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大宋文豪 > 第146章 甲上之选

第146章 甲上之选(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陆北顾随着人群走出闷热如蒸笼的考场,刺目的阳光让他微微眯起了眼。  

那种“暂时告一段落”的感觉,让他一直紧绷着的神经舒缓了不少。  

他已倾尽全力,将这一个月以来所有的积累和感悟,都毫无保留地发挥了出来。  

接下来,便是等待。  

等待那决定他是否有资格参加集训进而冲击州试拿解额的关键排名。  

因为四州所有的卷子都要拿到嘉州去判卷,也不会马上重新分舍,所以等待的日子里,州学的气氛都松弛了不少。  

但陆北顾并未懈怠。  

白沙先生布置的课业依旧如山,他每日往返于学舍与先生庭院之间,埋首于经书典籍和先生不断增加的批注、模拟题之中。  

那份刻苦,连李畋看在眼里,都暗自点头。  

而在位于上游眉州和下游州之间的嘉州,峨眉山脚下的州学里,学官们正在解内辛苦判卷。  

窗棂虽然大开,可人数太多,完全无济于事。  

嘉州州学教授陈元礼揉了揉发涩的双眼,将手中一份义卷放下,端起凉透的茶盏啜了一口。  

作为今年四州联考嘉州方的阅卷官,他虽然不用直接判卷,但下面的学官遇到有疑难的问题都会拿着卷子来找他,所以连日审阅之后,早已是累得头昏眼花。  

做决定并非易事,好卷子不知道怎么评分他还能接受,然而面对那些或浮夸,或偏激却偏偏写的不算差的答卷,就颇有种“明知是九转大肠也不得不吃一口再评价”的进退维谷之感了。  

“教授,您看看这份经论。”  

一位学官拿着一份卷子过来,声音带着几分惊奇:“泸州来的,这经论写得着实不一般………只是不知道在甲等里该怎么判评”  

陈元礼接过,目光扫过卷首的糊名处。  

这是规矩,判卷时姓名是封住的,而今年的四州联考因为紧挨着州试,需要快速出排名来确定集训名额,所以未有足够时间进行誊写,只糊了名字。  

而经论的题目是他亲自敲定的,意在考察学子对儒家“仁政”核心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陈元礼带着一丝审慎,开始阅读。  

初时,他的眉头习惯性地微蹙,评判着开篇引《易》点“仁”为守位之本是否恰当。  

但很快,当“赋敛如饕餮”、“徭役如驱迫”、“法令如爪牙”三个精妙绝伦又触目惊心的比喻跃然纸上,他那双阅卷无数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随着考生笔锋如刀,将“苛政”那无所逃遁,摧残生机的本质剖析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畏苛政之甚于死”一句,直指人心,令他也不由得心头一震。  

“苛政之为虐………其害也,无所逃于覆载,无时息于旦夕......三代殒命于虎,犹恋斯土者,非不畏死,畏苛政之甚于死也。”陈元礼低声念出,忍不住抚掌,“好!此喻切肤之痛,深得夫子本意!这考生对民生疾苦,竟有如此体察”  

他迫不及待地往下看。  

当看到“养民”、“教民”、“任贤”、“节用”四条仁政之纲时,更是频频颔首。  

这四条提纲挈领,切中肯綮,不仅是对经典的理解,更显露出务实的经世之才,绝非纸上谈兵之辈。  

尤其是“节用”一条,联想到如今大宋朝廷冗费、地方摊派重的现状,更让人觉此论鞭辟入里。  

待到结尾,由历史兴衰反证,再归束于当世期许,文气磅礴,收束有力。  

陈元礼长舒一口气,将卷子轻轻放回案上,眼中满是激赏。  

“教授觉得如何能评甲中吗”递卷的学官问道。  

“文理俱畅,义理精深!”陈元礼亳不吝啬地给出评价,“破题精准,论述层层递进,引证精当,更难得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忧民之心和经世之思!此卷经论,可为甲上之选!”  

“啊”  

听到这个评价,解内卷的学官们都很惊讶。  

在大宋,州县级别的考试,通常考生如果能够做到完全符合答案要求,就会给予“甲下”的评价,相当于满分;而如果考生答得确实出彩,比其他满分卷子还明显强一档,则会给予“甲中”作为鼓励;至于“甲上”,那就是既比满分卷子强一档,还得到了主考官的极度欣赏,才能破例给予这个评分了。  

显然,陆北顾因为事先了解了嘉州的判卷喜好,才能在本来写的就非常好的基础上,得到了最高的评分。  

而传阅了这份试卷以后,学官们也都觉得,这份卷子确实写得极好,配得上陈元礼的评价。  

有人提议道:“要不要看看是谁写的这倒不像是去年四州联考第一名眉州苏轼的文风。”  

都说文如其人,去年的优秀考卷,四州州学的考官都是内部传阅过的,所以对苏轼有了解,就苏轼那般洒脱豪爽的性子,便是写“苛政猛于虎”,也绝对不会这么来写。  

“考完一起看吧,莫要坏了规矩。”  

他示意众人稍安勿躁,按捺住好奇的心情,待所有卷子初步评定完毕,进行最后的复核与排名时再看。  

是过当陆北顾再次拿起这份糊名的经论卷,心中的坏奇其实也达到了顶点:“究竟是哪位低才去年七州联考,似乎并有此等人物崭露头角”  

又过了两日,终于到了登分排名的时候。  

当负责经论的学官最终撕开糊名条,露出“泸州州学陈元礼”的字样时,官解内响起一片议论声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