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大宋文豪 > 第162章 当行何策?

第162章 当行何策?(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第162章当行何策?  

“想来从这里开始,终于能大幅拉开差距了。”  

写完《夜郎通货论》这篇史论,陆北顾正经地休息了好一会儿。  

他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上舍生们会说,每次考完州试半条命都考没了。  

这话夸张是夸张了点,但说实话,在这种狭窄逼仄的环境里连着考三天,确实极其耗费体力、精力。  

哪怕是陆北顾这种生理年龄十七岁的小伙子,考到现在也是身上到处酸疼,头脑也有些发胀,真不知道苏洵这种老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不过,最后的五道时务策,才是州试真正的核心较量,是检验士子是否具备“通世务、达治体”之才的试金石。  

这五道题的权重,足以最终决定他能否从近两百名生员中脱颖而出,拿到那寥寥数个的解额。  

在休息了好一阵子之后,陆北顾开始答时务策。  

他的目光落在展开的卷面上。  

与刁钻冷僻故意为难人的史论不同,这五道题皆从实务出发,切口虽小,却无不透着一股务实的气息。  

“蜀中茶园,多在山陬。茶户采摘、焙制,终岁勤苦。然商贾收买,抑价称量,常使茶户所获不偿其劳。欲令茶户生计稍裕,不损上供之额,不增商贾之费,当行何策?”  

这道题看起来只是让考生出主意来解决茶户的困境,但实际上其中最关键的一句,也就是“商贾收买,抑价称量”,是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大宋开国,最初采用的是传统的榷茶法。  

但茶跟盐、铁终究不是一回事,所以在天圣元年,经当时的三司使李谘建议,开始采用“贴射法”,所谓“贴射法”指的就是茶商向官府缴纳“息钱”后,拿着官府给予的凭证,按照官府规定的茶价直接向茶户购茶,旨在减少官府榷茶的经营成本并保障财税收入。  

而如果茶商参与不足,官府仍统购茶叶,此法看起来既能保留官府利润,又能赋予商人采购自主权,同时免除茶农预售茶本的压力,但因大茶商抵制导致劣茶滞销,很快就废止了。  

茶法改革并未停止,通商派与禁榷派激烈博弈,五年前的皇祐二年,在韩琦支持下,部分恢复“见钱法”,让官府直接以现钱向茶户收购部分茶叶,同时允许茶商在一定条件下自由买卖,而从去年开始,薛向更进一步,推动官府以现钱购粮草,逐步实现粮、茶脱钩。  

这道题,表面上问的是如何保护茶农利益,实则是对当前茶法改良方向下,如何平衡官府税收、商人利润与茶户生计这一核心难题的拷问!  

若考生只知就事论事,提出些诸如“严禁压价”、“公平秤量”的空洞口号,或是无视朝廷政策走向,贸然建议回归严苛榷茶,都注定不符合要求,就更不用想高分了。  

陆北顾的思绪飞速运转,结合此前跟李磐前往成都的所见所闻,一个清晰的破题思路在脑海中形成。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茶户分散、弱小,信息也闭塞,所以面对大商人时议价能力极低,出现“抑价称量”的现象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而朝廷正推行“见钱法”,鼓励通商,不可能走回头路搞完全榷买,要是增加商人成本则违背题目“不增商贾之费”的要求,官府直接干预定价又可能扭曲市场,且未必能精准。  

所以突破口在于提升茶户自身的组织程度和议价能力,同时利用官府的力量,为公平交易创造制度保障,而非代替市场。  

想通此节,陆北顾精神一振,他提笔蘸墨,在草稿纸上沉稳落笔,针对这道“茶法”的时务策,写下自己的见解。  

“茶户之困,根在势孤而商操利柄。欲解其困,当扶其弱以抗强,导其势以通商,官为之平其权衡、畅其血脉。”  

“应行文各产茶乡,依山场远近结为茶社,以原有户长、耆长为‘社首’。”  

“茶社之责,一在于共议保价,新茶交易前,社首集本社茶户,参酌当年雨水、茶芽长势、邻邑行情,公议价格,以共同进退;二在共制样茶,焙制上、中、下三等标准‘样茶’,以为交易时验看茶品成色之基准;三在共御奸欺,若遇商贾刻意压价、刁难或大秤小斗,茶户可告于社首,社首率众与之理论,或代其申诉于乡里、县衙。”  

“此法之要,在于‘联户’以增茶农之势,不增商税,无损官课,唯赖官为引导、民自为谋。茶户稍得喘息,生计渐裕;商贾购销有据,亦省争讼之烦;上供茶额,因流通顺畅、生产得安,反可保无虞。此乃因势利导,各得其所之道也。”  

写罢,陆北顾仔细审视,确认没有遗漏题目中“抑价称量”的关键痛点,且提出的“茶社议保价”的整个方案紧扣了朝廷当前“通商便民”的茶法改革方向。  

总体而言,这个回答完全能显示出他对时政的深刻理解和务实态度,谁来判都能拿高分。  

而此次州试,考卷后面的其他时务策题目也都相当务实,譬如。  

“岁有丰枯,江流缓急不同,东南漕船需及时输赋汴京,商船则贩货四方。若值枯水浅滩,舟楫难行,当以何者为先?何以均平利害,俾官课不亏,商旅不怨?”  

“盐利为国朝所倚,然井灶兴替无常,新井开凿耗糜,旧井卤淡渐废。或言当汰弱存强,聚灶于膏腴之地,省转运之费;或言当广置井灶,散利于民,固税赋之本。二者孰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