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妖 > 第二百四十六章 打死不去开会(本卷终)

第二百四十六章 打死不去开会(本卷终)(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胡高望、魁伦、朱珪.  

没有相关人物的履历档案,想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很难,甚至于一头雾水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但只要把相关人物的人事档案摊开来检查一下,看看他们都在什么时期做过什么官,再看看相关人员都和哪位人物有共同交结,抽丝剥茧幕后黑手很容易就能扒出来。  

很明显,幕后黑手是嘉庆。  

赵安大怒,他说怎么给上司送礼送出桩牢狱官司,热情迎接过路将军反挨一顿打的,原来根子出在嘉庆这龟儿子身上。  

很是郁闷,因为他跟嘉庆一点交结也没有,实不知嘉庆哪根筋搭错了要往死里弄他的。  

为了搭上嘉庆这条线,他还安排倒霉的吴卫平去京师国子监当老师,目的就是希望吴老师能够寻找机会潜进嘉庆的“潜邸”,等嘉庆上位后吴老师跟着水涨船高反哺他赵安一口。  

未想,这都上了嘉庆的黑名单。  

着实冤枉的很。  

事后跟老丁分析此事,老丁认为多半是嘉亲王吃了和中堂的瘪有气没地方撒,就拿赵安这个和中堂树立的典型开刀。  

相当于被狗主人骂了一句不敢还口,偷偷摸摸的踢了人家狗一脚。  

没想到和珅连个七品狗腿子也要力保,结果就是嘉庆把他的启蒙师傅胡高望给坑了。  

魁伦这边虽说没被皇帝下旨训斥,但进京之后一直没有被皇帝召见,大概是冷一冷的意思。  

这一冷也不知冷多久呢。  

且魁伦的政敌伍拉纳还是和珅的亲戚,估计这个冷板凳少说也要坐上一年。  

一文一武都是因赵安出的事,嘉庆能不记恨赵安?  

巧了,赵安该死不死的又跑人嘉庆另一个老师地盘当官,弄不好新仇旧账一起算了。  

因此老丁担心孙女婿这个江安粮道当的不太平,要知道安徽巡抚朱珪不仅是嘉亲王的老师,还是朝中清流领袖,粮道、布政、巡抚、内阁学士、侍郎都干过,履历相当亮眼,不出意外将来肯定能被尊称为中堂大人。  

被这么一位大人物以及背后的嘉亲王盯上,孙女婿的日子能好过?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大不了我不与朱珪打交道。”  

赵安倒没放在心上,朱珪的巡抚衙门在安庆,他的粮道衙门在江宁,两边井水不犯河水,只要他老老实实完成粮道工作,朱珪这个巡抚权力再大又能如何。  

再说正四品官员归吏部直管,任免都要老太爷钦定,只要和珅这个二皇帝不倒,朱珪这个巡抚在组织程序上就不可能扳倒赵安。  

最多就是打打小报告,有和珅这个过滤器在,你朱珪就是天天给老太爷发伊妹儿也没用啊。  

既然如此,有什么好怕的?  

“这件事你不要掉以轻心,朱珪这人厉害着。”  

老丁告诉孙女婿朱珪背后是清流的巨大能量。  

清流领袖除了朱珪这个安徽巡抚外,还有个东阁大学士,掌管礼部,加封太子太保的状元宰相王杰。  

王杰牛到什么程度呢,和珅这个二皇帝都得讨好他。  

老太爷对王杰这个自己钦点的状元也是好到离谱,让其出任上书房总师傅,如果说朱珪是十五阿哥嘉亲王的班主任,那王杰就是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所有皇子皇孙见了他都得喊声师傅。  

王杰跟和珅不对付,嘉亲王也受和珅气,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因此不排除王杰也是潜在的“十五党”。  

总结起来就是朱珪这个巡抚扳不动你,王杰这个中堂也扳不动么?  

王状元要是豁出去,和珅都保不了你。  

“这”  

赵安神情变得凝重,王杰这家伙是有两把刷子的,白莲教起义除了清廷调集全国兵力围剿外,王杰的怀柔政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很多义军就是被王杰招安收编成官军,加之嘉庆主导的团练政策,导致白莲教的几支骨干队伍被孤立,最终走向败亡。  

于公,王杰为满洲人献策献力,是赵安的大敌。  

于私,王杰怀柔白莲教会破坏赵安的上市大计,同样也是大敌。  

谁主导镇压白莲教义军,谁就能从中收获巨大利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晚清时期的曾、左、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赵安现在的一切图谋其实都是为了获得镇压白莲教起义的主导权,但有王杰这个中堂在,主导镇压肯定轮不到赵安,没办法,谁让赵安资历太浅。  

所以王杰必须除去,哪怕这人是个好官,因为这不是人品的事。  

只现在考虑这些有点远,当务之急是如何确保嘉庆的班主任不会受学生指使找自己麻烦。  

赵安意见拿钱砸,不信他朱老师不爱钱。  

一万两够不够?  

不够就加,加到你朱老师承认赵有禄是安徽省优秀粮食厅长为止,最好再把这个厅长介绍给自己的学生。  

赵安不介意抱着嘉庆大腿痛骂自己过去是猪油蒙了心,以后一定改头换面誓死维护嘉王爷于大清的领导权。  

“这不是钱的事,”  

老丁摇了摇头,“朱珪这人是出名的清官,当年我进京赶考时就知其大名,正可谓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这种人,你敢送钱给他,他就敢不经朝廷把你给办了。”  

不是吓唬孙女婿,有胡高望的前车之鉴在,朱珪还真能快刀斩乱麻,把生米做成熟饭。  

人死了,讨论理亏不理亏的有意义么。  

晚清不是有个叫丁宝桢的巡抚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