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妖 > 第八十六章 能打招呼吗?

第八十六章 能打招呼吗?(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大学士是读书人这辈子能够享受到的最高荣誉,乾隆朝大学士有“三殿三阁”之说。  

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加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能成为这三殿三阁大学士的,基本上都能称中堂大人,读书人这辈子的天花板存在。4  

紫光阁则是乾隆老太爷专门存放为国捐躯有功之臣画像的地方,跟汉代的云阁、唐代的凌烟阁差不多。1  

“三殿三阁”又以保和殿最贵,只原保和殿大学士傅恒死后,该殿大学士不再授予官员,如此一来形成“二殿三阁”格局,文华殿成了最贵大学士。  

赵安提出“生入文华殿、死入紫光阁”的口号,表面是以此激励学生努力读书,在科举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超越前人的存在,光宗耀祖同时也为大清奉献一生。  

实则就是变相的将马屁艺术上升到一个高到不能再高的高度,从而引起上司重视。  

这个上司也包括老太爷。  

赵安现在的品级跟老太爷也就差了十二级。11  

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努努力还是能缩短双方差距的。1  

在此之前,各地官学可能也有一些激励学子的标语口号存在,但哪句标语口号有赵安提出的这般响亮,这般动人心魄,这般振聋发聩,这般直击灵魂深处,这般忠孝无双?  

没有,肯定没有。  

没有比赵安更不要脸的学官了。1  

别地的教授、教谕那都是经过正统教育在科举场上杀出来的举人老爷,再怎么想进步也得顾及一下最基本的脸面,不能被官场笑话是个马屁精。  

摊上这污点,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赵安在乎这?  

老太爷都不在乎,他在乎个屁!  

大清开国以来就没有捐监的童生当府教育局长的先例。1  

你老太爷都不要脸了,赵安要脸这不就是跟老太爷唱反调么。5  

既然是大清教育界的独一份,当然就得继续标新立异,沿着这条成功的道路毅无反顾走到底。5  

这句口号也给赵安带来一个直接好处,那就是他在扬州府学做的一切大胆尝试都不容质疑。  

因为,赵教授主打一个忠字在心头。  

任何对赵教授的质疑都是对老太爷的质疑,都是对“生入文华殿、死入紫光阁”这一伟大口号的质疑。  

当天学庙的墙壁就被石灰水刷上了大大的“生入文华殿、死入紫光阁”的口号。1  

配上学庙正前方那根三尺高竹竿挂着的府试倒计时牌子,效果一下就来了。2  

不说有多大效果,起码备战府试的学生们在看到学庙口号那一刻,无一不是触动心灵,思想觉悟乃至个人品德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赵校长这边也升华了。  

桌上那份官员子弟就读名单让他大大升华。  

于府学就读的官员子弟比例其实不太高,只有48人,约占学生总数的八分之一。  

根据含权量,赵安将学生家长分成了三类。1  

第一类,就是实权官,也就是通常说的正印官。  

共四人。  

品级最高的是正四品的淮扬盐海道乔巴山大人。7  

“道”这个官职是从前明布政使司左右参政演变过来,介于省和府之间,用后世理念讲的话应属于地区专员。2  

乔道台驻地在淮安,专管淮安、扬州两府的盐法、漕务、海防事务,因此加了个提法使衔,就是可以调动两府驻军缉私捕盗。  

半文半武的角色。  

按理乔道台常驻淮安,他家公子理当在淮安府学就读,为何跑扬州府学来读书呢。  

也不是什么特别原因,就是乔道台升任淮扬盐海道前在扬州当过几年同知,这几年乔公子一直在扬州念书,淮安跟扬州又离的近,教育这一块扬州也要好过淮安,所以没必要转学。  

第二位实权官是正五品的高邮知州甄佑乾大人。9  

也不知甄大人他爹怎么给儿子起的名,乍听跟真有钱差不多。  

去江西当知县的前任江教授留给赵安的照顾名单中就有甄公子的名字,拟内定为第十七名,也就是甲等。  

另外两位则是正七品的仪征知县刘松涛大人,从五品的都转盐运使司副使马维军大人。1  

四位大人独一档,名字分别被赵安打了个圈。  

第二档是品级不高但有实权的基层官员。  

以七八品为主,其中跟盐业有关的运判、盐课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巡检也被赵安圈了名字。  

第三档则是品级不高也没有什么实权的,什么吏目、仓大使、河泊所大使的。  

对第一档的那四位实权人物,赵安必定是要巴结的,因为他的贩私盐买卖需要这四位给予方便。  

第二档的基层官员则是必须要收买拉拢,甚至不排除拉他们一起干。  

第三档的官员嘛,校长大人太忙没时间找他们,他们要是关心孩子学业主动来找校长大人,吃顿便饭还是可以的。1  

不拒人千里之外是赵安前世就养成的良好作风。  

眼下离府试没几天了,学生家长们又散在各地,不可能一个电话就坐小车赶来开家长会的,所以赵安打算等府试结束抽空搞个联谊会,提前通知,确保需要巴结和拉拢的家长们都能抽出时间来同他这个府教授深入交流一下。  

被知府大人内定府案首的两淮盐运使家的公子不在府学读书,那小子是在家里上的私人家教,只是在扬州参加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