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一千零三十章谋划

第一千零三十章谋划(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  

皇帝会怎么看他?  

在陈新甲看来,杨嗣昌他为了重新夺得兵部尚书的职位,可谓是费尽心思,还用了盘外招。  

陈新甲当即拱手道:“陛下,臣有罪,请辞。”  

崇祯却是摇摇头,吩咐杨嗣昌、陈新甲等人随他前往平台。  

“讲和?”  

陈新甲万万没想到皇帝不允许他辞职的是有重任,那就是让他去同皇太极讲和。  

上一次他带着傅宗龙去同锤匪讲和,心想一旦事情败落,把傅宗龙给推出去背锅。  

结果傅宗龙被李自成砍死在河南了。  

现在皇帝又要让他去同清廷讲和,这要是暴露了,他陈新甲还能把谁给踢出去?  

这不是明摆着让自己背锅吗?  

朝廷无论是与锤匪贺今朝讲和,还是与清廷皇太极讲和,都有陈新甲来主持,一旦暴露,被舆论生吞活剥的会是谁?  

而且陈新甲隐约记得当初卢象升战死前,杨嗣昌就想要同清廷讲和,结果不被允许。  

怎么到现在,陛下就让我去试试,而不是让杨嗣昌去试试?  

理由就是抛出吴国俊一个武将外,整个大明都没有一个臣子能比得过杨嗣昌在崇祯心里的地位。  

当然这些话,陈新甲也只敢在心里说说。  

大明向清廷发出讲和的呼吁,属实是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的丢人。  

可是自从同反贼讲和突破下限后,现在朱由检觉得同关外的鞑子讲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何况还是杨嗣昌的欺骗计划。  

当然事情的真相可不能同陈新甲等人诉说,属于是他们君臣二人的秘密谋划。  

君臣二人秘密谋划的背后,则是充满了贺大帅的心血。  

镇守宁远的袁崇焕出于恢复关外防御的需要,秘密地或公开地与皇太极遗使往来,协商讲和事宜,遭到天启皇帝和朝臣的反对,讲和无结果而罢。  

崇祯继位后,起用袁崇焕,为蓟辽督师,他再次提出以讲和为攻守的辅助手段,一度得到崇祯的谅解。  

但很快又遭到崇祯否决,并严饬袁崇焕不得与后金讲和。  

在袁崇焕被逮时,擅自主和成了他的致死罪状之一。  

自那时到围锦州前,十几年来,皇太极一直不断地呼吁明朝举行和谈。  

大明根本不予理睬。  

你一个关外的蛮夷鞑子,也配与我大明议和,咱丢不起那人!  

皇太极发出无数封讲和的信件,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晌。  

说的好听是为了大明的名声,可明朝完全拒绝讲和是一项非常愚蠢而短见的策略。  

无论清(后金),无论明朝都需要讲和,因为讲和对双方都有利。  

皇太极即位的时候,后金国中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很尖锐,经济也处于困难境地。  

军事上由于他父亲生前宁远惨败,给八旗军以重大打击。  

要不是皇太极上位,以他那几个兄弟的“强大政治才能”,后金就得全面崩盘,轮不到什么入主中原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他急需整顿内政,从内部来加强和巩固后金的统治。  

因此,他需要暂停战事,赢得时间,以利再战。  

即使后来逐渐强大,他还是高喊和谈,不过是作为一个政治手段,来笼络人心,表明他是不得已进行战争。  

大明官员嘴里的“蛮夷”,竟然也会搞“师出有名”的手段。  

皇太极属实是“师儒长技,以制儒”了。  

从大明方面来看,它尤其需要和谈,把与清的战事暂停下来,获得充裕的时间来恢复它的元气。  

日益强大的农民起义军,正勐烈地冲击着明朝的统治。  

特别是现在的情况,朱由检纵然是想要日夜勤政,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奏疏,也有数省是他收不到的。  

大明为镇压农民起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精疲力竭且没什么屁用。  

在关外,它经年与清(后金)争战不已,如果从一六一八年抚顺战役算起,到这时已有二十多年了。  

可想而知,这二十多年消耗了大明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何止千万!  

为对付这两个敌人,崇祯不得不以各种名目增加税收,诸如练饷、辽饷、剿饷,已经把广大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作安安饿殍!  

他们只有铤而走险,加入到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去,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  

所以李自成失败数次还能再起汇聚更多的人马。  

贺今朝稍微让人过上普通人能过上的日子,便有更多的人自发维护且加入到锤匪的统治来。  

他们成了贺今朝的疯狂簇拥,谁敢破坏贺今朝的统治,那些百姓第一个不答应。  

大明已经完完全全的失去了民心。  

甚至连地主士绅阶级都有不少人,向新兴起的实力靠拢。  

他们连关外的鞑子都去主动投奔,可见大明得糟糕到哪种地步。  

因此,只要崇祯稍微有那么一丁点的明智,他应当避开两线作战,腹背受敌,暂停一线,而专意于一线。  

在老早后金发出呼吁的时候,崇祯顺水推舟,不妨把和谈进行下去。  

但大明统治集团囿于成见,总以宋金议和为鉴,顽固地拒绝与清(后金)和谈,还自诩比宋人聪明,更有气节。  

当然了,宋人是挺没有气节的,在崖山殉国了不知道多少人。  

待到大明被覆灭,那些官员倒是稍有几个殉国的,大多数先投顺,再投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