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窑址就在这下面(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河津市,下化乡。
山区的气候比较凉,已是清明时节,阳坡下才将将显绿,考古队员都穿着棉衣。
车队停在路边,专门用作办公车的房车里,一群人围在一起,研究测绘地图。
“下化乡境内,粉砂质瓷土矿带分布较广,地形两极分化:东部为吕梁山支脉龙门山,为山地丘陵,西部则为黄河滩涂区,极为平坦。如果有瓷窑,在西部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对,一是地势平坦,运输方便。二是紧邻龙门渡口,交通便利。最主要的是临靠黄河,取水便利…”
“还有一点,东部山区全是矿:田所,高队,你们看,屁大点的地方,光是煤矿就有十一座。另外硫铁矿三座,褐铁矿两座,还有瓷土、耐火土、石灰石…这么多矿,还这么集中,如果有窑址,挖矿的时候不可能没有堆积层出土…”
刘明侃侃而谈,县文物局的许副局长不停附和,两人的意见很一致:往西。
田杰没吱声,高章义也没吱声,两人看了看林思成,意思是让他决定。
本地来协助的几位却有些看不懂了:专业的事情,不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吗?
怎么想,搞瓷器修复研究的,都和野外考古搭不上边…
“先往东吧!”林思成指了指地图,“先去老窑头村!”
刘明看了一眼:那儿已经到了河津县的最北部,和乡宁县只隔着一道山梁,翻过去就是西坡镇的西坡村。
名字里确实带个“窑”字,但只是因为那儿烧过陶缸。
最主要的是,周边全是山,矿还极多:两座煤矿,一座铁矿,把村子围在中间。
先不说以古代的交通条件,烧出瓷器好不好往外运,就说瓷土中和铁和煤含量那么高,得费多少工夫,才能把杂质除净,烧出白瓷?
刘明刚要说什么,话都到了嘴边,旁边的许副局长使了个眼色。
也对,尽到提醒的义务就行。少说,多看…
其他人自然没意见,特别是田杰和高章义。别说往东还是往西,哪怕林思成说下黄河探一探,他们都得想办法,弄几套潜水考古的设备来。
几声呼喝,一群人上了车,车队浩浩荡荡的开进乡道。
房车里,林思成耐心解释:
“就像刘馆长和许局长说的:老窑头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关键是瓷土杂质含量高,烧制白瓷的难度太高,至于什么细白瓷,那是想都别想…所以,卵白玉的窑址不可能在这里!”
“那为什么不按照他们的建议,往黄河岸边找?原因很简单,瓷土成份不符合:之前秦师兄化验过,这几天黄教授也化验过,结果都一致:无论是细瓷粗瓷,白瓷黑瓷,宋瓷明瓷,收集到的样本全为钙系釉。
而黄河沿岸常年受碱性黄河水浸蚀,烧出来的必然是钙碱系釉…所以,窑址在哪都有可能,就是不可能在黄河沿岸…”
“咱们再说老窑头,这里是整个河津市境内唯一有明确指向,唯一有文献记载,烧造过陶瓷用具的地方。那问题就来了:既然交通这么不便利,建国后,公社为什么还要把缸窑设在这里?
按我的推测:在建国前,这里就烧过瓷。甚至于更早,清代,乃至明代就烧过。所以,老窑头存在古窑遗址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能在这里找到窑址,咱们就可以以此溯源,对周边进行试勘…”
“但资料里显示,这里只是在建国后烧过陶缸,所以才叫老窑头!”商妍拿着文件,“除此外,再没有任何有关烧瓷烧陶的记录!”
“史料中没记载,不代表没有。商教授,至少我敢肯定:老窑头不但烧过缸,还烧过黑瓷!”
林思成回了一句,打开标本箱,几个人探着脖子瞅了一眼:里面全是残器,不是黑瓷,就是酱瓷,说明瓷土铁含量极高。
胎质很粗,颜色很深,明显能看到硫化铁颗粒和煤渣。关键的是,竟然还有瓷缸的碎片?
“这些都是从河津本地收集的,瓷缸产于六七十年代,黑瓷则产于清末民初,但胎土成份一致,基本可以断定,出自同一产区。”
“之后,资料组查询县志和工业档案,建国后河津县的缸厂建过不少,但唯有老窑头的胎土和标本一致。凭这一点,至少可以断定在清末民国初期,这里烧过黑瓷…”
田杰又看了看地图:“你刚才说的往周边试勘,周边指哪?”
“龙门山往南,固镇一带!”
林思成点了一下老窑头,又指了指中间用红框圈出来的位置:
“老窑头全是山,但再往南,到固镇一带却是平原。矿虽然也有,但没那么密集。唯有一点:古代的固镇范围极大,包含上固、下固、东固、西固…即现在的樊村镇、僧楼镇两个镇的北半部分。
东西二十多公里,南北差不多十五公里,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勘测,无疑于大海捞针。所以,必须先找到一个锚点,然后根据线索,缩小勘探范围…”
“什么线索?”
“水!”林思成指着中间的那条黄线,“这是G209国道,国道一侧有条河,叫遮马峪。发源自乡宁县中部,蜿蜒往南,流经西坡、老窑头、上固、中固。进入樊村镇后,往西汇入黄河…”
“而古代西坡镇的瓷窑、陶窑、紫砂窑之所以那么集中,一是因为西坡与固镇一带极为丰富的瓷土和陶土资源,其次,就是因为这条河…”
众人恍然大悟,不停的
山区的气候比较凉,已是清明时节,阳坡下才将将显绿,考古队员都穿着棉衣。
车队停在路边,专门用作办公车的房车里,一群人围在一起,研究测绘地图。
“下化乡境内,粉砂质瓷土矿带分布较广,地形两极分化:东部为吕梁山支脉龙门山,为山地丘陵,西部则为黄河滩涂区,极为平坦。如果有瓷窑,在西部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对,一是地势平坦,运输方便。二是紧邻龙门渡口,交通便利。最主要的是临靠黄河,取水便利…”
“还有一点,东部山区全是矿:田所,高队,你们看,屁大点的地方,光是煤矿就有十一座。另外硫铁矿三座,褐铁矿两座,还有瓷土、耐火土、石灰石…这么多矿,还这么集中,如果有窑址,挖矿的时候不可能没有堆积层出土…”
刘明侃侃而谈,县文物局的许副局长不停附和,两人的意见很一致:往西。
田杰没吱声,高章义也没吱声,两人看了看林思成,意思是让他决定。
本地来协助的几位却有些看不懂了:专业的事情,不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吗?
怎么想,搞瓷器修复研究的,都和野外考古搭不上边…
“先往东吧!”林思成指了指地图,“先去老窑头村!”
刘明看了一眼:那儿已经到了河津县的最北部,和乡宁县只隔着一道山梁,翻过去就是西坡镇的西坡村。
名字里确实带个“窑”字,但只是因为那儿烧过陶缸。
最主要的是,周边全是山,矿还极多:两座煤矿,一座铁矿,把村子围在中间。
先不说以古代的交通条件,烧出瓷器好不好往外运,就说瓷土中和铁和煤含量那么高,得费多少工夫,才能把杂质除净,烧出白瓷?
刘明刚要说什么,话都到了嘴边,旁边的许副局长使了个眼色。
也对,尽到提醒的义务就行。少说,多看…
其他人自然没意见,特别是田杰和高章义。别说往东还是往西,哪怕林思成说下黄河探一探,他们都得想办法,弄几套潜水考古的设备来。
几声呼喝,一群人上了车,车队浩浩荡荡的开进乡道。
房车里,林思成耐心解释:
“就像刘馆长和许局长说的:老窑头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关键是瓷土杂质含量高,烧制白瓷的难度太高,至于什么细白瓷,那是想都别想…所以,卵白玉的窑址不可能在这里!”
“那为什么不按照他们的建议,往黄河岸边找?原因很简单,瓷土成份不符合:之前秦师兄化验过,这几天黄教授也化验过,结果都一致:无论是细瓷粗瓷,白瓷黑瓷,宋瓷明瓷,收集到的样本全为钙系釉。
而黄河沿岸常年受碱性黄河水浸蚀,烧出来的必然是钙碱系釉…所以,窑址在哪都有可能,就是不可能在黄河沿岸…”
“咱们再说老窑头,这里是整个河津市境内唯一有明确指向,唯一有文献记载,烧造过陶瓷用具的地方。那问题就来了:既然交通这么不便利,建国后,公社为什么还要把缸窑设在这里?
按我的推测:在建国前,这里就烧过瓷。甚至于更早,清代,乃至明代就烧过。所以,老窑头存在古窑遗址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能在这里找到窑址,咱们就可以以此溯源,对周边进行试勘…”
“但资料里显示,这里只是在建国后烧过陶缸,所以才叫老窑头!”商妍拿着文件,“除此外,再没有任何有关烧瓷烧陶的记录!”
“史料中没记载,不代表没有。商教授,至少我敢肯定:老窑头不但烧过缸,还烧过黑瓷!”
林思成回了一句,打开标本箱,几个人探着脖子瞅了一眼:里面全是残器,不是黑瓷,就是酱瓷,说明瓷土铁含量极高。
胎质很粗,颜色很深,明显能看到硫化铁颗粒和煤渣。关键的是,竟然还有瓷缸的碎片?
“这些都是从河津本地收集的,瓷缸产于六七十年代,黑瓷则产于清末民初,但胎土成份一致,基本可以断定,出自同一产区。”
“之后,资料组查询县志和工业档案,建国后河津县的缸厂建过不少,但唯有老窑头的胎土和标本一致。凭这一点,至少可以断定在清末民国初期,这里烧过黑瓷…”
田杰又看了看地图:“你刚才说的往周边试勘,周边指哪?”
“龙门山往南,固镇一带!”
林思成点了一下老窑头,又指了指中间用红框圈出来的位置:
“老窑头全是山,但再往南,到固镇一带却是平原。矿虽然也有,但没那么密集。唯有一点:古代的固镇范围极大,包含上固、下固、东固、西固…即现在的樊村镇、僧楼镇两个镇的北半部分。
东西二十多公里,南北差不多十五公里,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勘测,无疑于大海捞针。所以,必须先找到一个锚点,然后根据线索,缩小勘探范围…”
“什么线索?”
“水!”林思成指着中间的那条黄线,“这是G209国道,国道一侧有条河,叫遮马峪。发源自乡宁县中部,蜿蜒往南,流经西坡、老窑头、上固、中固。进入樊村镇后,往西汇入黄河…”
“而古代西坡镇的瓷窑、陶窑、紫砂窑之所以那么集中,一是因为西坡与固镇一带极为丰富的瓷土和陶土资源,其次,就是因为这条河…”
众人恍然大悟,不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