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洪承畴初发威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洪承畴初发威(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们去死。  

济尔哈朗看见这一幕眉头皱的极深。  

大明的军将什么时候这么难缠了?  

他先前屡次与明军交手,除了关宁军,以及崇祯二年第一次入关的时候,明军士卒极为难缠,往后都越来越弱。  

甚至在大明境内连敢和他们交战的明军都少有。  

济尔哈朗原本想要以精锐骑兵把明兵阵势冲垮,不料明马步官兵拒战甚勐,清军没有得势,反倒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  

这是不利于清军骑兵冲锋的,那多是活靶子。  

洪承畴看着眼前的状况,极为满意,清军也不过如此。  

在山顶上布置的鱼饵被洪承畴一口吞下,取得了第一次胜利,而清军也并没有把洪承畴这条大鱼给吊起来。  

这就造成了清军的第二次失利。  

而锦州方向,祖大弼作战勇勐,直接砍杀了皇太极认定的十六大臣之一,举着脑袋在军阵当中大声传颂,清军士气再一次被夺。  

这下搞得多铎的面色也极为不善,祖大寿麾下精锐的关宁军在大凌河一战当中损失惨重,可经过这么几年的修养,终究还是恢复了几分实力。  

不得不说,在大明这个体系当中,整体的最强战力依旧是关宁军。  

靖辽侯吴国俊率领的蓟镇士卒,终究是大明的“异类”!  

清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的情况下,济尔哈朗不得不提前下令推出红衣大炮三十余门。  

从东西两面,向大明马步营射击数百发炮弹,使明兵遭到了一定的损失。  

毕竟朝鲜的操炮手相对善射,那也是相对而言的。  

但在洪承畴的命令下,大明士卒仍不退缩,坚持战斗。  

直到酉时(晚上十七到十九时),济尔哈朗发现炮击无法轰开明军的军阵后,才下令清兵向北退去,主动撤离战场。  

此番清廷内部承认大清在这一次的战斗当中“失利”,没有达到预想的战果。  

洪承畴这个大明统帅较为难缠!  

这是自从皇太极下令围困宁锦防线以来,明清之间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接触战。  

洪承畴调动七镇进兵松山,总计兵力在六万左右,而清军在二万人上下。  

双方之间并没有调动大批量士卒对杀,而是在边边角角的对抗。  

洪承畴组成的军阵,多是外围士卒遭到清军的攻击。  

精锐清兵被明军斩杀还被获取首级的共九十五人,其中有的是将官,还生擒一人。  

其余被清军士卒拖走的尸体,以及因为火炮无法取得首级的尸体通通都不算战功。  

大明士卒伤亡颇重,阵亡七百三十八人,不同程度的轻重伤者为七百九十三人,被击毙的马骡达六百五十七匹/头。  

开门红没开好,济尔哈朗脸上也挂不住,对皇太极报告此战斩首明兵二千级,我军占优!  

明兵处于进攻一方,又是从下仰攻,最难着力,清兵在使用骑兵冲击的同时,还仗着红衣大炮攻击,明难免伤亡大于清兵。  

洪承畴则是给崇祯写战报,说我军虽然斩杀不少敌军,但仍旧处于劣势当中。  

明清双方的捷报,颇有些扮演前几年对方的角色一样。  

因为按照以往,明军的捷报才会夸大事实。  

他本以为贺今朝裹挟了许多工匠铸造红夷大炮就挺离谱的,结果连关外的清军都能一口气推出这么多的红夷大炮,着实是让洪承畴破防了。  

洪承畴希望皇帝能够调拨一些军费,铸造红夷大炮,如此将来的对战当中,方能不处于被动当中。  

以前他命令左光先制造了二十门红夷大炮以及各种火炮火铳,本想着这次给清军来一次狠的。  

结果双方的试探性进攻,清军就给洪承畴搞来三十门火炮齐射,给他来一次狠的。  

要不是红夷大炮的轰击,明军所列军阵,当真还没法让清军取得如此大的战果。  

因为先前有关清军运输三十门红夷大炮的情报,被洪承畴认为不属实。  

但现实又给他上了一课。  

不过洪承畴通过这一次战事,明军战略目的达到了,他有决心解除锦州之围。  

清军预先设伏,结果却是主动退却。  

此举更是刺激了来源的明军军将,他们有信心在洪督师的率领下,取得对清军的胜利。  

尽管洪承畴给崇祯书写的奏报上,言明了己方不占有优势,但身在前线的大明将士,对洪承畴的信服程度却是大大增加。  

京师内。  

崇祯看着洪承畴给他发来的奏报,稍微细数发现己方伤亡才一千五左右,但是光是斩首留下的清军脑袋都有百余。  

这个战果,在他看来,极为不错的了。  

不是谁都能像靖辽侯吴国俊那样,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可以用微小的代价获得极大的战果。  

崇祯对于洪承畴极为满意,看样子前方将士士卒不错。  

“朕意赏赐赴辽作战有功的士卒。”  

崇祯美滋滋的收起洪承畴送来的战报。  

作为被崇祯寄予厚望的首辅周延儒,任用清流,也获得了“贤相”的称呼。  

因此崇祯对他极为重视,希望能够在他的辅左下,能够干出一副中兴的气象。  

周延儒当天呈上来的奏疏,崇祯当天就批复。  

即使留在第二天批复,崇祯也要在旁边给周延儒写上没有及时批复的原因。  

故而在杨嗣昌外调之后,周延儒作为当朝首辅的宠信冠绝诸臣,历代首辅都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