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矛盾丛生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矛盾丛生(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在这份国书中皇太极为和谈开出了条件。  

明朝给清朝每年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  

双方边界划分:明方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界,清方以塔山为界。  

直接把洪承畴目前还没有丢掉的地盘全都划入囊中。  

其实满清的汉官祖可法、张存仁、马国柱、雷兴等上奏,分析明人讲和的意图。  

“皇上,明朝人哀鸣求和,显见其兵力已枯竭,将领萎靡不振,救困无术,征调比前更困难。  

或者出于明智,自知退步,这也是可能的。  

但汉人熟知“城下求和,春秋耻之”的道理,而今明人“摇尾乞怜”,未必不有不可告人的打算。”  

“皇上,第一,明人求和,不过是舍金钱以诱惑我军;  

第二,可能是以讲和为缓兵之计,延缓我清军攻城,而等待从再征调军队支援洪承畴;  

第三种可能是,怕我兵截击明从宁远至松山的粮,暂借和议为运粮之计。”  

据他们的分析,明人讲和必有所“密谋”,请皇太极不要上当。  

皇太极在同崇祯发布国书后,其实就议和的事情征求诸王贝勒满汉大臣的意见。  

提出议和还是继续打的问题,让他们各抒己见。  

许多人都反对议和!  

因为大清已经在松、锦撒进去那么多的钱粮士卒,火药火炮,未曾立下大功。  

就因为明人磕头求饶,咱们就不打他了,这是不对的。  

更何况大明想要花钱买平安,咱们为什么不去入关抢呢?  

还能抢的更多!  

“我大清理应继续打下去,然后席卷中原,夺了明国皇帝的鸟位!”  

这其中属实是汉官叫嚣的最凶。  

他们也是最反感和谈的,甚至比满清的诸王贝勒们还要强硬。  

虽然皇太极让诸王贝勒们与汉臣联姻,但是双方也多是有些“微小的隔阂”。  

对于如此好战的言论,皇太极即使颇为高兴,但他显然有更深的考虑。  

统一全国,还需多方谋划。  

明境内的反贼贺今朝可不算是一股小势力。  

他倒是愿意看到贺今朝在明境内四处征战,被诸多事情缠身,最好拖大明下水,而不是大明一直钉在辽东拖着他。  

皇太极虽然不清楚贺今朝为什么一直待在贫苦的西北之地不动窝,但总归认为这人是个强敌,他可不会放松警惕。  

就算是耗时间,以他的岁数也是耗不过贺今朝的。  

所以皇太极的思想准备总是觉得不足,红夷大炮数量不够,士卒兵马盔甲也少,粮草储备也不多。  

还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必须要万事俱备,牢固基础,才能“借来那一股东风”。  

因为纵然大明主动低头,他也不能盲目进取。  

而且皇太极还举出了金朝的例子。  

它虽有中原,但是没过多久就灭亡了,盛与衰,都有它的时间,不可贸然强求。  

诸位还是想着如何消灭洪承畴率领来的十三万明军才是正事。  

皇太极虽然同意议和,但也不想放弃前线的战事,只想着麻痹大明朝廷,以此寄希望远在京师的他们来给身处前线的洪承畴扯后腿,才能对大清更加有利。  

当满清这份国书摆在崇祯面前的时候,他都想要发笑。  

皇太极是不是再贺今朝那里安插了谍子,以至于要价一致?  

还是在陈新甲的标准下,也给出了同锤匪一样的待遇才促成了和谈?  

此番前去与清廷议和的使团,甚至连陈新甲都不知道皇帝的真实意图,所以想要极力促成此事。  

故而崇祯心里也都有些打鼓,这些条件是不是陈新甲等人给大明“设立”的,才让锤匪与清廷全都满意?  

继而全都与大明议和?  

马绍愉跪在一旁,根本就不敢多说什么。  

崇祯挥挥手,让他们全都下去了。  

杨嗣昌坐在一旁,同样看着清廷的议和条件。  

皇太极倒是真会定价。  

本来国库因为打击贪官互相撕咬起来,文官、勋贵、厂卫都有人被拖下水,国库还真的快有一百万两银子。  

毕竟大明的官吏只要扣上“贪污”这顶帽子,十个人里面有十一个都不干净。  

他皇太极就盯着大明国库这点银子可劲的要呢。  

谁给他漏的消息,或者与锤匪的议和差不多的待遇,其心可诛!  

但此时也不是追究谁的责任,崇祯第一次觉得他手下的官员要比他富裕的很。  

只不过在杨嗣昌的劝谏下,强忍着收敛,没有当众发怒,呵斥群臣。  

“陛下,如今我们有了银子,能支撑洪承畴更久了。”  

杨嗣昌捏着胡须道:“若是运输粮饷,还得交给可靠之人亲自领兵分发。”  

“朕以为靖辽侯可以。”崇祯对于吴国俊极为信任。  

这次准备让他带兵进入京城,亲自点验银两。  

当然这也是杨嗣昌的建议,免得有人借机上下其手,把属于前线的粮饷给贪墨了。  

纵然他是皇帝的宠臣,还被提前告知诸多官员,可按照大明官员的脾性,当真是屁用没有,他们该漂没还是漂没。  

“陛下英明。”杨嗣昌对于吴国俊的观感极好。  

他又建议吴国俊等人到时候走水路前去,如今清军松懈。  

若是松山大营的士卒得知朝廷给他们护送粮饷,必定会舍命护住那一里多长的道路,从而坚持的更长久。  

崇祯把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