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九百六十章掣肘

第九百六十章掣肘(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大明降卒不知道抬入汉军旗是什么意思,但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该剃辫子了。  

说不准也能参与到这次抢掠大明的战事当中来。  

唯一需要打听的是,咱靠自己本事抢来的财物,能留下几成。  

优势兵力用于羊攻,一下子就摆弄开了。  

清军接连攻克十一座烽火台,直接杀进城堡内。  

吴阿衡当场身死。  

清军根本就没给他说话的机会,或者也听不懂。  

毕竟牛录下了死命令,再不攻破这个堡子,在大将军把他脑袋砍下来之前,我先把你们这帮人的脑袋砍下来陪葬。  

所以堡子内的几百明军无一活口,他们想要投降清军,都不给机会。  

旗杆上挂着两个牛录的脑袋,总算是激发了清军的威力。  

岳托得知堡子内无一人生还,总算是满意的点点头。  

宰了吴阿衡,他就直接几路齐出,耀武扬威的奔着关内而去。  

清军的先锋早就跑远了,唯独他在城外举着人头刺激吴国俊。  

吴国俊看见清军如此猖狂,又听到降卒喊话,说总督吴阿衡率领的六千人马全军覆没。  

兄弟们莫不如早点投降,一起抢了京师去,反正大明狗皇帝欠了咱们几年饷钱。  

总之,投降清军好处极大,速来。  

吴国俊确认了吴阿衡身死,心中极为满意,但脸上却是一副大怒的模样:  

“传我军令,清狗若敢发动冲锋,放他们进三十步,佛郎机招呼。”  

“是。”  

密云全城戒严。  

岳托依旧没有强行攻城的打算,此番主要目的是来劫掠,城池能不能打下来,全都靠着运气。  

非得攻破吴阿衡占据的那个几百人的小堡子,也是岳托想要打一个开门红。  

同时用实际行动告戒那些明军士卒,只要你敢与我大清作对,我指定得想法子弄死你们。  

岳托这一支清军进展的极为顺利,整个边军都被这波人吸引住了视线。  

反观左翼统领多尔衮也领军到了蓟州关外,多尔衮选择在董家口东二十里,青山关西二里左右,趁着明军不备,毁坏边墙而入。  

青山关口也在燕山脚下,山俊峻墙坚,布置了二百的明军守卫。  

可是听闻清军攻打墙子岭的消息,他们已经奉令前往救援,所以这个时候清军入关,百姓疯狂逃窜,根本就没有什么义士敢站出来组织抵挡清军的兵锋。  

多尔衮也记着皇太极的军令,严禁滥杀,周遭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没必要因为这点小事直接犯了忌讳。  

边境的大明百姓能有几个钱,要劫掠咱也得劫掠北京的爷!  

正在勤王师路上的辽东总兵丁志祥、窦睿等来援,自觉力不能敌,直接作壁上观。  

崇祯调来的勤王师还在路上,唯一的战力吴国俊决定要坚守不出,待到合适时机捅清军的皮股燕子去。  

故而使得左右翼两股人马在通州会师。  

多尔衮见来一次大明京师,就越发觉得没有多少明军敢于抗争,对于大清划江而治充满了信心。  

今后只要多劫掠几次,大明就会虚弱的不成样子,那些勤王兵还能来多少人?  

于是多尔衮决定从北部绕过北京到涿州,对于三国演义提到的地名,多尔衮也想去瞧瞧。  

清军到了涿州后,兵分八路向西进发。  

一路顺着太行山,一路沿着运河,中间六路布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由南向北,纵兵并进。  

北京以西,到山西边界,千里之内,多为旷野平川,满蒙骑兵扬鞭跃马,沿途所过,六府城镇皆被攻掠。  

因大凌河战事失败的孙承宗一直在老家颐养天年,清军进攻高阳,他率领全城军民守城。  

城破被擒,七十六岁的孙承宗选择自己体面,自缢而亡。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孙家百余口遇难。  

这只是大明忠臣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百姓家破人亡,沦为清军的奴才,任由他们欺凌。  

卢象升与陈新甲刚交接完,又赶上这个事。  

皇帝要他率领杨国柱、王朴、虎大威三个总兵入卫京师,并督天下兵马,第三次赐尚方宝剑。  

卢象升闻讯,伏地痛哭,请求解任,崇祯不允许。  

然后便一路赶到京师。  

清兵深入腹地后,卢象升立即成为主战派的代表,反对任何形式的谈判议和。  

他爹刚刚去世,也不准他奔丧,卢象升穿着麻衣草履,奉诏督师,被誉为“北门锁钥”。  

又一日的黎明,崇祯召见卢象升于建极殿后的平台。  

卢象升再一次批驳了杨嗣昌的议和之事,对皇帝说:“陛下命我督师,臣意主战。”  

崇祯脸色不是很好,他其实是赞同杨嗣昌的攘外先安内的策略,也有心思想要和清军议和,奈何就是拉不下脸去。  

若是早早有了议和之事,清军也不会在这个档口入关。  

这不仅仅错失了围剿锤匪贺今朝的机会,也给了投降张献忠更小的压力,至于李自成简直就是绝处逢生。  

崇祯过一会儿才回应:“朝廷从来没有说过要议和之事,这都是外面的人胡乱猜测议论。”  

卢象升又向崇祯确认杨嗣昌是否曾以格苗的典故来主和,崇祯表示满清与上古的三苗不同,已“凌犯天朝”,不可讲和。  

崇祯话头一转接着对他嘱咐道:“剿奴与剿寇不同,卿宜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