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八百四十九章银钱开路,大明中兴

第八百四十九章银钱开路,大明中兴(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钱开道,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管用的。  

如果崇祯把那些钱财亲自下发到每个官军自己个手里,想必大明的情况根本就不会如此糜烂。  

银钱有些时候能解决许多问题。  

陈奇瑜心中也有所动,他认为流寇走投无路大功可成,待到收缴了这波贼寇,还能挥师北上,前去灭杀锤匪。  

如此功勋,那直接就力压洪承畴一头,定然能够比他更早的进入内阁。  

陈奇瑜决定要招抚这批贼寇,为他前驱。  

但是唯有陕西巡按御史傅永淳主张乘敌之危一举歼灭。  

陈奇瑜不以为然。  

此时他周遭皆是收了钱财,给他歌功颂德,说好听话的人,飘飘然的样子,听不进去给他提意见的话了。  

傅永淳依旧硬着头皮对陈奇瑜说道:  

「总督,如今流寇弩箭松懈,刀剑生锈,马蹄穿孔,衣甲损坏,扑灭之功就在今日!」  

陈奇瑜不搭茬。  

傅永淳便上前急切的拉着陈奇瑜的手:「总督,灭杀此贼,正是时候。」  

陈奇瑜缩回被他抓住的手,胸有成竹的推脱道:  

「等到天晴贼出栈道,我自是会灭杀他们。」  

就这种天气,官军的弓箭就不会松了吗?  

「他们走投无路,我若招抚他们,岂不是一箭不发,便能立下全功?」  

傅永淳却是不肯放弃:「总督,贼数十万多,即使我们招抚了如何处置他们?  

况且他们未曾经过大创,如何能相信他们洗心革面?  

恐怕天晴他们出了栈道,就会直接反叛,到时候便追悔莫及了。」  

左右亲近之人便开始说傅永淳夸大其词,延绥总兵王承可以拍着胸脯打包票。  

车厢峡内的官军绝对没有十万,纵然是打个对折,兴许都不够呢。  

陈奇瑜连连点头,心中已然决定要招抚,荣获如此大功之前,他已经听不进去任何谏言。  

最终陕西巡按御史傅永淳反复开导,见陈奇瑜不听自己的话,开始痛哭流涕,祈求他发兵剿灭贼寇。  

陈奇瑜置之不理,反手给皇帝写捷报。  

如此大的事,无论如何都得请示皇上,若是陛下不答应招抚,那便再说不答应的事。  

总之如今大雨未曾停歇,莫不如再浇一浇那些贼寇,待到死的人多了,他们也就没有了什么反抗的心思。  

毕竟崇祯先前就让内阁辅臣起草一件文书,专送陈奇瑜处,要他斟酌处理。  

他把都御史对贼寇的「分别剿抚」主张以谕旨的形势传递给刚刚上任不久的五省总督陈奇瑜。  

如此来暗示他当剿则剿,当抚则抚。  

陈奇瑜掉以轻心,以为大功告成。  

车厢峡内的李自成等人却是精心谋划,他们把攻城略地搜刮来的金银珍宝,源源不断的送进陈奇瑜的军营当中去。  

他的幕僚被金银珠宝迷了眼睛,自是不想打仗。  

打仗哪有这来钱快啊?  

咱们随着总督出生入死,剿匪平叛,为的是什么?  

除了官职之外,还不是钱财!  

只有你的钱财储存的够多,将来回了京城能花更多的钱财进行打点,才能更好的身居高位。  

跑关系这种事,你要是不想花钱弄个好官职,京师里那群人有的是法子把你派到辽东、山陕之地去。  

睡不想着为自己的以后打算,纵然不想为官,咱们致仕回家也能有钱修园子,颐养天年呐。  

所以说李自成等人的钱真没有白花出去,这些人从早到晚都在给陈奇瑜洗脑,大谈招抚的事情。  

毕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场景,陈奇瑜也喜欢的很。  

五省总督陈奇瑜终于下定决心,就招抚的决策请示朝廷。  

崇祯对于陈奇瑜先前送来的捷报感到非常满意,如今又得知他把大部分贼寇困在车厢峡里。  

数十万人的性命,就在陛下的一念之间。  

崇祯先前的态度也是影响了陈奇瑜借坡下驴,要招抚这群贼寇,而不是宰了他们。  

其实目前对于大明而言,招抚非上策而是下策。  

就有阁臣向皇帝提出了建议,那便是招抚以后安插是朝廷的大问题。  

咱们必须要出资遣返回乡,并且给予谋生出路。  

如果仅仅是给免死票就地解散,势必会由于无以为生再次重新聚集起来。  

这是从招抚的可行性上考虑,也是基于以往失败的招抚经验。  

从战术上考虑,先前招抚的实践屡屡表明,诈降甚多,这些造反者多是为了摆脱困境的一种策略。  

但是崇祯以及更多的大臣缺乏透彻的反省,或者说朝廷对于剿与抚的决策上举棋不定是关键因素。  

当皇帝的不能自己坚持一贯主意,犹豫的很,那作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自然会顺着皇帝的意思。  

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咱老温早就成了陛下的形状了。  

当崇祯又询问兵部尚书张凤翼如何看待此事。  

作为陈奇瑜的姻亲,他自是力挺陈奇瑜的主张,更何况还是陛下允许招抚,那就招抚他们。  

纵然不让他们回老家,那就让他们去和锤匪互相残杀去陈奇瑜就招抚决策请示朝廷,得到主抓兵事的张凤翼同意。  

大明最高决策权的崇祯分析一通后,便同意了这一策略。  

但是陈奇瑜的招安举措引起了就藩于汉中的瑞王朱常浩(神宗第五子)的强烈不满。  

他开始向侄子崇祯上疏,说出了他内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