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不是欠钱,是存款(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区投放的赈灾粮至少得五百万石才能坚持到明年复耕。
五百万石粮都按六两一石结算,那就是三千万两银子!
这都赶得上国库一大半收入了。
安徽有这个钱结算么?
按往年粮价一两二钱计也就六七百万两,这银子肯定是没问题的,最多拖个一两年。
三千万两拖到什么时候?
朝廷又是否同意赵安这么做?
万一朝廷不同意,户部不肯兜底,钱从哪来?
这个问题不是知州严昆提出来的,而是之前在税课司当过小会计的刘小楼提出来的,其小心翼翼嘀咕道:“大人总不会是想把粮商手中的粮食先骗过来吧?”
赵安轻笑一声:“怎么,我看着像是骗子,又或是欠债不还的人?”
刘小楼一脸担忧:“大人肯定不是骗子,我也知道大人是一心想救百姓,可这么多粮款大人拿什么还?到时没有钱跟粮商们结算,大人恐怕会有大麻烦。”
“粮商们又不是一次性把粮食运来,结算粮款也不是一窝蜂去结”
赵安的思路实际是一个周期和分期的想法。
打时间差。
如这个月粮商们总共往灾区运了五十万石粮食,那结算价就是三百万两银子,只付一半就是一百五十万两。
这一百五十万两粮款,粮商们又不是全堵在藩司大库“挤兑”,肯定是一个个的来,今天他明天你的,这就能让财政喘一口气。
“大人的想法是好的,只是,”
刘小楼担心即便如此做,到最后积欠的粮款也是天文数字,因为安徽的实情摆在那。
“眼下是关键时期,灾民等着粮食救命,缓过这阵,各地灾情总要减缓,到时对粮食的急迫性就要少许多,粮食没那么重要了,这粮价自然就会下降,本官是对他们说以六两一石结算,但没说结算到什么时候.”
赵安不是耍赖皮,而是粮商们可以供需紧张为由提高粮价,那供需不紧张时自然也要根据市场反应下调粮价。
在商言商,这个月是六两一石结算,下个月可能就五两,到年底弄不好就是正常价一两二钱了。
市场的正常反应,粮商们总不能咬定六两一石卖吧。
真敢这样做,那就不是一般的商人,得重拳出击。
敲诈到官府头上,还有王法!
商人逐利,六两一石能赚大钱,一两二钱一石也能赚钱,只不过赚多赚少,只要有的赚,官府信誉又摆在这,而且赵安也的确想给粮商们争取政治待遇,能满足的都给办。
谁敢说他赵藩台是骗子?
“目前最困难的就是这三个月,我估计至少要三百万石粮投进灾区才能让百姓平稳渡过饥荒。”
刘小楼算了下,这三个月不管市场调节到什么程度,赵安至少都要拿出一千万两结付粮款才行。
整个藩库能动用的也就三百多万两,还有六百多万两从哪来?
就算发动士绅富户捐款,发动未受灾地区百姓捐钱捐物,最多也就解决几十万两缺口。
再跟朝廷要的话,顶多也就百多万两,杯水车薪。
刘小楼担心赵安这个刚上任的藩台要是欠下这么多银子不仅名声不好,对其仕途也有影响。
朝廷万一“甩锅”把赵安的藩台给革了,那粮商们不得跟赵安拼命。
赵安没说话,只是提笔在公文纸上写了一道公文。
刘小楼凑近一看,竟是赵安以暂署藩台名义要求藩司大库将库中存银一律转安庆咸丰行。
咸丰行?
刘小楼愣住,好像咸丰行目前只扬州一家,安庆哪来的。
赵安轻吹墨迹,随口对刘小楼道:“你要做我的胡雪岩?”
刘小楼愣住:“大人,胡雪岩是谁?”
“这个人你不用了解。”
赵安笑着告诉刘小楼,各省藩库存银其实并非放在所谓藩司大库,而是放在当地钱庄的。
目的是为了吃息。
即“官控商营”。
本质上讲,各地藩库存银是皇权财政的地方代理储备,地方周转用的“公款”是依托民营钱庄汇兑网络实现的,核心税银则由官办银号直接熔铸管控。
说白了,清廷的官办银号只掌握铸币和发行权,但市面流通这一块完全依赖民间钱庄和银号。
这也是为什么乾隆朝民间“银行”这么多的原因。
各省的藩库存银就是民间银行盯着的肥肉,谁要把藩库存银业务揽下来,谁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大型商业银行。
巧了,赵安也在兴办银行。
当下让刘小楼马上去扬州找县尊老丁,让其赶紧安排人手到安庆办咸丰分行,同时把江宁咸丰行也建起来。
越快越好。
其它都不用管,先把场地、人手、架子搭起来,届时就凭赵安刚刚写的这份“红头”文件把藩库存银业务直接拿下,直接升级为安徽最大的商业银行。
胡雪岩能成为晚清一号红顶商人,就是因为浙江省的地丁银、漕粮折银、协饷全存在他家的阜康钱号。
如此就形成这么一个局面——安徽的藩库岁入都存在咸丰行,那粮商们取款时就得到咸丰号支取,但粮商肯定没办法把现银运走,因为要算折色乱七八糟的,运输成本也高。
所以,只能拿安庆咸丰号的票据到江宁或扬州支取。
银子反正都是要存钱庄的,只要咸丰号的支取速度快,利息也不低于同行,那粮商们其实
五百万石粮都按六两一石结算,那就是三千万两银子!
这都赶得上国库一大半收入了。
安徽有这个钱结算么?
按往年粮价一两二钱计也就六七百万两,这银子肯定是没问题的,最多拖个一两年。
三千万两拖到什么时候?
朝廷又是否同意赵安这么做?
万一朝廷不同意,户部不肯兜底,钱从哪来?
这个问题不是知州严昆提出来的,而是之前在税课司当过小会计的刘小楼提出来的,其小心翼翼嘀咕道:“大人总不会是想把粮商手中的粮食先骗过来吧?”
赵安轻笑一声:“怎么,我看着像是骗子,又或是欠债不还的人?”
刘小楼一脸担忧:“大人肯定不是骗子,我也知道大人是一心想救百姓,可这么多粮款大人拿什么还?到时没有钱跟粮商们结算,大人恐怕会有大麻烦。”
“粮商们又不是一次性把粮食运来,结算粮款也不是一窝蜂去结”
赵安的思路实际是一个周期和分期的想法。
打时间差。
如这个月粮商们总共往灾区运了五十万石粮食,那结算价就是三百万两银子,只付一半就是一百五十万两。
这一百五十万两粮款,粮商们又不是全堵在藩司大库“挤兑”,肯定是一个个的来,今天他明天你的,这就能让财政喘一口气。
“大人的想法是好的,只是,”
刘小楼担心即便如此做,到最后积欠的粮款也是天文数字,因为安徽的实情摆在那。
“眼下是关键时期,灾民等着粮食救命,缓过这阵,各地灾情总要减缓,到时对粮食的急迫性就要少许多,粮食没那么重要了,这粮价自然就会下降,本官是对他们说以六两一石结算,但没说结算到什么时候.”
赵安不是耍赖皮,而是粮商们可以供需紧张为由提高粮价,那供需不紧张时自然也要根据市场反应下调粮价。
在商言商,这个月是六两一石结算,下个月可能就五两,到年底弄不好就是正常价一两二钱了。
市场的正常反应,粮商们总不能咬定六两一石卖吧。
真敢这样做,那就不是一般的商人,得重拳出击。
敲诈到官府头上,还有王法!
商人逐利,六两一石能赚大钱,一两二钱一石也能赚钱,只不过赚多赚少,只要有的赚,官府信誉又摆在这,而且赵安也的确想给粮商们争取政治待遇,能满足的都给办。
谁敢说他赵藩台是骗子?
“目前最困难的就是这三个月,我估计至少要三百万石粮投进灾区才能让百姓平稳渡过饥荒。”
刘小楼算了下,这三个月不管市场调节到什么程度,赵安至少都要拿出一千万两结付粮款才行。
整个藩库能动用的也就三百多万两,还有六百多万两从哪来?
就算发动士绅富户捐款,发动未受灾地区百姓捐钱捐物,最多也就解决几十万两缺口。
再跟朝廷要的话,顶多也就百多万两,杯水车薪。
刘小楼担心赵安这个刚上任的藩台要是欠下这么多银子不仅名声不好,对其仕途也有影响。
朝廷万一“甩锅”把赵安的藩台给革了,那粮商们不得跟赵安拼命。
赵安没说话,只是提笔在公文纸上写了一道公文。
刘小楼凑近一看,竟是赵安以暂署藩台名义要求藩司大库将库中存银一律转安庆咸丰行。
咸丰行?
刘小楼愣住,好像咸丰行目前只扬州一家,安庆哪来的。
赵安轻吹墨迹,随口对刘小楼道:“你要做我的胡雪岩?”
刘小楼愣住:“大人,胡雪岩是谁?”
“这个人你不用了解。”
赵安笑着告诉刘小楼,各省藩库存银其实并非放在所谓藩司大库,而是放在当地钱庄的。
目的是为了吃息。
即“官控商营”。
本质上讲,各地藩库存银是皇权财政的地方代理储备,地方周转用的“公款”是依托民营钱庄汇兑网络实现的,核心税银则由官办银号直接熔铸管控。
说白了,清廷的官办银号只掌握铸币和发行权,但市面流通这一块完全依赖民间钱庄和银号。
这也是为什么乾隆朝民间“银行”这么多的原因。
各省的藩库存银就是民间银行盯着的肥肉,谁要把藩库存银业务揽下来,谁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大型商业银行。
巧了,赵安也在兴办银行。
当下让刘小楼马上去扬州找县尊老丁,让其赶紧安排人手到安庆办咸丰分行,同时把江宁咸丰行也建起来。
越快越好。
其它都不用管,先把场地、人手、架子搭起来,届时就凭赵安刚刚写的这份“红头”文件把藩库存银业务直接拿下,直接升级为安徽最大的商业银行。
胡雪岩能成为晚清一号红顶商人,就是因为浙江省的地丁银、漕粮折银、协饷全存在他家的阜康钱号。
如此就形成这么一个局面——安徽的藩库岁入都存在咸丰行,那粮商们取款时就得到咸丰号支取,但粮商肯定没办法把现银运走,因为要算折色乱七八糟的,运输成本也高。
所以,只能拿安庆咸丰号的票据到江宁或扬州支取。
银子反正都是要存钱庄的,只要咸丰号的支取速度快,利息也不低于同行,那粮商们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