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影视剧中的王牌特工 > 第53章旧篇已了,新篇将始。

第53章旧篇已了,新篇将始。(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他…他上交了?”  

左秋明失望至极。  

“没有!他没有说过这件事,但你拍的照片出现在了报纸上!”  

“啊?”  

“我就知道林楠笙不会让我失望!”  

左秋明大喜过望。  

曾墨怡其实挺理解左秋明这种行为的,但理解归理解,可她不支持。  

要不是张安平,左秋明这一次是真的在劫难逃。  

他如果死了,对张安平的打击会有多高?  

毕竟,左秋明不仅仅是张安平的学生,还是他的同志啊!  

而且还要死在自己手上!  

曾墨怡皱眉说:  

“你呀就先别高兴了,等你老师回来了看他怎么教训你——还有,你现在一定不能露面,知道吗?”  

左秋明“乖巧”的点头,心里更是羞愧,他是真没脸见老师了。  

就在左秋明羞愧的时候,特别组以上海站二处的名义正在进行记者招待会。  

发言人义正言辞的反驳了网上的不实言论——额,是报纸上的不实言论,表示上海民报纯粹是无中生有!  

另外,他再三强调,除草计划纯粹是子虚乌有的造谣,请各报社不信谣不传谣。  

他表示:  

军统局特务处(不是后世军统,是党务处、特务处的结合体)作为民国政府的正规机构,是遵循法律法规的、是以捍卫国家权利为己任的。  

自兵谏事件和平解决后,奉领袖命令,特务处已经着手研究释放名单,为表示特务处的决心,将于明天开始,正式释放多达139名的共党分子。  

随后发言人展示了释放名单。  

但名单一出,却遭到了记者们的“围追堵截”。  

记者们拿出了近两年来被捕入狱的部分名单,询问为什么只释放了不到五分之一的爱国份子。  

同时对何时释放七君子表示了额外的关注。  

面对记者们咄咄逼人的询问,发言人一摊手:  

无可奉告。  

明明是澄清的招待会,结果愣是搞成了一场闹剧。  

次日,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汉等各大城市的报纸,都对特务处进行了口诛笔伐,一个个言辞激烈的表示:  

特务处根本就没有诚意,所谓的释放只不过是大特务张世豪平息民意之举。  

并因此质疑起了国民政府的诚意。  

有租界的报纸甚至明目张胆的说:  

运输大队长脱困以后,就把谈判的承诺吃下去了,这种行为无异于抢五谷轮回之地的生意…  

安全屋。  

“秋明啊,”张安平和颜悦色的将报纸递给左秋明:  

“你看这化名是不是很重要?”  

“全世界都在喷张世豪——喷就喷呗,关我张安平什么事,你说对吗?”  

左秋明小心翼翼道:  

“老师说的对。”  

“对?”张安平摇头:  

“我觉得我说的不对。”  

“我要是说的对,那为什么我的学生不按照我说的做呢?”  

“我记得我有说过,当你执行一次行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节外生枝。”  

“苦心积虑做一件坏事的时候,一定要做九十九件好事,千万不要做一件顺手的坏事。”  

“你觉得它无所谓,但让你翻船的,往往可能就是这一件不起眼的坏事——我有没有说过?大概是没说过吧,要是说过,我的学生不至于蠢到吃闷亏吧。”  

左秋明羞愧欲绝。  

老师真的很毒舌啊!  

他小声道:“老师,是我的错。”  

“错?”  

张安平反驳说过:  

“你没错!”  

“你是烈士!你是英雄!你宁死不屈!你顶多让我准备的借口变成杀人的刀!”  

“你特么顶多让我这个老师、同志,亲手送自己的同志、学生上路!”  

要不是左秋明现在重伤躺床上,张安平一定要狠狠收拾他一顿,让他将这一次的教训铭记于心!  

愤怒的张安平让左秋明惴惴不安,接连认错。  

发泄一通后,张安平长出了一口气,道:  

“秋明,”他收起了阴阳怪气的语气,也让左秋明终于舒了口气:  

“你的情况现在很糟。”  

“作为‘死人’,你不能出现在任何人面前。”  

左秋明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一咬牙,道:“老师,要不我自毁容貌吧。”  

他其实从知道张安平的身份后就有这个想法。  

老师的身份太重要了,如果因为自己而暴露,他将百死莫赎!  

“不用!”  

张安平赶紧阻止,他相信左秋明说的是真心话,一个连死都不怕的革命战士,绝对会为了保守秘密而自毁容貌。  

“我给你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很漫长。”  

“漫长到在我没有暴露前,你将永远不能踏足这片你深爱的土地。”  

“但这个任务也同样很重要。”  

“你将从此以后,守护一条重要的补给线,通过这条补给线,源源不断的物资会支援向我们的苏区。”  

“而代价是,你将不能联系你的亲人、朋友,孤独的在异国他乡,顶着一个不属于你的名字生活。”  

“你愿意吗?”  

左秋明试图坐起回答,却被张安平摁住。  

他顿了顿,正色道:“报告,我愿意。”  

民国26年(1937年)元月12号。  

星期一。  

一辆汽车在夜色中驶入了码头,来到了一艘即将启航的货船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