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详议武监(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事情,还是要落在兵部头上。
如何让兵部办好武监,这就是成了皇帝最头疼的事情。
文官使绊子的办法实在是太多了,隆庆皇帝还在裕王府的时候,就已经见识过了他们的手段了。
苏泽看向徐文壁问道:
“徐国公,这武监的事情,总共就五件事,‘大义’、‘财权’、‘教务权’、‘人事权’、‘考核权’。”
苏泽掰着指头给徐文壁分析道:
“武监的军官是效忠陛下的,陛下又亲任监正,那入学的武生就是天子门生,这大义陛下已经占住了。”
定国公连连点头,皇帝也对他说过类似的话。
苏泽又说道:
“办学是要花钱的,而且培养合格的军官,可不是一笔小开销。”
定国公问道:“要多少银元?”
苏泽竖起手指说道:
“一名武生,一年至少要一百银元。”
定国公倒吸一口气道:
“这么多?”
苏泽说道:“民间都有说法,穷文富武。国子监的读书人,只要每个月一石米的廪膳,然后给他们书读,就算是加上纸张费用,一个月两三银元也足矣了。”
“可武监生不同,兵书要读,骑马射箭,鸟铳火炮,这些都是要花银元的。”
“有个跌打损伤,还要出钱养着,每日的伙食都要比国子监生好,才能顶得住日常操训。”
苏泽这帐自然没算错,近代军官的培养成本是极其高昂的。
如此高昂的培养成本,但是培养的却是要吃苦上战场的军官,贵族子弟反而会逃离军校。
所以近代历史上很多国家,读军校,成了贫苦百姓实现阶级突破的唯一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近代国家中,新式军官团体往往会成为进步势力的原因。
苏泽的想法和隆庆皇帝一样,先把军校办起来。
目前军校招收的,就是勋贵和卫所军官子弟。
但日后总是有机会,可以向普通百姓招生。
苏泽看向定国公徐文壁道:
“这笔银元谁出,谁就能占据主动,这就是所谓财权。”
徐文壁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如果武监的费用是外朝从国库出,那兵部就能在武监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
而如果皇帝将这笔银元出了,那兵部就无法插手武监的财政事务。
徐文壁当然没办法这个时候就回答苏泽,他点头表示会向皇帝报告。
苏泽继续说道:
“接下来就是武监生的课程了。”
“既然要读书,总要有个学习的纲要,就像是读书人科举要以四书五经为纲一样,这武监生两年时间要学什么,怎么学,这些就是‘教务权’。”
徐文壁连连点头,苏泽接着说道:
“苏某的想法,是将两年的学制分成两半。”
“第一年先入学,学习兵法韬略,并习练武艺,再灌输以忠君爱国的理念。”
“第二年开始,则分为‘骑兵班’、‘步兵班’、‘炮兵班’,分别传授不同的兵种的操练和作战技巧。”
徐文壁眼睛一亮,果然苏泽是有办法的。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
“这教务权可以让给兵部,但是所编写的教材,必须要陛下亲自审定,而武监的教官,也必须要通过教务的考核才行,不能是纸上谈兵之辈,需要能领兵作战。”
徐文壁连连点头,他也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编写教材这种繁琐的事情,还是交给文官比较好,反正只要皇帝最终把关就行了。
对于皇帝来说,教官的人选要比教材重要。
所以苏泽要求加上一点,教官也要完成同样的训练要求,也要能参与实战。
这一点就可以刷掉大部分的文官了。
徐文壁连连称赞,只是他也没有仔细想想,在大明旧有的勋贵和卫所体系中,同样也没有这样的教官。
如今能有这个素质的军官,大部分都在戚继光俞大猷他们编练的抗倭新军中。
当然,对于皇帝来说,这些也都是“自己人”。
苏泽埋下了伏笔后,接着说道:
“教务权说完了,人事权刚刚苏某也说了,最后就是考核权了。”
“如果最终考核权还在兵部手里,那武监还是要被兵部钳制。可若是褫夺兵部的授官之权,又有违祖制和《大明会典》,兵部又要再起议论。”
徐文壁连连点头,这也是皇帝最担忧的地方。
但是考核的权利,又是最重要的权利。
之所以这些勋贵和军户子弟,愿意来上武监,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吗?
可如果最后的考核权还在兵部手里,那两年认真读书又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皇帝最纠结的地方。
苏泽说道:
“下官倒是有一个办法。”
“苏翰林请讲!”
苏泽说道:
“其实这个办法也简单,就是将职位和差事分开。”
“职位和差事分开?”
苏泽点头说道:
“百户、千户、指挥使,这些是职位,武监生要承袭职位,还按照《大明会典》的规定,交给兵部确认。”
“但具体的差遣,则根据在武监中的成绩排名来。”
“排名靠前的武监生,可以优先选择更好的差遣,可以分到更容易立功的军队。”
苏泽这个办法,其实就和宋代的官制差不多。
百户、千户、指挥使,
如何让兵部办好武监,这就是成了皇帝最头疼的事情。
文官使绊子的办法实在是太多了,隆庆皇帝还在裕王府的时候,就已经见识过了他们的手段了。
苏泽看向徐文壁问道:
“徐国公,这武监的事情,总共就五件事,‘大义’、‘财权’、‘教务权’、‘人事权’、‘考核权’。”
苏泽掰着指头给徐文壁分析道:
“武监的军官是效忠陛下的,陛下又亲任监正,那入学的武生就是天子门生,这大义陛下已经占住了。”
定国公连连点头,皇帝也对他说过类似的话。
苏泽又说道:
“办学是要花钱的,而且培养合格的军官,可不是一笔小开销。”
定国公问道:“要多少银元?”
苏泽竖起手指说道:
“一名武生,一年至少要一百银元。”
定国公倒吸一口气道:
“这么多?”
苏泽说道:“民间都有说法,穷文富武。国子监的读书人,只要每个月一石米的廪膳,然后给他们书读,就算是加上纸张费用,一个月两三银元也足矣了。”
“可武监生不同,兵书要读,骑马射箭,鸟铳火炮,这些都是要花银元的。”
“有个跌打损伤,还要出钱养着,每日的伙食都要比国子监生好,才能顶得住日常操训。”
苏泽这帐自然没算错,近代军官的培养成本是极其高昂的。
如此高昂的培养成本,但是培养的却是要吃苦上战场的军官,贵族子弟反而会逃离军校。
所以近代历史上很多国家,读军校,成了贫苦百姓实现阶级突破的唯一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近代国家中,新式军官团体往往会成为进步势力的原因。
苏泽的想法和隆庆皇帝一样,先把军校办起来。
目前军校招收的,就是勋贵和卫所军官子弟。
但日后总是有机会,可以向普通百姓招生。
苏泽看向定国公徐文壁道:
“这笔银元谁出,谁就能占据主动,这就是所谓财权。”
徐文壁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如果武监的费用是外朝从国库出,那兵部就能在武监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
而如果皇帝将这笔银元出了,那兵部就无法插手武监的财政事务。
徐文壁当然没办法这个时候就回答苏泽,他点头表示会向皇帝报告。
苏泽继续说道:
“接下来就是武监生的课程了。”
“既然要读书,总要有个学习的纲要,就像是读书人科举要以四书五经为纲一样,这武监生两年时间要学什么,怎么学,这些就是‘教务权’。”
徐文壁连连点头,苏泽接着说道:
“苏某的想法,是将两年的学制分成两半。”
“第一年先入学,学习兵法韬略,并习练武艺,再灌输以忠君爱国的理念。”
“第二年开始,则分为‘骑兵班’、‘步兵班’、‘炮兵班’,分别传授不同的兵种的操练和作战技巧。”
徐文壁眼睛一亮,果然苏泽是有办法的。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
“这教务权可以让给兵部,但是所编写的教材,必须要陛下亲自审定,而武监的教官,也必须要通过教务的考核才行,不能是纸上谈兵之辈,需要能领兵作战。”
徐文壁连连点头,他也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编写教材这种繁琐的事情,还是交给文官比较好,反正只要皇帝最终把关就行了。
对于皇帝来说,教官的人选要比教材重要。
所以苏泽要求加上一点,教官也要完成同样的训练要求,也要能参与实战。
这一点就可以刷掉大部分的文官了。
徐文壁连连称赞,只是他也没有仔细想想,在大明旧有的勋贵和卫所体系中,同样也没有这样的教官。
如今能有这个素质的军官,大部分都在戚继光俞大猷他们编练的抗倭新军中。
当然,对于皇帝来说,这些也都是“自己人”。
苏泽埋下了伏笔后,接着说道:
“教务权说完了,人事权刚刚苏某也说了,最后就是考核权了。”
“如果最终考核权还在兵部手里,那武监还是要被兵部钳制。可若是褫夺兵部的授官之权,又有违祖制和《大明会典》,兵部又要再起议论。”
徐文壁连连点头,这也是皇帝最担忧的地方。
但是考核的权利,又是最重要的权利。
之所以这些勋贵和军户子弟,愿意来上武监,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吗?
可如果最后的考核权还在兵部手里,那两年认真读书又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皇帝最纠结的地方。
苏泽说道:
“下官倒是有一个办法。”
“苏翰林请讲!”
苏泽说道:
“其实这个办法也简单,就是将职位和差事分开。”
“职位和差事分开?”
苏泽点头说道:
“百户、千户、指挥使,这些是职位,武监生要承袭职位,还按照《大明会典》的规定,交给兵部确认。”
“但具体的差遣,则根据在武监中的成绩排名来。”
“排名靠前的武监生,可以优先选择更好的差遣,可以分到更容易立功的军队。”
苏泽这个办法,其实就和宋代的官制差不多。
百户、千户、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