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离经叛道(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败仗,损失最惨重的,同样是勋贵系。
必输的格局,此时跳出来支持天子亲征,无疑站在了勋贵系的对立面。
“首辅大人,白大人说的不错。
难得陛下有此雄心,我等做臣子的,自当全力支持。”
姜书翰跟着开口道,随即一众文官纷纷响应。
一半是为了党争,一半则是出于公心。
大虞皇权衰落的不成样,如果不能重塑皇权威严,距离王朝末年就不远了。
天子御驾亲征看似风险不小,实际上完全可控。
皇帝挂帅出征,不等于皇帝要上阵杀敌,甚至连军事指挥都可以交给其他人干。
天子的仪仗,只要出现在军营中,就是对军心士气的最大鼓舞。
“首辅、次辅,诸位大人说的不无道理。
陛下,既然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我等做臣子的也不好拦着。
与其阻拦陛下亲征,不如提前制定完善的作战方案,把风险降到最低。”
保龄侯的话一出口,把景国良和李原气了一个半死。
政治上没有永恒的盟友,保龄侯代表外戚在此时背刺,一下子把他们置于了尴尬境地。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若干继续拦着,反倒成了我们的不是。
不过陛下终归没有带兵经验,真到了战场上,谁能保证不出乱子?”
李原冷漠的质问道。
天子御驾亲征,本身没有任何风险,最大的风险在于永宁帝本身。
让他不干涉战事,在一旁充当看客,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皇权再怎么衰落,对中下层官兵的影响力,依旧是巨大的。
不是谁都有胆子,对皇帝的圣旨说不。
“次辅,事情都没有发生,谁又能保证一定出现最糟糕的局面呢!”
高景风开口回怼道。
当了这么久的应声虫,现在到了他们表现的时候。
同为内阁中的一员,在法理上他们的权柄,并没有小多少。
皇帝吹响了夺权的冲锋号角,他们自然要赶紧跟上。
“行了,你们的意思,我们知道了。
既然大家都下定了决心,那就下去准备吧!”
景国良当即打断道。
朝堂上的这些声音,他并不担心,真正令人揪心的是勋贵系内部。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纷争,勋贵系自然也不例外。
在从文官手中夺权的时候,勋贵集团是一个整体,但到了内部利益分配时,同样不乏纷争。
顶尖勋贵喝酒吃肉,各种利益拿到手软,中下层勋贵的收益则小了很多。
除非少数家中诞生将才的,从中分走了一碗肉,其余人都是跟着喝汤。
能力中上的水平的子弟,进入军中往往止步于中层。
既没有过人的能力,又没有过硬的后台,晋升主要是赶上了扩军的大势。
一些反应慢的勋贵,族中子弟入伍晚惨,错过了时代红利,军中连代表人物都找不到。
如果没有变故的话,这种格局将长期持续下去。
皇帝御驾亲征,对顶尖勋贵来说是风险,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机会。
在皇帝面前立下一次战功,胜过以往立下十次战功。
反正甭管局势怎么变化,皇帝都离不开勋贵的支持。
打压一批勋贵下去,也必须扶持另一批起来,才能保障皇权的稳固。
只要在战场上脱颖而出,不愁仕途没有保障。
想要指责都不行,忠君爱国是政治正确,不能拿到台面上挑刺。
毕竟,顶尖勋贵在整个勋贵集团中占比非常低,数量最多的还是中下层勋贵。
或许其中的单个家族不起眼,但这个群体为勋贵系贡献了数量最多的中层、基层军官。
景李两家实力再怎么雄厚,也不可能站在这么多人对立面。
既然挡不住,那就索性放手。
能够做到这份上,他自认为对得起朝廷给的俸禄。
景国良答应了,群臣却傻了眼。
同预想中的计划不一样,他们都准备在朝会上大干一场,结果高层会议就敲定了结果。
安排的文官死谏,秘密策反的勋贵,全部沦为无用功。
最糟糕的是勋贵系没有和皇帝翻脸,永宁帝就不可能冒着江山社稷颠覆的风险,对勋贵系高层下手。
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战后朝堂格局虽然会发生变化,但很难按照他们的意志变化。
汉水侯府。
朝堂上的纷纷扰扰,尚未波及到安南,甚至连阁臣遇刺案的消息都没有传过来。
没有这些烦心事,李牧正好把精力投入到都护府的治理上。
大军停止对外扩张后,就开始四处剿杀山贼土匪。
短短数月的功夫,都护府衙门又多了三十万免费劳动力。
一部分是真山贼土匪,更多的还是前朝余孽。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对待这些威胁领地安全的破坏纷争,李牧都是一视同仁。
无论是建桥修路,还是兴修水利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都护府的人口突破一千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虞人占比实在是太低了。
哪怕加上各地的军户,目前的占比也仅仅只有三成。
尤其是新收复的二十府,当地虞人占比还不足一成。
即便是靠着对调拆分,打破了当地人抱团,局势依旧不容乐观。
地方上混杂的多种文化和生活习俗,终归是一
必输的格局,此时跳出来支持天子亲征,无疑站在了勋贵系的对立面。
“首辅大人,白大人说的不错。
难得陛下有此雄心,我等做臣子的,自当全力支持。”
姜书翰跟着开口道,随即一众文官纷纷响应。
一半是为了党争,一半则是出于公心。
大虞皇权衰落的不成样,如果不能重塑皇权威严,距离王朝末年就不远了。
天子御驾亲征看似风险不小,实际上完全可控。
皇帝挂帅出征,不等于皇帝要上阵杀敌,甚至连军事指挥都可以交给其他人干。
天子的仪仗,只要出现在军营中,就是对军心士气的最大鼓舞。
“首辅、次辅,诸位大人说的不无道理。
陛下,既然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我等做臣子的也不好拦着。
与其阻拦陛下亲征,不如提前制定完善的作战方案,把风险降到最低。”
保龄侯的话一出口,把景国良和李原气了一个半死。
政治上没有永恒的盟友,保龄侯代表外戚在此时背刺,一下子把他们置于了尴尬境地。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若干继续拦着,反倒成了我们的不是。
不过陛下终归没有带兵经验,真到了战场上,谁能保证不出乱子?”
李原冷漠的质问道。
天子御驾亲征,本身没有任何风险,最大的风险在于永宁帝本身。
让他不干涉战事,在一旁充当看客,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皇权再怎么衰落,对中下层官兵的影响力,依旧是巨大的。
不是谁都有胆子,对皇帝的圣旨说不。
“次辅,事情都没有发生,谁又能保证一定出现最糟糕的局面呢!”
高景风开口回怼道。
当了这么久的应声虫,现在到了他们表现的时候。
同为内阁中的一员,在法理上他们的权柄,并没有小多少。
皇帝吹响了夺权的冲锋号角,他们自然要赶紧跟上。
“行了,你们的意思,我们知道了。
既然大家都下定了决心,那就下去准备吧!”
景国良当即打断道。
朝堂上的这些声音,他并不担心,真正令人揪心的是勋贵系内部。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纷争,勋贵系自然也不例外。
在从文官手中夺权的时候,勋贵集团是一个整体,但到了内部利益分配时,同样不乏纷争。
顶尖勋贵喝酒吃肉,各种利益拿到手软,中下层勋贵的收益则小了很多。
除非少数家中诞生将才的,从中分走了一碗肉,其余人都是跟着喝汤。
能力中上的水平的子弟,进入军中往往止步于中层。
既没有过人的能力,又没有过硬的后台,晋升主要是赶上了扩军的大势。
一些反应慢的勋贵,族中子弟入伍晚惨,错过了时代红利,军中连代表人物都找不到。
如果没有变故的话,这种格局将长期持续下去。
皇帝御驾亲征,对顶尖勋贵来说是风险,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机会。
在皇帝面前立下一次战功,胜过以往立下十次战功。
反正甭管局势怎么变化,皇帝都离不开勋贵的支持。
打压一批勋贵下去,也必须扶持另一批起来,才能保障皇权的稳固。
只要在战场上脱颖而出,不愁仕途没有保障。
想要指责都不行,忠君爱国是政治正确,不能拿到台面上挑刺。
毕竟,顶尖勋贵在整个勋贵集团中占比非常低,数量最多的还是中下层勋贵。
或许其中的单个家族不起眼,但这个群体为勋贵系贡献了数量最多的中层、基层军官。
景李两家实力再怎么雄厚,也不可能站在这么多人对立面。
既然挡不住,那就索性放手。
能够做到这份上,他自认为对得起朝廷给的俸禄。
景国良答应了,群臣却傻了眼。
同预想中的计划不一样,他们都准备在朝会上大干一场,结果高层会议就敲定了结果。
安排的文官死谏,秘密策反的勋贵,全部沦为无用功。
最糟糕的是勋贵系没有和皇帝翻脸,永宁帝就不可能冒着江山社稷颠覆的风险,对勋贵系高层下手。
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战后朝堂格局虽然会发生变化,但很难按照他们的意志变化。
汉水侯府。
朝堂上的纷纷扰扰,尚未波及到安南,甚至连阁臣遇刺案的消息都没有传过来。
没有这些烦心事,李牧正好把精力投入到都护府的治理上。
大军停止对外扩张后,就开始四处剿杀山贼土匪。
短短数月的功夫,都护府衙门又多了三十万免费劳动力。
一部分是真山贼土匪,更多的还是前朝余孽。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对待这些威胁领地安全的破坏纷争,李牧都是一视同仁。
无论是建桥修路,还是兴修水利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都护府的人口突破一千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虞人占比实在是太低了。
哪怕加上各地的军户,目前的占比也仅仅只有三成。
尤其是新收复的二十府,当地虞人占比还不足一成。
即便是靠着对调拆分,打破了当地人抱团,局势依旧不容乐观。
地方上混杂的多种文化和生活习俗,终归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