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93章被打脸的朱元璋

第393章被打脸的朱元璋(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  

刚抬起的手,便就停在半空。  

稍一犹豫,端过茶杯一饮而尽。  

暖意在腹中散开,将怒意稍稍驱赶开来。  

台下众人眼中带着感激看了眼刘和。  

若不是他,今天这大殿内,可没人能好过到哪里去。  

哼!!!  

朱元璋将茶杯拍在桌案上,而后重新回到了龙椅。  

“都起来吧,事情是跪着就能办好的吗。”  

听着陛下的话,众人心头石头落地,站起身来,却不敢再坐到椅子上去。  

朱元璋看了眼茹瑺。  

就这一眼,差点没给茹瑺吓出病来,双膝发软,一下子又跪到地上。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朱元璋目光扫去,喝道:“你犯了什么罪!”  

茹瑺嘴唇哆嗦着:“臣...臣...臣...”  

半晌都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朱元璋没好气的说道:“没罪别瞎认,咱是那种随便给安罪的人吗,这件事你不但无罪,反而有功,起来说话。”  

茹瑺赶忙作揖道:“谢陛下。”  

朱元璋指着掉落在地面的密报,冷声道:“你们这些各部的尚书,也好好看看,看看这军户,看看咱的这大同卫,变成了一个什么情况。”  

密报就掉落在吏部尚书詹徽的脚边,听到陛下的话,詹徽连忙捡起来,快速阅读起来。  

随着阅读过去,瞳孔在不断的紧缩,显然是这上面的内容,实在把他给吓到了。  

看完后,连呼吸都屏住了,也明白为何陛下如此大怒、  

而后迅速传给身边的刑部尚书杨靖。  

杨靖的反应,自是和詹徽如出一辙。  

短短片刻,四位尚书便已经看完上面的内容。  

最后从工部尚书沈溍那里接手的户部尚书赵勉,颤抖着手将密报交由刘和手中。  

“都说说吧,这件事,你们觉得是真,还是有人弄虚作假呢。”  

朱元璋问道。  

五位大臣相互对视一眼,最后目光集中在吏部尚书詹徽身上。  

谁叫在众位尚书之中,唯有詹徽距离陛下最近,且最为得宠呢。  

詹徽只能上前半步道:“臣认为此事当做不得假,大同左卫目前有七千余人,军户四万众,这等大事,定不可能隐瞒下来,只需稍一调查,便就清楚其中状况。”  

“此封密报,当是那些军士所奏,之所以绕过五军都督府,大致是因为害怕因杀害上官,从而导致遭受镇压。”  

听着这话,朱元璋的神色,越发的不爽起来。  

军户制度是朱元璋最为引以为傲的,这封密报明显就是在打他的脸。  

大同左卫,地处边军,临近草原,曾立下不少功劳。  

而这封密报上所写内容,乃是大同左卫的军士联合起来,将都指挥使李林灭门。  

单单就这样,也就算了,顶多算是个造反事件。  

但这里面的述说,才是真正的揭露了目前卫所制度的弊端所在。  

卫所制度,便就是军士们分发田产,战时为兵,闲时种田。  

军士服役于卫所,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士有房屋、田地,月粮。  

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自备,兵器配给。  

军士在营,分守备,屯田,比例不定,按时轮换,屯田按分成上交粮食,以供守备军及官吏,养兵而不耗朝廷财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  

大明共有屯田兵近两百万之众,镇守天下,安定大明。  

军士为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  

正军赴卫所,至少须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生活。  

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全免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  

正军身死,即以户中壮丁补充。  

然卫所军士生活困苦,俗语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般情况下,即便是大明初年,亦是有大量逃兵出现。  

因此有“根补“、“勾补“等方法。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以丁补。  

而便是这两个方法,让军中长官,有了贪污之处。  

常以隐瞒逃兵,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获取大量非法钱粮。  

这次大同左卫的都指挥使李林,就是干得最狠的一个。  

一般来说,很多都指挥使,顶多就是在收粮的时候,多收一些。  

下面的丘八,个个大字不识,军中不比城池百姓,长官统治一切,生死随定,且消息闭塞,连外传都不可能。  

有什么刺头出现,直接就被活生生的打死,确立军威,杀鸡儆猴。  

这般下来二十余载,哪有什么反抗的道理。  

老话说得好,兔子逼急了都咬人。  

大同左卫,因为上面隔着其他卫所,并不直接接壤草原,更近大同府。  

且大明立国以来,也把草原打得够呛,因此战事不多。  

这也让李林有了足够的时间霍霍。  

二十多年,大同左卫八成的田产,陆续已经被李林等长官们的名下。  

要知道,在李林这个都指挥使之下,还有千户,百户,亦是同流合污之同。  

其他军士,俨然已经成了长官们的私人军奴。  

大同左卫总共七千军士,却有五千余众成了耕作农奴。  

即便是总旗,小旗,大多数亦是如此,甚至一些百户,都逃不过。  

李林之所以敢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