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 第一百一十九章太子之名远扬,四夷为之颤栗

第一百一十九章太子之名远扬,四夷为之颤栗(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向北一度开拓至小海,向东插入了契丹、库莫奚、室韦之间。  

“定方兄。”  

背负双手,李承乾轻唤了一声。  

“末将在。”  

苏烈赫然起身,恭敬的准备聆听太子诏令。  

“看看这个。”  

随手一扔,李承乾将手中的帛书丢到了苏烈怀中。  

“呃呃!”  

微微一怔,苏烈接过帛书,打开之后,细细查看起来,没一会儿,他脸上露出了错愕表情,不禁抬头看向李承乾:“太子殿下,这是”  

“大唐军制承袭前隋,确切来说,来自于北周。”  

迎着苏烈的目光,李承乾缓缓道来:“府兵制的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  

“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不单单兵刃、马匹自备,还在全国设有负责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优势在于解决了国家的压力,劣势在于将压力转嫁给了这些百姓。”  

“单单是解决世家门阀,让均田制维持下去还不够,军队是国家的矛和盾,必须要预先准备。”  

“府兵可以作为地方守备兵力,以备不时之需,却不能做为中央机动兵力和边防之军。”  

“否则,一旦府兵损失殆尽,不只是边疆会遭到敌人攻击,地方同样会不稳。”  

“孤以为大唐军制须得言明权责,分为三种,第一,负责戌卫长安的机动兵力,相当于十六卫;第二,负责戌卫边疆的军队,专司戌卫及开疆拓土;第三,地方守备兵力,用以维持地方稳定,补充边军。”  

“三者可以形成一种循环,即地方兵力补充至边军,边军悍勇之辈调入中央。”  

“殿下英明。”  

在场众人要么是家学渊源,要么是实践出真知,全都察觉到了这份军略的前瞻性。  

地方、边防决不能混为一谈,边防溃烂,那么,地方同样会溃烂,相反,二者分开,就算边防失守,地方一样可以坚守一段时间,等到中央兵力驰援。  

而且,地方守备兵力与边军、中央军形成一种良性的晋升机制,确保朝廷始终掌握最强战斗力的军队。  

苏烈脱口而出:“您打算让府兵直接变成地方守备兵力,以十六卫为机动兵力,然后重新构建边军体系?”  

“然也。”  

回到上首座下的李承乾继续道:“地方守备兵力并不需要多么好的武器装备及甲胄。”  

“只需要配备皮甲、横刀、长枪、长弓即可。”  

“这样的话,对于均田的百姓无疑是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边军及中央军的武器铠甲、战马都由朝廷负责,他们只需要杀敌即可。”  

府兵一身装备价格不菲,哪怕是寻常的步槊都得售价几贯钱,这对于府兵家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府兵制的崩溃源于均田制,同样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大唐把府兵所在的军户当做免费劳动力,不管是杀敌,还是服役,可劲用,用到最后,府兵卖了田,直接不干了,这种压榨,牛马看了都得落泪。  

“嚯!!!”  

在场所有人都露出了不敢相信的表情。  

要真是这样的话,边军、中央军固然有强大的战斗力,但朝廷的压力可就太大了。  

“兵部将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的提议递交至三省,再到御前批复。”  

“孤以为这种调整远远不够,须得重新严明军制。”  

“例:都督府不再设立上中下三等,都督品阶相当于长安十六卫将军。”  

“都督府之上,为大都护府,辖制一众都督府边军,品阶相当于大将军。”  

“以大唐目前的情况下来看,并不需要设立过多的都督府,西部设立松潘都督府、南中都督府、安南都督府,东部设立东胡都督府、平辽都督府,北部沿用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及燕然都督府。”  

“都督府治下军制宜简洁明了,十人为一什,设什长、副什长,二十五人为一伙,设伙长,五十人为一队,设队正,一百五十人为一屯,设屯长,五百人为一曲,设军候,两千人为一营,设军司马。”  

“五千人为一校,设校尉;一万两千人为一旅,设旅帅;两万五千人为一卫,设中郎将。”  

“副什长为从九品,什长为正九品,伙长为从八品,队正为正八品,屯长为从七品,军候为正七品,军司马为从六品,校尉为正六品,旅帅为正五品,中郎将为正四品。”  

“都督府下辖两卫,即五万人,都督为正三品军职。”  

李承乾一五一十的讲述了边军的构想。  

“呼!!!”  

薛仁贵、苏烈等人不由得长吐出一口浊气。  

如若按照这个军制,那么,大唐的都督府足以应对局部战争,确实够用。  

“我已经告诉了秦怀玉、赵节、贺兰楚石。”  

“他们将会严格按照这一军制,先行募集一卫,两万五千人。”  

“你明白吗?”  

深深地看了苏烈一眼,李承乾叮嘱道。  

“末将明白,燕然都督府同样从薛延陀部众、五州铁勒中募集两万五千人。”  

苏烈心领神会,郑重应道。  

这份改制方案必然要到李承乾上位之后才能全面铺开,他现在这么做相当于站队。  

“好。”  

“我已命刘仁轨前往接替王玄策,主持燕然都督府事宜。”  

“既然你都回来了,那这件事还是交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