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一拍即合(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看那位林工考古,感觉他十多年的书白念了,二十多年的考古白干了:没有走访,没有调研,没有测绘,甚至连试勘都没有。  

他只是观察了一下地形,画了一张简图,让考古队按图钎探。然后,图上画的是什么,地底下就是什么…就好像那些遗址,是那位林工看亲眼看的建出来,又埋进了地里的一样…”  

稍一顿,兰泽安叹了一口气:“神乎其技!”  

脑子里“嗡”的一下,崔国脸上像是套了只袜子,又麻又木。  

第一次,那小孩找到老窑头遗址的时候,他还问过刘明(市博副馆长)。当时刘明就说过这么一句话:神乎其技,不可思议。  

说是那小孩就好像知道那儿就是窑炉,一钎子扎下去,就扎到了草木灰堆。  

自己当时还嗤之以鼻:真要那么神,之前就不会瞎逑转半个月,连根毛都没找到。  

运气罢了。  

所以,会上蒋承应说要亲自去请那个小孩的时候,崔国就觉得挺搞笑:蒋市长,你与其靠碰运气,还不如去算卦?  

但现在呢?  

再回想一下,这么大的功绩,难道不是自己硬生生的推出去的?  

崔国恨不得给自己两耳光。  

浑浑噩噩,恍恍惚惚,一个半小时的会,崔国一个字都没记住。  

他满脑子都是四个字: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好不容易捱到散会,崔国连会议室都没出,当场给任新波打电话。  

一遍没接,第二遍还没接,第三遍的时候,任新波挂断,发来了一条短信:崔市长,局长在开会。  

崔国心中一动,编缉了一条发了过去:任处长,是什么会?  

任新波:北午芹唐代瓷窑遗址发掘研讨会。  

崔国:不是已经找到了核心遗址吗,还研讨什么,直接挖不就行了?  

任新波:这次可不是什么小窑,说挖就能挖。厅领导的意思是,先商量一下,实在不行,就往上打报告,让国家文物局支援一下…  

往上打报告,这遗址的级别得有多高?  

再想想当初表决时,自己那句“保留意见”,崔国眼前一黑,耳朵里像是炸了雷,轰轰轰的响。  

上午在厅里开完,中午没顾上休息,厅领导直奔河津。  

会议安排在市政府大楼,人很多,规格也很高:河津两级领导。市里除蒋承应,市委这边还委派了秘书长参会。  

省文物局更多,来了一位副局长,之下科技处、文管处(文物管理)、遗管处(文化遗产管理)、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文化遗产规划研究院、文化遗产勘测与保护研究院…等等等等部门的负责人全来了。  

还有工业厅,文化厅,以及特意被请来的水即生。  

不是白发苍苍,就是两鬓斑白,任新波今年四十有五,在里面都算是年轻的。  

所以,夹在中间的王齐志和林思成格外的显眼。同时,也是最引人瞩目的。  

其中有近半,不,可能有一大半,之前都和崔市长一样的想法:YC市的是怎么想的,放着自己人不用,非要从外省上请个毛头小孩?  

更想不通的是,省里,就文物、文化、工业这几个部门,竟然一致赞同。  

山西这么大,难道没人了?  

后来才知道,这件事情是水总工一力促成。但即便如此,当时许多人依旧半信半疑。  

直到昨天,以及今天早上。  

就像林思成和王齐志还没来,水总工直言不讳的那几句: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也别一天,给你们一周,哦不…半个月,你们行不行?  

没人说话。  

半个月行不行,这个先不论,就说林思成的这种方法:不调研,不走访,甚至连勘察计划,连地埋测绘图都没有?  

来了就步行踏查了一圈,而且用的是最为古老的方法:看山,看水,看地势?  

没用任何高科技,没用电阻,没用地磁,转了一圈后就画方位图,然后就钎探。  

就这个简陋到不能再简陋,近似于开玩笑、走过场一样的方式和程序,他们别说会,听都没听过。  

结果呢?  

前后画了三张图,林思成说原料区在哪,原料区就在哪。他说哪儿是窑炉,窑炉就在哪儿。  

而最让人想不通的就是这一点:既然连国内都是首次发现,那这一座窑,就等于是举世间的第一座,对吧?  

那林思成怎么知道,这座窑外部长什么样,内部又是什么样的构造?  

甚至于,分毫不差?  

真的,不止任新波一个人这么想:和林思成一对比,就感觉十几年的书读到了狗肚子里。干了二十多年的考古,一直在混日子?  

感慨间,会议有条不紊。  

不管是局长,还是蒋市长,对林思成都很客气…不,说准确点,应该是尊重。  

每一个议题,两位都会征询一下林思成的意见。林思成一般不发表意见,但只要开口,基本全部采纳。  

林思成建议: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肯定要向上级部门报备,但山西的考古勘探水平处全国第一梯队,以文物局考古院为主,各相关单位协助,发掘北午芹遗址完全足够。  

同时,省文物局文遗院、规划院可以与西大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开创院所一体的新模式。  

更可以联合山西大学人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尝试多学科深度交叉研究。  

说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