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日式英语的小哥,在屋顶上跳舞的女孩,以及掌中的水晶球(1/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作为写手来说,这部小说约莫,大概,可能会被期望写成掌心中的水晶球似的东西——
仿佛一出舞台剧。
舞台剧和电影乃至电视剧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在于,也许演员更加重要。
所有的布景和装饰都像是油画画布上浅浅的底色。
演员。
是沉浸在戏剧之中,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珠圆玉润”的美感的演员。
他们撑起了整座舞台。
与之相比,那些外界的布景,仿佛没有那么重要。
一把椅子就是内外两扇门,一只水晶头冠,就代表了一座宫殿。
当然啦。
我这话也是鬼扯的。
如今舞台剧正在变得越来越精美,很多大制作的舞台剧拥有完善的威亚系统,可以升降悬浮的舞台,甚至整座观众席都可以随着不同的情节,旋转平移。
就在不久以前。
春节时分,我去了我国中部某省会城市看了一场大制作的舞台剧,多媒体屏幕,布晶,音乐,整场舞台剧的视觉设计我不得不使用——“精妙绝伦”四个字来概括。
因此。
我说这句话,不是指待的说,小说里的每个角色都能像是一流的莎剧演员那样,充满着画面表现力。
而是反过来。
我是说,要是小说的背景和细节刻画有不真实的粗糙之处,也请大家理解。
这是果核里的宇宙。
这是水晶球里的戏剧。
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即使身在狭下的宇宙之中,也能自以为是无限世界之王。
杏子与梨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若是这本小说能像水晶球里会动的四季,在被人捧在掌心里看的时候,能让您度过一段消遣的时光,就很知足了。
那么,什么是水晶球呢?
“水晶球”,这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词。
顾为经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的爷爷,家里的老家长,用自己的全部努力,提供给了他很好的教育环境,把他和那些真正的痛苦和离难隔绝在外。
他的感悟,就像是在水晶球里的人看向外面。
伊莲娜小姐回忆他的太姑奶奶当年的壮游旅程的时候,她也说,自己意识到,当年卡拉跳上巴黎的火车的时候,她的财富,身上的支票,四周的仆人和护卫,依旧把人间的很多烟火气隔绝在了外面。
她的感悟,也像是坐在水晶球里的人看向外面。
水晶球里的“锡兵”看向窗外的时候。
水景球外的人,也在看向他们。
顾林——她是顾为经的堂姐,就像哈利·波特的那个达力表哥,在文中大概是个很反面的角色。
我写作的时候不停的在嘲笑她。
甚至不停的在训斥她。
训斥她的虚荣,训斥她的自卑,训斥她的不懂事。
但其实,有些时候,我会觉得就像是在训斥自己。
虚荣。
自卑。
不懂事。
就像很多舞台剧一样,文中的顾林的情节进行了很多戏剧化的激烈加工。
但我总觉得那些戏剧化的抉择之外。
在一个没有那么激烈的场景之中。
顾林和顾为经。
这对姐弟里…顾为经是我想要成为的人,顾林则像是过去的影子。
当然。
赌博那节除外。
我从对赌博的印象就是幼儿园的时候,被老爸叫着搬个小板凳看央妈的有关赌博危害的纪录片。
那里面的不少场景,对于我来说,都宛若童年阴影一般。
但我觉得,就像顾林一样,小时候我也是一个很虚荣的人。
我那时成绩蛮好的。
中学时上的是一家很不错也挺有名的学校,学费非常低,不过,学校里有很多要自费的暑期活动,拓展夏令营——去新西兰的皇后镇,去埃及,去墨尔本,英国或者美国,寒假或者暑假呆上半个月。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能说差。
现在想想,其实不差的。
这世界上有很多没有我这样条件的人,我父亲母亲,包括爷爷奶奶,都是很好,很爱我的人。
我爷爷奶奶尽管一生都过的很清贫,极为节俭,那种每天都穿个破旧的背心挑个水都楼下自己种菜,药物的说明书全部都不舍得扔,收集起来,背面全用来记笔记的人。
我小时候还用过我奶奶手工给我用废旧纸张做的手工草稿本。
他们也蛮受人尊重的。
因为能算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原因,社会待遇也不差,国家对他们真的挺好的,节俭和勤劳、吃苦更像是那代人的生活态度。
我妈妈是物理学的博士,但那时单位效益不太好,在我读书时到手大约只有两、三千块钱一个月。
我要在这里说家里有多穷多穷,对很多人是不公平的。
我从小到大,也真的并不缺乏物质条件。
要是因为寒暑假不能出国玩,就在那里哭穷,那也实在太过傲慢了一些,简直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但肯定远远算不上什么有钱人。
在我小时候,00年代,我仍然还住过筒子楼,跟大学宿舍差不多的地方,一家人十来平米,一层的人公用厕所,两户还是三户人公用厨房,晚上会有老鼠四处乱窜。
要是有一只厉害的猫猫就好了。
我的同龄人大多都没有这样的经历。
说实话,我的学校真的蛮不错的。
老师都是很好
仿佛一出舞台剧。
舞台剧和电影乃至电视剧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在于,也许演员更加重要。
所有的布景和装饰都像是油画画布上浅浅的底色。
演员。
是沉浸在戏剧之中,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珠圆玉润”的美感的演员。
他们撑起了整座舞台。
与之相比,那些外界的布景,仿佛没有那么重要。
一把椅子就是内外两扇门,一只水晶头冠,就代表了一座宫殿。
当然啦。
我这话也是鬼扯的。
如今舞台剧正在变得越来越精美,很多大制作的舞台剧拥有完善的威亚系统,可以升降悬浮的舞台,甚至整座观众席都可以随着不同的情节,旋转平移。
就在不久以前。
春节时分,我去了我国中部某省会城市看了一场大制作的舞台剧,多媒体屏幕,布晶,音乐,整场舞台剧的视觉设计我不得不使用——“精妙绝伦”四个字来概括。
因此。
我说这句话,不是指待的说,小说里的每个角色都能像是一流的莎剧演员那样,充满着画面表现力。
而是反过来。
我是说,要是小说的背景和细节刻画有不真实的粗糙之处,也请大家理解。
这是果核里的宇宙。
这是水晶球里的戏剧。
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即使身在狭下的宇宙之中,也能自以为是无限世界之王。
杏子与梨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若是这本小说能像水晶球里会动的四季,在被人捧在掌心里看的时候,能让您度过一段消遣的时光,就很知足了。
那么,什么是水晶球呢?
“水晶球”,这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词。
顾为经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的爷爷,家里的老家长,用自己的全部努力,提供给了他很好的教育环境,把他和那些真正的痛苦和离难隔绝在外。
他的感悟,就像是在水晶球里的人看向外面。
伊莲娜小姐回忆他的太姑奶奶当年的壮游旅程的时候,她也说,自己意识到,当年卡拉跳上巴黎的火车的时候,她的财富,身上的支票,四周的仆人和护卫,依旧把人间的很多烟火气隔绝在了外面。
她的感悟,也像是坐在水晶球里的人看向外面。
水晶球里的“锡兵”看向窗外的时候。
水景球外的人,也在看向他们。
顾林——她是顾为经的堂姐,就像哈利·波特的那个达力表哥,在文中大概是个很反面的角色。
我写作的时候不停的在嘲笑她。
甚至不停的在训斥她。
训斥她的虚荣,训斥她的自卑,训斥她的不懂事。
但其实,有些时候,我会觉得就像是在训斥自己。
虚荣。
自卑。
不懂事。
就像很多舞台剧一样,文中的顾林的情节进行了很多戏剧化的激烈加工。
但我总觉得那些戏剧化的抉择之外。
在一个没有那么激烈的场景之中。
顾林和顾为经。
这对姐弟里…顾为经是我想要成为的人,顾林则像是过去的影子。
当然。
赌博那节除外。
我从对赌博的印象就是幼儿园的时候,被老爸叫着搬个小板凳看央妈的有关赌博危害的纪录片。
那里面的不少场景,对于我来说,都宛若童年阴影一般。
但我觉得,就像顾林一样,小时候我也是一个很虚荣的人。
我那时成绩蛮好的。
中学时上的是一家很不错也挺有名的学校,学费非常低,不过,学校里有很多要自费的暑期活动,拓展夏令营——去新西兰的皇后镇,去埃及,去墨尔本,英国或者美国,寒假或者暑假呆上半个月。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能说差。
现在想想,其实不差的。
这世界上有很多没有我这样条件的人,我父亲母亲,包括爷爷奶奶,都是很好,很爱我的人。
我爷爷奶奶尽管一生都过的很清贫,极为节俭,那种每天都穿个破旧的背心挑个水都楼下自己种菜,药物的说明书全部都不舍得扔,收集起来,背面全用来记笔记的人。
我小时候还用过我奶奶手工给我用废旧纸张做的手工草稿本。
他们也蛮受人尊重的。
因为能算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原因,社会待遇也不差,国家对他们真的挺好的,节俭和勤劳、吃苦更像是那代人的生活态度。
我妈妈是物理学的博士,但那时单位效益不太好,在我读书时到手大约只有两、三千块钱一个月。
我要在这里说家里有多穷多穷,对很多人是不公平的。
我从小到大,也真的并不缺乏物质条件。
要是因为寒暑假不能出国玩,就在那里哭穷,那也实在太过傲慢了一些,简直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但肯定远远算不上什么有钱人。
在我小时候,00年代,我仍然还住过筒子楼,跟大学宿舍差不多的地方,一家人十来平米,一层的人公用厕所,两户还是三户人公用厨房,晚上会有老鼠四处乱窜。
要是有一只厉害的猫猫就好了。
我的同龄人大多都没有这样的经历。
说实话,我的学校真的蛮不错的。
老师都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