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136章 万一不行,就自己来

第136章 万一不行,就自己来(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中的温度计,水银刻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上涨。  

几人面面相觑,跟见了鬼一样。包括王齐志,叶安宁。  

手温三十二,水温三十二,凭什么只是握了一下,就凭空涨了两度?  

关兴民一脸惊奇,手按在郝钧的胸口:“你是不是心跳的太快?”  

“我是好奇,又不是紧张,心跳快个屁?”  

郝钧放下杯子,拿出温度计。顿然,刻度开始往下降。  

五个人瞪起了十只眼睛:真就他娘的涨见识了?  

所以,这还能是假的?  

看着看着,郝钧一个激灵,和关兴民对视一眼,然后,两人的脸色也沉了下来。  

国内就一只,对吧?就定陵出土,珍藏在故宫的那一只。  

按林思成所说,国外也有一只,等于这就是第三只,对吧?  

什么活性因子,什么黄酮类物质都不提,只说这凭空就能升两度,就能证明这东西有多神奇。  

感觉用“国宝”这两个字,都不足以形容这东西的珍稀程度。  

所以,林思成的胆子得有多大?  

关兴民嗫动着嘴唇:“他们怎么没把你埋坟里?”  

林思成顿了顿:“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当是染色的犀角杯!”  

“废话!”郝钧咬着牙,“他们要知道,你早成一块一块的了!”  

“那怎么办?”林思成叹口气,“总不能当做没看见?”  

几人愣住,无言以对。  

不用猜,如果林思成不买,这件东西的结局就一种:流至境外。  

或是被不懂行的买走,转一遍手,再转一遍手,迟早被懂行的人发现。  

或是一直扔在货架上,有朝一日碰到懂行的,然后被买走。但不管是哪一种,都留不到国内。  

林思成也绝不是想把这东西昧下来,或是怎么样才买的。不然不会堂而皇之的拿出来,给他们看,还给他们讲那么清楚。  

一时间,王齐志心中五味杂陈。  

自己这个学生,真的是…他已经不知道怎么形容。  

怅然一叹,他又指了指:“那三箱是什么?”  

“南宋文书!”  

回了一句,林思成揭开囊厢,没多取,就各样取了一幅。  

都很新:帛囊新,文书新,轴头也新。乍一看,像是新近才仿的,还没来得及作旧。  

本能的,几人想起了马远的那两幅画:几乎一模一样。  

王齐志没见过,但听过,也知道就是为了那几副画,林思成才跑去杭州。  

总不能,这东西和马远的画有什么关联?  

暗忖间,林思成解开一只帛囊,取出文书后,又往里灌水。  

起先,众人还莫明其妙,但随既,几人眯起了眼睛。  

明明是绵帛制成,但大拇指粗的囊袋都灌满了,竟然不见滴水?  

不,甚至是渗都不往外渗?  

现代的高科技?  

正狐疑着,林思成把水倒干,把囊袋铺到了桌面上:  

“鱼膘、猪皮、桐油合成明胶,而后胶三矾一,制成矾胶,均匀涂抹…一为防腐,二为防水!”  

林思成又拿起只有食指粗细的卷轴:“两头封盖,再以蜂腊并朱砂合泥,封住缝隙:一为防水,二为防腐,三为防氧:即使卷轴内部形成无氧的真空状态…”  

拔开两头的盖帽,林思成把文书摊开:“婺州(今金华)竹纸,防蠹处理以防腐,再刷矾胶:抗水、防氧、防腐、防蛀…  

以及特质的松烟墨:一斤松烟一两胶,一两甘松霍香调…同样:抗水、防氧、防腐、防蛀…”  

放下文书,林思成又从箱子中拿出一支约摸胳膊粗的木匣:“木材为香樟,置文书于其中,而后漆封…”  

顿了一下,他又环指一圈:“当初盗墓份子下坑后,这些南宋文书全部泡在水里…所以,失传的漆封、蜡封、囊封技术,以及代表南宋最高的造纸并制墨工艺。”  

而后,林思成将三样文书一一摊开:  

“录身告白七份:记录嘉定年间,徐谓礼从承务郎(从九品)、修直郎(正九品),从事郎(从八品)、通直郎(正八品)、州通判(从七品)、大理寺评事(正七品),再到知信州(从六品)…”  

“敕黄五副:权知建昌军、蠲免信州旱灾田赋、及治水有功,特赐绯鱼袋…”  

“印纸二十五则,这个最重要:包括赋税完成、狱讼公正、农桑劝课、人口增长、边防稳固…  

等于从嘉定到淳佑四十余年间,南宋的政、军、民、赋、司法、农业、水利,乃至职官制度、政务运作、民生风貌记录的清清楚楚…”  

林思成直起腰,呼了一口气:“但不用鉴,就如马远的那两幅画,咋鉴咋假。也不用怀疑,东西真的不能再真…  

最关键在于,大半的内容,都与之前的史学研究大相径庭,乃至背道而驰…”  

王齐志瞳孔微缩,手指止不住的晃了一下:考古,研究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填补文献空白、延长文明轴线、纠正历史误读。再之后,才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所以林思成才着重强调,最后的那二十五份录白印纸最重要。  

更关键在于,他说的最后那一句:大半的内容,都与之前的史学研究大相径庭,乃至背道而驰…  

所以,这些文书如果是真的,史学界的锅都要炸了好不好?  

那么多的论文,那么多的结论,那么多的研究成果统统作废。涉及到多少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