话背后,有一整套的逻辑思维来论证。
光有口号没有内在的逻辑论证体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你儒家,如何在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内,延伸出属于自己的众生平等呢?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推演,到张载手里才完成这个改良。
张载吸收了易经、道家等思想,再用儒家的思想去解释,建立了一整套的逻辑体系。
替儒家补上了这一环。
不只是张载的民胞物语万物一体,理学和心学,其实都是在佛教的冲击下才形成的。
刘伯温作为理学大家,一开始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经过马钰提醒才陡然明白过来。
这虽然让他非常不舒服,但他也并没有反驳或者不承认,而是诚恳的道:
“原来如此,谢马公子提醒,难怪宋先生对你如此青睐。”
马钰笑道:“宋先生错爱了,愧不敢当。”
“以前华夏文化都是独立演化的,佛教东传是我们第一次遇到挑战。”
“南北朝时期,佛教前所未有的昌盛,儒道两家都不是对手。”
“儒家被打的丢盔卸甲,道家不得不宗教化以应对挑战。”
“唐朝时期靠着皇室的支持,道家才勉强坐稳第一显学的位置。”
“但佛教依然是第二显学,稳稳的压儒家一头。”
“面对这种局面,我华夏先贤并没有束手待毙。”
“他们先是坚守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丢弃,然后想办法面对挑战。”
“经过一千多年的解析和吸收,直到宋朝时期,我们的先贤完成了对佛教的吸收。”
说到这里,马钰也忍不住有些情绪激动:
“将一个完整庞大的思想体系整个吸收,纵观人类文明史,也只有这一例。”
刘伯温却觉得莫名其妙,什么只有这一例?
我们吸收消化了佛教思想,不是很正常的吗?有什么值得激动的?
反而是我堂堂华夏文化,竟然被佛教压着打了千多年,说出去还不够丢人的呢。
不过听完马钰的分析,有一点他也不得不承认。
那就是佛教确实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冲击。
说是千年大变局到也不为过。
所以他点点头,接着问道:“马公子说当下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知变在何处?”
马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