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 第一百五十八章不自量力的高阳公主,阴毒李泰

第一百五十八章不自量力的高阳公主,阴毒李泰(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  

“只是,本王没想到本王的这个嫂嫂隐藏的如此之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好一个太子妃。”  

‘咯噔!’  

不只是他,在场所有人都没意料到这一点。  

太子妃苏子矜出自武功苏氏,族中最为显赫之人莫过于西魏度支尚书苏绰、前隋尚书左仆射苏威,其父不过是台州刺史,一个小小的正四品官,上不得台面。  

以往,宫中对这位太子妃的评价向来是存在感极低,对待宫女内宦温和,所有人只当是她小家子气,谁曾想太子离京之后,东宫悍然封宫,四海商行运转如初,且越来越庞大。  

直到那时,长安勋贵、宗亲、世家门阀才意识到他们看错了太子妃苏子矜。  

谁能想到如今的太子妃在宫中影响力如此之大,就连皇帝的四妃之三、昭仪都主动上门认错。  

“臣以为现在最需要注意的并不是太子妃,而是东宫。”  

秘书少监萧德言出声道:“蜀王、蒋王、越王、纪王年幼,更无党羽心腹,不足为虑。”  

“吴王就不一样了,吴王身后站着淮南士族、江南士族。”  

“吴王现在出现在东宫,意义非比寻常。”  

唰!!!  

一时间,在场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他。  

“少监的意思是李恪投靠了东宫。”  

李泰表情阴晴不定的说道。  

“除此之外,臣想不出任何理由。”  

萧德言认真道。  

“这怎么可能?!”  

不少人脱口而出,完全不相信这一点。  

毕竟,吴王从回京之后一直展露出来的都是雄心勃勃,争夺储君之位的姿态。  

这才多长时间,他就要放弃争夺储君,转而投靠太子门下,这未免太让人觉得颠覆了吧。  

“臣赞同少监所言。”  

杜楚客接着解释道:“东宫势大,先定薛延陀,再平吐谷浑,慑服吐蕃。”  

“除营州都督、安西都护、北庭大都护之外,所有的都督、大都护都是东宫所出。”  

“至少三十万边军间接掌握在了太子手中,这样悬殊的实力,吴王放弃争夺储君,并非难以抉择。”  

“江南士族、淮南士族依靠四海商行获取了数不尽的金银,再加上他们本来跟山东士族、关陇门阀就不一样,他们的基本盘在大河以南,不管谁当皇帝,与他们有何干系?”  

事实上,北方一直是中原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稠密。  

历史上一共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南渡,这才完全开发了南方,使得南方从南宋开始才逐渐成为了华夏的中心。  

而现在才经历过一次,西晋末年衣冠东渡,南方的整体实力远不及北方,江南士族不愿为了夺嫡之争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这也情有可原。  

“吴王的投靠意味着太子羽翼进一步锋芒。”  

“江南士族、淮南士族的加入会让东宫成为朝堂上最大的势力。”  

“殿下,或许我们应该和晋王合作,或者说是和关陇门阀合作。”  

尚书左丞卢承庆目光闪烁着提出了一个建议。  

‘关陇门阀!’  

此时的李泰心中泛起了波浪,他不是没有拉拢过长孙无忌,这位嫡亲的舅舅,可长孙无忌从未看过他一眼,哪怕太子李承乾都得到过一些亲近,文德皇后所出三人,唯独他不为长孙无忌所喜。  

这一点,他一直也想不明白,为此,他的心中产生过许多怨愤。  

现在要让他低下头去和长孙无忌交好,以此换取关陇门阀、山东士族共同对付东宫,这确实有些难受。  

“太子回京已经迫在眉睫。”  

韦挺忍不住下了一记重锤,现在要是不抓紧,等太子回来,那一切都晚了。  

“这件事就拜托左丞了。”  

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李泰最终选择了低头,将这件事交给了尚书左丞卢承庆,长孙无忌是尚书左仆射,他的直接上官,由他去谈,最合适不过。  

“请殿下放心。”  

“臣一定不负所托。”  

卢承庆站起身来表态。  

“齐王那里做的怎么样了?”  

接着,李泰的目光落在了魏王府司马苏勖身上。  

“回殿下。”  

“齐王已经对权万纪、韦文振二人相互勾结厌恶至极。”  

“臣已经暗示了阴弘智,诛杀二人以做起兵借口,否则,太子回京,一切就晚了。”  

“想来阴弘智最近应该会有动作。”  

面容阴鸷,苏勖话语中透着森然杀机。  

在场所有人都不由得噤声,这可是在谋算一名皇子亲王造反,要是被披露出来,那可是灭九族的罪名。  

“好。”  

“李佑那个蠢货一直以来也没有别的用。”  

“倒不如为本王前驱,待本王登基之后,自会给他平反。”  

端坐上首的李泰大饼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悯,有的只是冷漠。  

“陈国公、潞国公在丹水河谷训练的三千死士已经见过血了。”  

“秦岭盘踞的匪徒全数被诛,其中佼佼者被选拔进入死士营。”  

“我等在蓝田的庄园有奴仆、佃户约上万人,随时可以附从。”  

清河崔氏投效魏王府的族人崔谚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大殿内响起。  

“关中十九县,我等可以调动十余万人。”  

“只待殿下一声令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博陵崔氏族人崔涪同样表态。  

“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