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九百九十八章 福禄宴

第九百九十八章 福禄宴(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队担任防守洛阳的。  

李自成等起义军领导人何尝不希望自己能有一块立足之地?  

既可像贺今朝那样安置随军家属,又可取得比较稳定的人力、物力补充。  

但他不知道外调护卫京师的洪承畴以及在湖广围剿张献忠的杨嗣昌什么时候返回河南。  

他只有不断的移动,不能困守一城,才能避免被大批官军围困到死。  

经过前几次的惨败,李自成很清楚自己目前的实力以及现状。  

而在他看来,贺今朝依旧是在坐山观虎斗,没有出兵的意思。  

可李自成觉得自己不能停下,只有不断的在河南壮大实力。  

将来才能有与官军一战之力,甚至与贺今朝的一战之力。  

等到崇祯听闻此事后,极为震怒。  

他刚刚支持辽东与鞑子对抗,为此不惜受辱与锤匪贺今朝达成秘密和谈。  

还没等他腾出手来去对付李自成,李自成就搞出来一个大新闻。  

洛阳陷落,福王被杀,大为震悼,宣布停止上朝三天,崇祯哭着对大臣们道:  

“朕滴亲叔!福王,皇祖爱子,遭家不造,遘于闵凶,其以特牛告慰定陵,特羊告于皇贵妃之园寝。”  

那意思是,去告诉神宗与郑贵妃,他们的爱子被杀,不关我的事啊。  

得知福王的世子朱由崧逃亡怀庆,崇祯咬咬牙,特发御前银一万两,后妃也发银子一万两。  

派司礼监秉笔太监王裕民、驸马都尉冉兴让等前往怀庆慰问。  

崇祯在乾清宫东暖阁专为此事召见群臣,参加都是内阁辅臣。  

他坐在御榻上,当时正身患小恙,群臣一一问安。  

崇祯则是靠在床榻之上:“朕自从登基以来,国家多事,复遇饥荒,人皆相食,深可悯恻。  

近日流寇攻陷洛阳,福王被害。  

亲叔不保,皆朕不德所致,朕真当羞愧而死!”  

一时声泪俱下,哭成泪人。  

诸臣赶忙引罪,主动承担责任,都是他们的错,哪有让皇帝背锅的。  

崇祯一反常态连声说:“不不不,都是朕的错!”  

驸马都尉冉兴让则是拱手道:“陛下,此系气数!”  

内阁首辅范复粹也说:“是气数所致,不赖陛下。”  

听到这话,崇祯当即不乐意了。  

你们一个个什么意思?  

大明气数已尽,这绝不可能!  

朱由检擦了擦眼泪,开始反驳:“你们说是气数,就是气数?  

要知道都是人事来补救。这几年来,朕何曾不补救?”  

然后不知道怎么着,话题由福王扯到了杨嗣昌身上。  

礼科给事中李娼拱手道:“陛下,凡兵以取胜为威,今督师杨嗣昌出兵一年有余,惟初次观音岩一报小捷。  

近日一直寂寂,兵威亦渐挫,须另遣一大将帮他。”  

崇祯听到有人说杨嗣昌不好,当即越发不乐意了。  

他本来沉浸在亲叔死了的悲痛,结果又有人提他最宠信的臣子。  

朱由检擦了擦眼泪,开启战斗模式为杨嗣昌辩护:“杨督师远离河南数千里,如何照管得到?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你们也要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真以为他是神仙,千里之外出事,他立刻就能赶到?”  

阁臣们连连附和皇帝说的对。  

“若是仅仅凭皆你们私人的爱憎之见,就在朕面前嚼舌,那就更不应该了。  

把你们放在杨督师的位置上,你李娼敢保证比他做的好吗?  

要是你敢保证,朕就立马撤了杨督师,让你去!”  

李娼一下子就不言语了,他只管提意见,皇帝上来就让他去前线,真是不知所谓!  

礼科给事中章正辰支持李熠的意见,认为杨嗣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根据是“闯贼是从四川来的,有人奏报闯贼骑了许多战马从那来的”消息。  

兵部尚书陈新甲打断他的话,纠正道:  

“闯贼自秦来,不从川来”,并且重复再三。  

他意在强调李自成从陕西进人河南,并非从四川进人河南,极力为杨嗣昌掩饰。  

毕竟杨嗣昌若是因为弹劾下了台,下一个谁去当督师?  

你们都是嘴上巴巴,真到了那个地步,一个个都不知道要做什么事来挽救大明。  

也只配在陛下面前拿着些许小错来弹劾高官,来彰显你们“独到”的眼光,邀买名声罢了。  

陈新甲可知道杨嗣昌麾下的兵马构成,诸如刘国能等反贼拨乱反正成为官军的旧底子,可比正经八百的官军人数多出许多。  

要是让这些人去统率当督师,陈新甲认为他们大晚上根本就睡不着觉。  

生怕那天睡着睡着脑瓜子就被人给噶了!  

其实不管怎么说,在坐视李自成壮大这件事上,这点上杨嗣昌也难辞其咎。  

崇祯为此严厉责备兵部尚书陈新甲:  

“卿部职司调度,赏罚要严,须为朕执法,不得模棱,此后如姑息误事,皆卿部的罪。”  

陈新甲自是明白皇帝把杨嗣昌的锅主动甩到兵部上,让他稳妥接下,遂不再辩驳,拱手称是。  

总之谁都不能在皇帝面前,污蔑杨嗣昌,也不能中伤他!  

崇祯沉浸于福王被杀的悲痛中,还不忘为杨嗣昌开脱责任,要大臣们设身处地为杨嗣昌的难处考虑。  

先前在西北那地界,贺今朝俘虏了藩王,但是没有赶尽杀绝。  

这也让崇祯答应和谈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