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八百四十四章误入车厢峡

第八百四十四章误入车厢峡(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内阁阁老们对于靖辽伯出现在宫殿内,并没有太多想法。  

毕竟这位战功赫赫,得到皇帝的偏爱也十分正常。  

吴国俊心想,如此机密的事情都被我知晓,贺大帅你且得谢谢我呢。  

陈奇瑜先前伤脑筋巡抚、总兵不肯轻易出兵,只想着以邻为壑。  

现在他得了皇帝的旨意,总算是有些底气了。  

各抚镇有借口总督未至导致流寇荼毒者,照地方地方失事情形一体论治。  

陈奇瑜虽然没有如愿以偿手握尚方宝剑,但握着圣旨也算是管用,在他的指挥下,四个巡抚守卫东西南北线,遏制流寇的行动。  

他亲自带人去会和卢象升,与他面谈方略。  

二人得出结论,一味驱逐并不扫荡绝非上策,理应相期合力歼剿。  

卢象升则是说了勋阳境内六县,经历了流寇官军,千里渺无人烟,从勋县到竹山、竹溪,每前进一步都是悬崖峭壁,士兵多缘崖攀树而行,由此可以出其不意杀贼寇。  

陈奇瑜连连点头,便协同卢象升率领官军从竹溪到平利,副将杨化麟、杨世恩、杨正芳、周仁凤等分道截杀,屡有小胜。  

五省总督陈奇瑜当即给皇帝写捷报,毕竟在洪承畴麾下做事,有着相当好的公文书写经验。  

楚中屡捷,一时大盗几尽,其窜伏深山者,臣督乡兵围向导,无穴不搜,楚中渐有宁宇。  

如此捷报送上去,崇祯如何能不高兴?  

陈奇瑜率领大军重点围剿,纵然是高迎祥拥有重骑兵,在这种地形也发挥不出来实力,反倒处处受到限制。  

楚中虽然渐有宁宇,但陕西不平静了。  

高迎祥、李自成等人当然选择打不过,那就跑呗。  

先前那些人被洪承畴给堵的跑回四川了,但高迎祥他们这波人确是觉得可以跟洪承畴碰一碰。  

大小曹被贺今朝给打废了,他麾下还有几个能征善战之辈?  

故而造反武装皆是暂避朝廷锋芒,退入汉南。  

汉南就是陕西南部,包括汉中府。  

东至石泉、汉阴、兴安、平利、洵阳、白河;西至西乡、洋县、汉中,沔县、宁羌州、略阳,与湖广、四川紧邻,形势险要。  

陈奇瑜怒骂手底下的巡抚、总兵抱着以邻为壑的思想,结果他自己把贼寇赶到洪承畴的地盘上,顺便给皇帝报捷,说他剿匪颇为成功。  

此事让三边总督洪承畴极为恼怒,好家伙,昔日的手下当上五省总督后,上来就将了自己一军。  

他非得担忧的向皇帝上报陕西潜在的危险:  

流寇在平利、洵阳间数万,自四川巴州、通江入西乡者二三万,前自栈道犯城固、洋县者,又东下石泉、汉阴间,此数股都聚集在汉阴、兴安。  

而旁突于商雒,再加上锤匪在东方虎视。  

可千万官府没有四面出击剿灭锤匪,他陕西先被贼寇给东南合击喽。  

为今之计,必须将陕兵之地在他省者尽快归陕,而后方可救重地;必须将陕饷之拨他省者尽快供陕,而后可以济军兴矣。  

洪承畴的担忧非常有道理,当然也是基于他自己这个三边总督的位置上考虑事。  

着眼自是要放在陕西的安危,他认为陈奇瑜、卢象升等以数省的兵力会聚于湖广,是造成流贼尽奔汉中,兴安、平利的根本原因。  

洪承畴手握兵马这么多年,心中早有决计,深知贼不可抚,亦不易剿,该杀就杀,不能让他们四处乱窜。  

奈何崇祯先接到陈奇瑜的捷报,心想自己提拔的人,果然是有本事的。  

陈奇瑜拿着朕的圣旨,一下子就平定了楚地诸贼,屡次大捷,现在正在追杀余贼。  

至于洪承畴的奏疏,依旧在夸大陕西面临的危险,希望多给他加钱才能平事。  

崇祯对洪承畴的言论十分不赞同。  

明明是陈奇瑜杀贼颇丰,怎么听洪承畴的意思,陕西就要不保了呢?  

就冲着贺今朝那个得志便猖狂的模样,天天祸害山西的黄花大姑娘。  

扰民甚焉,日日笙歌,稍有不如意便打杀了。  

他不仅生吃女子心肝下酒,还吃处子玉泉里泡过的枣子当零嘴,行为比黄巢还要残暴。  

就这种人过不了多久便会人心尽失,轻轻一推,便能叫他千刀万剐而死。  

崇祯根据陈奇瑜的捷报,认为这是歼灭流寇的有利时机与地点,他便亲自书写指使陈奇瑜“督同各抚镇速图扫荡”。  

原因是贼被阻于汉水,且多携带妇女,兼苦地湿,殄灭正在近日!  

然后他又指示卢象升,配合陈奇瑜遵旨竭力堵剿,立奏荡平,勿要使得驱贼出境就可。  

陈奇瑜在河南、湖广打了几次打胜仗后,又见贼寇向着四川、陕西等地转移,脸上的胡须每日都翘着,神气极了。  

这些贼寇相比于锤匪贺今朝,那可实在是太好打了。  

所以当他得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转移到陕西的消息以后,就尾随而来,打算一举消灭这股造反武装。  

陈奇瑜既没有洪承畴那种“秦事大可忧”的危机感,又没有崇祯那种“殄灭正在近日”的紧迫感,而是认为形势一片大好。  

闯王起义军走到汉中栈道地区时,从紫阳向兴安(今保康)撤退时,误入险地,进入困境当中。  

此地名为车厢峡。  

兴安州当时属汉中府,清朝建立之后直到乾隆四十七年才升州为府,脱离汉中府。  

车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