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重启蓝玉(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良机,天赐良机!  

和其他人所不同的是,蓝玉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初时愣了一下,而后整个人兴奋得都要跳起来。  

这是老天爷给他的机会啊。  

最近蓝玉的日子,虽然看着还算舒心,但时间一长,心里头也就渐渐的想明白了。  

太孙殿下虽然信任他,可兵权的交出,这代表着往后想上战场,已经很难。  

像从前那样统帅几十万大军作战,基本上是不可能。  

这让蓝玉一度借酒消愁,却又无可奈何。  

然此事一出,蓝玉顿时就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不多时,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纷纷接连而至。  

不无意外,个个眼中冒光。  

曹震语气中带着激动道:“大哥,我们的机会来了。”  

蓝玉此刻已经镇定下来,笑着点头道:“安心静待就好,想来不需要多久,宫里头就有消息传来。”  

听到蓝玉这般说,本来还有些忐忑的众人,心里头更加兴奋了。  

其实自从太孙正式册封后,蓝玉一系的淮西勋贵武将们,看似地位水涨船高,实则有苦自知。  

不仅仅是蓝玉,其他勋贵武将手中的兵权,也是在无形之中被削弱。  

大量的精锐将士,都被直接抽走,进入到以太孙玄甲卫为首的掌控中,这让他们手中实力大减。  

且不少从玄甲卫出来的精锐将士,也穿插到他们的兵卒之中。  

这些有着类似太孙门生光环的将士,让他们开始变得束缚起来。  

要知道从玄甲卫出来到卫所之中,最次都是百户级别了,很容易就形成掣肘。  

可以说淮西武将们的兵权,正在一点点的被太孙蚕食,且无可奈何。  

再过个三年五载的,不用多想,大伙都得被架空。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他们曾经立下的功劳,是对大明,也是对陛下的,可并不是对太孙的。  

然现在,机会来了。  

各地谣言四起,不用多想,陛下必定雷霆大怒。  

常言道,民不与官斗。  

这都直接动到了太孙这里,其后果可想而知。  

大明律中,有十恶不赦之罪。  

其中一罪,为大不敬。  

血雨腥风,就在眼前。  

蓝玉真的想好好的‘感谢’这些传播谣言之人,是他们给了立大功的机会啊。  

果然,就在蓝玉等人商议没多久,门外就有宦官前来。  

“太孙殿下令旨,召凉国公蓝玉入宫觐见!”  

“臣遵令旨。”  

蓝玉接令旨后起身,满面春风。  

宫廷中。  

压力给到了锦衣卫这边。  

现在的锦衣卫和历史上朱棣重建的锦衣卫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如今锦衣卫的职责,多是在京师城内,以监察百官为己任。  

于其他地方,虽有行事之权,但人数不多,并没大幅度的扩散开来。  

这等事情,并不是在明,而是在暗,需要的就是像锦衣卫这样去打探情报。  

朱元璋爷孙俩一番商议过后。  

一道谕旨下达。  

“着锦衣卫联治安司,行监察天下之职,于大明各地设立卫所,所需所用,由内帑负责。”  

终于是提前走到了这一步。  

本来在朱英的想法中,是慢慢用退伍军士,各地治安所,逐渐在各地替代锦衣卫的职责。  

现在这情况,只能是锦衣卫跟治安所一起干了。  

在打探情报这块,那些军中的糙汉子们,干不来这么细腻的活,常年熟悉这道的锦衣卫,才是最佳人选。  

蒋瓛狂喜,这意味着锦衣卫的权力,往后将不会被限制在京师以内,而是辐射天下。  

“果然是晋商在后面搞事吗。”  

坤宁宫中,朱英冷声问道。  

叶月清点点头,表示确定。  

在谣言传播开来的第一时间,群英商会所有人,不管是在京师的,还是在各个地方的,就开始用本身资源,大力搜寻来源。  

现在群英商会的人员,谁还能不知道,自家商会的老大,就是当今太孙殿下,未来大明皇帝。  

出了这种事情,都不用等京师的传令,自发就开始全力搜查起来。  

这个消息,本来就是通过商帮渠道进行传播,群英商会目前,开了很多小商会马甲用来打探消息。  

一番溯本追源后,很快就发现,这些所有的消息,主要就是从晋地出来。  

大明如今的晋地,便就是指山西一带。  

知道是晋商们搞的事情,朱英也就不意外了。  

陕西山西相邻,想都不用想,陕西反贼跟晋商们肯定有着极为紧密的勾结。  

随着群英商会携带着官府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朝堂所认可的官商勾结。  

一个商会,当他有了官府的助力下,会变得如何强大?  

在现如今的大明中,群英商会的势力,膨胀之快,超乎所有商人的想象。  

尤其是各种买卖,群英商会百无禁忌,全都参与。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利用官方驿站的便利,从而使得货物的运输价格变得极为低廉,所以群英商会的货物买卖,往往要比其他商会低上很多。  

如此内卷之下,很多商会也只能是跟着降价处理,从而导致利润变低。  

那些囤货居奇的商人,就更加不用说了。  

比如西北某地缺粮,商人们哄抬粮价,然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