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天朝强敌(2/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对龟兹几万人的军队,发起正面冲锋,最后还战而胜之。”
“但集群冲锋很容易造成己方阵亡,所以缺乏后勤保障和抚恤制度的匈奴、突厥,都没有办法效仿。”
“还有文化优势。”
“我们是礼仪之邦,重视香火传承,所以人们都比较重视荣誉。”
“这种荣誉感,有时候也会让将士们,爆发出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还有农耕文明的厚重,百业齐头并进,让中原王朝的综合国力非常雄厚。”
“游牧族群的经济模式单一,也就非常的脆弱。”
“草原上一场大雪,就能让他们元气大伤,几年都恢复不过来。”
“中原王朝经历大灾,朝廷会从别的地方抽调物资赈济。”
“只要渡过眼前的难关,来年风调雨顺又能恢复生机。”
“这也是为何,卫霍落幕之后,汉朝已无战略级别的统帅。”
“与匈奴的战争也随之陷入焦灼状态,甚至败多胜少。”
“可最后依然是匈奴先撑不住,主动退往环境更差的漠北。”
“原因就是汉朝的家底更雄厚,哪怕进入兑子状态。”
“哪怕用五个子兑一个子,都能把匈奴兑灭族。”
朱元璋眉头紧皱,说道:“此法太过残暴,非明君所为也。”
这一点马钰倒也不反对:“汉武帝末年,中原已是破败不堪。”
“百业凋敝,户口减半,路边随处可见尸骨无人掩埋。”
“已然是一副亡国之相。”
说到这里,他看了朱元璋一眼,道:
“汉武帝的总体策略是没问题的,匈奴必须要打。”
“但他犯了和秦始皇一样的错误,太急于求成了,妄想用一世解决所有问题。”
“最后虽然打败了匈奴,但终究无法彻底将其覆灭,反倒是差点将自身弄成亡国君。”
“好就好在,他有霍光和汉宣帝收拾残局。”
“否则汉朝很可能就此步了秦朝后尘。”
朱元璋脸色不禁一黑。
这小子真是不知好歹,不是蛐蛐咱,就是拿咱当学生指点。
哼,等将你肚子里的知识都掏空,看咱怎么收拾你。
李文忠、常遇春自然也知道他在借古喻今,都假装没有听到。
心里对马钰已经叹服,这胆子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关键上位还真忍了,一点都没有爆发的意思。
这小子以后是个人物啊。
不对,现在已经是个人物了。
毕竟这边人多,马钰觉的还是得给朱元璋留点面子,免得他绷不住真爆炸了。
所以只是暗暗的点了一下,并没有多言,接着往下说道:
“现在我们来说说突厥。”
李文忠终于忍不住插话道:“羌人和鲜卑呢?”
马钰回道:“羌人不过是趁着东汉虚弱,才蹦跶了百十年而已,放在历史尺度不值一提。”
“鲜卑属于渔猎和游牧的结合体,这个等会儿我们说渔猎族群的时候再说。”
李文忠点点头,不再说什么。
马钰继续说道:“突厥比匈奴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从汉人这里学走了部分技术。”
“比如马鞍、马蹬、马蹄铁等等,所以他们的骑兵更加强大。”
“然而在制度上,他们比匈奴也强不了多少。”
“唐朝击败突厥,靠的就是制度优势和更加强大的综合国力。”
“首先说说制度,前面我们说过,中原王朝拥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让士兵无后顾之忧作战。”
“而匈奴和突厥都不具备这种情况,所以士兵普遍怯战,只擅长打顺风局。”
“这也是为什么,双方在技术上都是九十五分。”
“但在实际交战中,唐军往往能以少胜多,击败突厥骑兵的原因。”
“包括后面唐朝打薛延陀等部,其实都是这种情况。”
“颉利可汗其实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采用了赵德言的建议,准备模仿中原改制。”
“只是颉利蛮夷之辈,压根就不懂这些东西。”
“而他信任的赵德言也是半桶水,只会生搬硬套。”
“他们的改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突厥的实际情况。”
“不出意外的,改制遭到了集体反对,让突厥陷入了权力内斗之中。”
“铁勒、薛延陀、契丹等部落,更是直接反叛,加入了唐军阵营。”
“雪上加霜的是,也就在这两年气候突变,草原连续遭遇寒冬实力大损。”
“唐朝这两年也遭了灾,但中原王朝家底更厚,这点灾害影响并不大。”
“唐太宗敏锐察觉到突厥内部生乱,于是在贞观四年发动了总决战,一举击溃突厥主力,并活捉了颉利。”
李文忠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本来讲匈奴的时候,他对什么制度优势感触并不深。
但唐朝和突厥的战争,让他直观的感受到了文化制度的影响有多大。
毕竟两者在技术上相差不大,突厥在数量上还占优势,可依然打不过唐军。
制度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这玩意儿可以影响到军队的作战方式,作战方式影响到作战风格。
作战风格,在关键时候真的可以决定胜负。
很简单的道理,一方悍不畏死,一方畏手畏脚。
这仗不用打基本就知道结果了。
朱元璋的感触是最深的,一定要做好军队的后
“但集群冲锋很容易造成己方阵亡,所以缺乏后勤保障和抚恤制度的匈奴、突厥,都没有办法效仿。”
“还有文化优势。”
“我们是礼仪之邦,重视香火传承,所以人们都比较重视荣誉。”
“这种荣誉感,有时候也会让将士们,爆发出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还有农耕文明的厚重,百业齐头并进,让中原王朝的综合国力非常雄厚。”
“游牧族群的经济模式单一,也就非常的脆弱。”
“草原上一场大雪,就能让他们元气大伤,几年都恢复不过来。”
“中原王朝经历大灾,朝廷会从别的地方抽调物资赈济。”
“只要渡过眼前的难关,来年风调雨顺又能恢复生机。”
“这也是为何,卫霍落幕之后,汉朝已无战略级别的统帅。”
“与匈奴的战争也随之陷入焦灼状态,甚至败多胜少。”
“可最后依然是匈奴先撑不住,主动退往环境更差的漠北。”
“原因就是汉朝的家底更雄厚,哪怕进入兑子状态。”
“哪怕用五个子兑一个子,都能把匈奴兑灭族。”
朱元璋眉头紧皱,说道:“此法太过残暴,非明君所为也。”
这一点马钰倒也不反对:“汉武帝末年,中原已是破败不堪。”
“百业凋敝,户口减半,路边随处可见尸骨无人掩埋。”
“已然是一副亡国之相。”
说到这里,他看了朱元璋一眼,道:
“汉武帝的总体策略是没问题的,匈奴必须要打。”
“但他犯了和秦始皇一样的错误,太急于求成了,妄想用一世解决所有问题。”
“最后虽然打败了匈奴,但终究无法彻底将其覆灭,反倒是差点将自身弄成亡国君。”
“好就好在,他有霍光和汉宣帝收拾残局。”
“否则汉朝很可能就此步了秦朝后尘。”
朱元璋脸色不禁一黑。
这小子真是不知好歹,不是蛐蛐咱,就是拿咱当学生指点。
哼,等将你肚子里的知识都掏空,看咱怎么收拾你。
李文忠、常遇春自然也知道他在借古喻今,都假装没有听到。
心里对马钰已经叹服,这胆子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关键上位还真忍了,一点都没有爆发的意思。
这小子以后是个人物啊。
不对,现在已经是个人物了。
毕竟这边人多,马钰觉的还是得给朱元璋留点面子,免得他绷不住真爆炸了。
所以只是暗暗的点了一下,并没有多言,接着往下说道:
“现在我们来说说突厥。”
李文忠终于忍不住插话道:“羌人和鲜卑呢?”
马钰回道:“羌人不过是趁着东汉虚弱,才蹦跶了百十年而已,放在历史尺度不值一提。”
“鲜卑属于渔猎和游牧的结合体,这个等会儿我们说渔猎族群的时候再说。”
李文忠点点头,不再说什么。
马钰继续说道:“突厥比匈奴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从汉人这里学走了部分技术。”
“比如马鞍、马蹬、马蹄铁等等,所以他们的骑兵更加强大。”
“然而在制度上,他们比匈奴也强不了多少。”
“唐朝击败突厥,靠的就是制度优势和更加强大的综合国力。”
“首先说说制度,前面我们说过,中原王朝拥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让士兵无后顾之忧作战。”
“而匈奴和突厥都不具备这种情况,所以士兵普遍怯战,只擅长打顺风局。”
“这也是为什么,双方在技术上都是九十五分。”
“但在实际交战中,唐军往往能以少胜多,击败突厥骑兵的原因。”
“包括后面唐朝打薛延陀等部,其实都是这种情况。”
“颉利可汗其实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采用了赵德言的建议,准备模仿中原改制。”
“只是颉利蛮夷之辈,压根就不懂这些东西。”
“而他信任的赵德言也是半桶水,只会生搬硬套。”
“他们的改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突厥的实际情况。”
“不出意外的,改制遭到了集体反对,让突厥陷入了权力内斗之中。”
“铁勒、薛延陀、契丹等部落,更是直接反叛,加入了唐军阵营。”
“雪上加霜的是,也就在这两年气候突变,草原连续遭遇寒冬实力大损。”
“唐朝这两年也遭了灾,但中原王朝家底更厚,这点灾害影响并不大。”
“唐太宗敏锐察觉到突厥内部生乱,于是在贞观四年发动了总决战,一举击溃突厥主力,并活捉了颉利。”
李文忠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本来讲匈奴的时候,他对什么制度优势感触并不深。
但唐朝和突厥的战争,让他直观的感受到了文化制度的影响有多大。
毕竟两者在技术上相差不大,突厥在数量上还占优势,可依然打不过唐军。
制度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这玩意儿可以影响到军队的作战方式,作战方式影响到作战风格。
作战风格,在关键时候真的可以决定胜负。
很简单的道理,一方悍不畏死,一方畏手畏脚。
这仗不用打基本就知道结果了。
朱元璋的感触是最深的,一定要做好军队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