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167章:有被震慑到的蓝玉

第167章:有被震慑到的蓝玉(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看到朱英等人过来的匠户们,立即跪地磕首,齐声喊道:“拜见殿下。”  

“都起来吧,我只是随便看看,尔等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继续制作。”  

听到殿下的吩咐,匠户们连忙开始继续起来。  

“安排三十人最为擅长车床的大师傅,调到火药司去,我有大用。”  

朱英仔细的看了一会,开口吩咐道。  

兵仗局的掌印太监虽然不知道长孙殿下这是要干嘛,但作为皇家仆从,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回道:“遵令。”  

他没有多余的想法,别说三十人,便是三百人他也得想办法凑齐找出来,完成长孙殿下的吩咐。  

现在大明皇宫里,稍微有头有脸的太监,谁还能不知道长孙殿下的存在呢。  

不难想象,站在他面前的长孙殿下,基本上就是未来的大明皇帝了。  

当然,关于匠户的调动,还是要上报给陛下知晓后,才能定论,不过现在可以先准备起来。  

既然来了兵仗局,朱英吩咐完后,就四处看了看。  

不过目前的朱英,对于冷兵器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言,有了火绳枪这等战争神器,冷兵器哪怕再好,也没诱惑可言。  

蓝玉一直跟随着,可是直到出了兵仗局,都是一头雾水。  

在他看来,朱英来兵仗局后,就是安排了一批木匠去火药司,除此之外也没啥了。  

就那批木匠,能够让火绳枪的产出提高?  

蓝玉心中有些不信。  

朱英看到蓝玉的表情也不奇怪,发明创造和带兵打仗是两码事,蓝玉不明白也很正常。  

不过敏锐的朱英发现,叶月清的眼神中竟然有一股了然的神色。  

为此,他不由笑着问道:“你可是看出来了什么。”  

叶月清闻言,思索的神色闪过,而后回道:“东家是不是想打造一个,和这木匠车床一般的铁制车床,加快制作火弹及火绳枪。”  

朱英眼睛一亮,没想到叶月清如此聪慧,这就猜出来了。  

要知道受到目光的局限,一般人连其中的条理都没法明白,叶月清能够猜测出来,说明对于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索。  

且就是在这短短两个时辰内,第一次见到火绳枪,而后到兵仗局这里的蓄力车床,就猜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其实这也是朱英忘记了一个事情。  

在朱英麾下的势力中,虽然不是末位淘汰这样的晋升制度,但要达到叶月清这个层次,尤其还是女子,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代替高丽公主,在保证忠诚的情况下,还要学会琴棋书画,高丽语,甚至是高丽王室的礼仪和大明皇室的礼仪。  

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几乎算得上是千里挑一了。  

心下朱英虽然没有搭话,但对于叶月清已经开始重视起来。  

别的方面不说,在朱英的心中,或许叶月清对于工业机械化,有着超乎常人的嗅觉。  

其实就算是朱英自己,在这一方面,也就是依赖于前世的见识,真要自己动手整个什么机床出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他能做的,就是引导,更好的将目前大明的生产力引导在正确的方向。  

其实就目前的大明而言,在很多核心技术上,都是领先全世界的。  

譬如在这之前,火绳枪涉及到的复合炮管技术。  

便也是因为这项技术的存在,才能成功的制造出能够让火绳枪足够稳定的枪管。  

这项技术目前是用在火炮上面,不过枪炮不分家,无非是体量大小的问题。  

复合炮管技术,在如今又叫“铁芯铜体”,原本纯铜铸造的大炮炮,被工匠改成以熟铁打造内层,然后以失蜡法制模具,外面浇筑上铜壁。  

这样的独家技术,不但铸造枪炮的成本更低,且武器更结实耐用。  

火药司在接到朱英的要求后,便是使用了这项技术。  

现在可没有能力制作出无缝钢管这样的玩意,想要让火绳枪枪管,承受足够的冲击而不被炸膛损坏,便就只能对着技术加以改良。  

所以目前的火绳枪,才会比朱英前世的火绳枪要大上许多,尤其是枪管,实际上是两层精铁覆盖制成。  

大明目前类似的核心技术,不仅仅只有这些,包括水车技术。  

大明开国后,面对外有边关战火不停,内部经济一片残破的烂摊,急红眼的朱元璋,亲手狠抓农业建设。  

至今洪武二十五年,单河塘水利就修了五万多处,迁徙农民更达上百万。  

就在这火热建设里,一桩低调的农业技术,水车更是出了关键大力。  

作为古代农业生产的灌溉“神器”,古代的水车技术,历朝都是全球“高精尖”。  

大明开国前的宋元年间,更早涌现出“风力水车”“畜力水车”等新花样。  

但在元末乱成一锅粥的年头里,这些“新花样”大多局于个别地区,生产贡献十分有限。  

銆愭帹鑽愪笅锛屽挭鍜槄璇昏拷涔︾湡鐨勫ソ鐢紝杩欓噷涓嬭浇澶у鍘诲揩鍙互璇曡瘯鍚с傘/p  

直到明初朱元璋大抓农业后,各地官员拿着农书图纸,手把手教着农民们有样学样造水车。  

这类原是“地方特色”的水车,很快就在大江南北隆隆运转,到了如今,助推着曾一穷二白的大明朝,农业产值直接飙升。  

还有热销世界的丝绸,其中的提花机技术,更是丝绸纺织技术的巅峰所在。  

目前大明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