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大宋文豪 > 第105章 我真的有一头牛

第105章 我真的有一头牛(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第105章我真的有一头牛听到这个问题,苏辙愣了愣。  

“大约一百亩。”  

陆北顾点点头,好诚实的少年,真不撒谎啊。  

其实在苏辙没回答之前,陆北顾就知道他家有多少地。  

因为苏辙所作的《藏书室记》中就明确记载了“先君平居不治产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廛”是宋代土地计量单位,原指城市中的宅地面积,后引申为田地单位,其面积通常与“顷”相当。  

在宋代,1廛1顷100亩6000平方丈。  

而眉山苏家这一百亩地并不是在城郊附近的负郭田,并非特别肥沃的土地,大概率是些丘陵梯田上的土地,一般种植稻、麦,或者姜、芋等经济作物。  

不过一百亩地,哪怕是丘陵梯田的土地,产出也足以维持缙绅阶层的基本生活了,否则苏洵也年轻的时候也没本钱去壮游四方。  

“那每年交多少税呢?”陆北顾又问道。  

“田都是中田,每亩所交夏税约5文,所交秋税约1石米,大概是500文加上100石米吧,其余还有2000文左右的身丁税和杂税。”  

宋随唐制,用的还是两税法,不过大宋的夏税基本上就是象征意义的,夏税通常以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收的非常少,税收的大头在秋税,以实物粮食为主。  

至于税率,全国不同地区乃至相同地区的肥瘠不同的土地都是不一样的,从“二十五税一”至“十三税一”不等。  

除此之外,还有些其他杂税,里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  

比如“支移税”就相对合理,缴税人在秋税时需将粮食运至官府指定地点缴税,若不愿自己运,可以额外缴纳这笔税,作为让官府派来运粮食的人的脚力钱。  

“身丁税”则是二十到六十岁男丁需每年缴纳的人头税,四川是五百文一丁。  

但除了这些相对合理的税,也有很多不合理的,比如农器税、牛革税等,每种虽然收的都不多,但架不住名目太过繁多,这种杂税对地主可能还好,但对普通百姓就是很大负担。  

随后,陆北顾又问了其他六人。  

六人家中田产数量不等,最少的只有十几亩地,最多的则有二百多亩地。  

之所以没有几亩地的,是因为在大宋科举是需要成本的几亩地的家庭糊口都费劲,几乎不可能支撑一个孩子念私塾以后读县学,继而考进州学坐在这里。  

而二百多亩地的大地主就是程建用家,程建用之父程仁霸曾为眉山推官,叔父程濬任大理寺丞,所以才能攒下这么大的家业。  

“不抑兼并是国策,而且也没有大乱导致的土地荒芜,朝廷不掌握大量土地,所以北魏至隋唐所实施的均田制是没有推行基础的,朝廷更拿不出钱来通过购买的方式回收土地,强行推行必然天下皆反,对不对?”  

“对。”  

苏辙点了点头,说道:“朝廷之所以养百万禁军,便是为了吸纳流民,定不可能倒行逆施去实施均田制的,完全不现实。”  

“那按照历史上的经验,现在看起来似乎就只有一个选择了,那就是通过税制来均衡人地矛盾所造成的影响.具体实施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清丈田亩,平衡田赋负担,杜绝‘隐田’现象,你们觉得能接受吗?”  

卢广宇率先表示他能接受,因为他爹虽然是二郎滩的户长,但因为河谷里梯田本来就少,所以哪怕是户长,家里也就十多亩不连在一起的地,根本谈不上什么“隐田”。  

黄靖嵇也不介意,他家是合江县普通市井家庭,家里做点小生意,没有田产。  

而剩下的几人就面面相觑了。  

现在是“我的真有一头牛”的环节。  

要是家里当家的,那回答自然是哪个都不能接受,毕竟“隐田”现象在大宋太普遍了,能给家里省出来点钱总归是好事,至于什么朝廷财政什么人地矛盾,跟我有啥关系啊?  

不过他们都是有志青年,思来想去,觉得好像“隐田”确实不符合大宋律法,有违他们的正义感,而且家里就算有“隐田”也没多少亩,清查出来交得田税虽然会多一些,但并没有多到令人肉痛的地步。  

于是,对于清查隐田这种办法,他们最后都表示了支持。  

“那第二种方法阶梯田税呢?比如可以设置成十亩以内的‘二十五税一’,十亩到五十亩以内的‘二十税一’,五十亩到一百亩以内的‘十五税一’.这个办法是最能平衡人地矛盾的,田多的多交,交的多了,自然就不愿意去买那么多地了。”  

“我觉得不太公平吧。”程建用有些不平衡,“大宋本来就不抑兼并,田产多那也是祖辈辛苦攒下来的,凭什么田多就要多交税呢?”  

“不现实,施行不了。”苏辙也跟着说道。  

至于家里没多少田的几人,则对此态度截然相反,表示了强烈支持,因为这样他们交的田税就少了。  

“嗯,第二个方法阶梯田税确实不现实,全国上千亩的大地主都有的是,各个有钱有势,这个方法谁提出来,谁就要被唾沫星子淹没。”  

“但是你们觉得第一种方法清丈田亩、清查‘隐田’,就真的能推行的下去吗?”  

苏辙认真思考了一下,迟疑道:“应该.能推行吧?”  

陆北顾笑了笑没说话。  

第一种办法,在几年后,很快就将由包拯与孙琳、郭咨所尝试施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