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66章 贡使入京师

第166章 贡使入京师(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生了新的想法,如果能将这份报纸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那日后自己弹劾别人岂不是无往不胜?  

于是他拜托沈思孝搜寻《新乐府报》的消息,结果却大失所望。  

沈敬又说道:“方御史莫急,我家东翁也准备办报。”  

“办报?办报好!”  

方学民立刻意识到了办报的价值,他连忙说道:  

“等沈先生办报,本官一定邀请同僚投稿!”  

说完了报纸的事情,方学民又说道:  

“还请沈师爷联络其他人,明日继续上书,这次就不要再遮遮掩掩了,直接弹劾登莱开港,苏泽这个登莱开港的首倡者也不能落下!”  

一提到苏泽,沈敬也咬牙切齿。  

他原本是县令的师爷,百里侯的亲信,在一县内也是排的上号的人物。  

但是沈思孝被罢官,他也师爷,连幕金也砍掉了八成。  

别的师爷早就跑了,但是沈敬是沈思孝同族,没办法切割,所以只能陪着沈思孝潜回京师。  

所以他对苏泽也是有刻骨仇恨的。  

高拱府上。  

苏泽坐在高拱的书房里,高拱看着他。  

“苦兀贡使的事情,你是提前得知,还是巧合?”  

作为阁老,高拱自然有宫内的消息渠道。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拱也觉得松了一口气。  

言官御史换了打法,作为阁老的高拱也觉得不适应。  

仔细一想,方学民这帮御史的套路,似乎是“师承”苏泽,高拱这才明白苏泽的这套打法有多厉害!  

苏泽摇头说道:  

“师相,学生的这份奏疏早就拟好了,还有几位联署的同僚作证。”  

高拱点了点头,从时间上看,这次只是偶然?  

接着高拱也只能叹服,苏泽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苦兀贡使求贡,恰恰卡在了关键的时候。  

而且从宫内传来的消息,皇帝下令封锁消息,这也说明了皇帝早就对这些言官御史厌烦了,准备用这次入贡的事件来清理这帮人。  

而苏泽“恰好”在这个时候上书请求开埠直沽。  

高拱说道:“这次陛下是决心要清理一下科道了,这些日子你低调些,莫要再生事端。”  

苏泽恭恭敬敬的说道:  

“弟子明白。”  

四月二十七日,山东道监察御史方学民再次上书,这一次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登莱巡抚涂泽民,以及主张登莱开港的苏泽。  

与此同时,在前往京师的路上。  

登莱市舶司安排的队伍,正护送苦兀贡使和几个奴儿干司头人,火速赶往京师。  

失航商船的船长贺镇正陪同那个苦兀族长,这只庞大的队伍,装着满车满车的紫貂皮,以及奴儿干司头人们上供的珍惜药材。  

苦兀族长满脸的激动,船上的夫子刘长之小心翼翼的陪着他,生怕这位老者激动过头死在路上。  

“祖灵保佑,让我等再次踏上天朝上国的土地。”  

苦兀族长自从登陆莱州港后,每天都坚持祈祷。  

刘长之对于苦兀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很有兴趣,每天都拉着苦兀族长聊着聊那个。  

贺镇不信什么祖灵,就算是苦兀族的祖灵,也保佑不到大明的国土上。  

但是这一次能安全归航,贺镇觉得是天后的伟力。  

说起来,这一次归航也是一波三折。  

在苦兀岛上修好了船后,贺镇就踏上了归航的路。  

但是在航行了大半路程后,贺镇的船再一次遭遇了风暴。  

这次风暴十分的猛烈,贺镇亲自掌舵操帆,依然被刮离了航道,迷航在茫茫大海上。  

船在海上漂浮了三天,苦兀族长就带着族人向祖灵祈祷,而贺镇日夜在船上向天后祈祷。  

就在第四天的晚上,贺镇在祈祷的时候突然见到了远方的亮光。  

贺镇连忙叫醒了船员,向着亮光处航行。  

等到了天快亮的时候,贺镇看到了陆地,船员们喜极而泣,贺镇的内心充满了对天后娘娘的虔诚。  

等到上岸之后,贺镇才知道,自己看到的亮光是莱州港新建造的灯塔,每日灯塔夜里都会点燃鲸鱼脑中取得的鲸脑油,灯光宛如白昼,帮助船只归航。  

贺镇更加觉得自己平安归航是天后娘娘保佑,他捐出家资在莱州港建造了一座天后娘娘庙。  

对于登莱市舶司来说,这一次贺镇的归航,不仅仅挽回了市舶司的损失。  

苦兀等部的再贡,更是一笔天大的功劳!  

而且这一次苦兀和奴儿干司诸头人,带来的贡物也远超历史记录,光是这些紫貂就是最上等的皮毛,登莱市舶司几年的任务都完成了。  

市舶司用了最高规格的待遇,护送这批人马入京。  

时间到了五月,随着京师汇聚的贤良文学越来越多,舆论更是向着方学民这边倾斜。  

登莱开港这件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首倡开港的苏泽更是被斥责为奸臣。  

当外朝知道苏泽不仅仅没有上书请罪,甚至还再次上书要求开埠直沽,舆论更是哗然。  

方学民见时机成熟,于是再次上书,这一次直接弹劾苏泽,列数了苏泽“十大罪”。  

而面度这一次的风波,内阁表现的十分平静。  

皇宫则是严加封锁消息,司礼监抓了几个翊坤宫和东宫传递消息给外廷太监宫女。  

更诡异的是苏泽的态度,他既没有上书自辨,也没有反驳言官,只是沉默的待在史馆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