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公公叫康熙 >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意料外的结果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意料外的结果(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想多的不单单是九阿哥一个。  

毓庆宫得了消息,太子也想多了。  

他也晓得东宫有太子妃在,就算再指格格过来,身份也不会太高。  

董鄂家的两个格格,出身大族,父祖品级不高,应该会有一人入毓庆宫。  

只是他多了忍耐,这不是他能过问之事。  

留宫秀女指婚前后,都要避开,那里面有皇子福晋的、宗室福晋,或许还会有后宫嫔御。  

有和嫔的前例在,谁也不晓得皇父会不会再往后宫充八旗秀女。  

现在探听秀女消息,容易落人口舌。  

他抬头看着管事太监道:“金依仁还没有过来请安么?”  

那管事太监道:“金大人往乾清宫去了。”  

太子蹙眉,这是查出什么了?  

到底是谁在咸安宫动手脚?  

是针对毓庆宫么?  

还是内务府内乱,旁人给金依仁这个新总管“下马威”?  

乾清宫门口,金依仁拿着咸安宫调查结果,过来求见。  

他做事谨慎,也防着有人在咸安宫作乱,连慎刑司都出动了。  

轮差的宫人、嬷嬷与太监也都问了一遍。  

之所以这样紧张,是因为根据董鄂家姊妹的说法,她们入宫之前还好好的,这个有董鄂家族长与正红旗都统为证。  

送秀女入宫,族长与所在旗的都统都要出面的。  

那两人一位是公爷,一位是伯爷,自然不可能为一个族女说谎欺瞒宫中。  

反倒入了宫之后,其中一人腹泻,一个时辰去解手四次,人都要虚脱了,看着吓人。  

当时秀女已经用了一顿早膳、喝了两轮茶,这也是叫人紧张之处,担心咸安宫的茶膳房有问题,都是重点检查之处。  

就连金依仁当时都想多了,想到了这茶膳房是九阿哥专门嘱咐过来,这其中不会有什么不可言说之处吧?  

他可不想给背黑锅,查的更仔细了。  

结果什么也没有查出来。  

排除饮食不洁,太医就给了其他结论。  

脾虚肝郁引起的腹泻,用了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方子。  

正是对症。  

一副药下去,已经略有缓解。  

这就是勋贵家的格格?  

金依仁生出轻鄙来。  

怪不得后宫都是包衣嫔妃出头,非包衣出身的佟妃、咸福宫妃都悄无声息的。  

只有一个和嫔娘娘,占了年轻的便利,才有些动静。  

少一时,有小太监出来,传金依仁进去。  

康熙看着金依仁,上回相见,还是金依仁刚回京之时。  

当时金依仁多拘谨,对答也战战兢兢;现在看着从容许多。  

这是大权在握?  

“咸安宫秀女情况如何?”康熙问道。  

金依仁就说了太医的诊断,与秀女服药后的反应。  

康熙点头。  

他登基以后,经历了不少次选秀,其中也有出状况的时候。  

这种秀女腹泻就出现过,什么脾虚肝郁,都是婉转的说辞,实际上就是胆子小,吓到了。  

康熙面上没有显露,心里却是多了嫌弃。  

这样怯懦的生母,生育的皇孙还能看么?  

他虽看重噶礼,也分清楚远近。  

董鄂家大二房,不是文哲公主的后裔,与皇家隔着一层。  

他想要抬举噶礼,可是也不会将不合格的秀女塞给儿子。  

他看着金依仁道:“其他秀女如何,可有不恰当之处?”  

金依仁纳罕?  

那是秀女,就算他上午去咸安宫调查此事,也只是在宫门外,哪里会不懂规矩的进去?  

再说就半天功夫,这打听也没有地方打听去。  

金依仁斟酌着回道:“奴才不知,是奴才马虎,只顾着秀女问诊这里。”  

康熙没有再问秀女,而是道:“通州的织场如何了?”  

他得了消息,晓得十二阿哥带高衍中过去通州后,金依仁也带了子侄过去,并且举荐他儿子委署主事,九阿哥也准了。  

这落在康熙眼中,就不大舒坦。  

想着金依仁还真是习惯了在杭州做“土皇帝”,到了内务府也敛权的厉害。  

九阿哥给了他庶务还不知足,连带着外头的产业也要插手。  

金依仁哪里想到事情两岔了,他还以为皇上跟九阿哥一样,都不放心那些外行。  

他就胸有成竹道:“皇上放心,虽说之前的管理有些不足,织染人手分配比例也不太多,可问题都不大,已经调整好了。”  

康熙赞道:“爱卿不愧是织造上的老人,九阿哥折腾了三年,还不成样子,还要爱卿帮着把关才功成。”  

金依仁忙谦逊道:“奴才不过是拾遗补缺,功劳还是九爷的,曹织造也多有辛苦。”  

康熙道:“都有功劳,朕心里有数…”  

从御前下来,金依仁身上都轻了几分。  

内务府管着皇宫,每日里的大事小情何止三、五件。  

或许,以后他陛见的机会,比想象中的更多…  

乾清宫里,康熙正在见赵昌。  

赵昌风尘仆仆的,才从关外回来。  

上个月他奉命出关,去打牲乌拉衙门调查近些年入关人参的数量。  

除了记载的人参,还有些私下园参,则是根据人参田估算,取中间数。  

一年下来,要七千多斤人参。  

可是收了关税的只有一半,入宫的只有一千二百斤左右。  

那些私下里贩卖的人参,一年下来就是二十几万两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