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反击开始(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演,君臣关系就真没法处了。
“都是那帮刺客的惹得祸,两位爱卿何罪之有!”
“京中各大衙门都展开了调查,只是不知进展如何?”
客套完后,永宁帝话锋一转询问道。
京中各大衙门都动了,但查到证据的却不多。
锦衣卫和东厂上报的调查结果,一致认为朝中有人和北虏勾结,共同策划了这次刺杀案。
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被生擒的刺客中有一人不会汉话,说的是鞑靼语。
至于谁勾结了北虏,大家只有怀疑对象,并无切实证据。
掌控资料最多的是五城兵马司,因为他们反应最快,率先抓获了涉案人员。
后续的审讯,被勋贵系牢牢掌握在手中。
这就意味着,景李二人能决定审讯结果。
他们说是谁在勾结北虏,审讯出来的口供就会指向谁。
甭管身份多么尊贵,牵扯进去之后,立即就会沦为阶下囚。
理论上来说,等案件调查清楚后,能还被冤枉者一个清白。
可牵扯到了政治,所有人都不会单纯的认为,只要自身清白就能逃过一劫。
证据那种东西,只要用心找,总归是能够找到的。
实在是找不到,那就让他们自己认罪。
在这方面上,大家都有丰富的经验。
一些官员自己就捏造过冤假错案,自然也怕被别人对着自己来一波。
“陛下,刺客埋伏的临街商户主人,包括礼部张侍郎、兵部催主事、大理寺副…”
景国良吐出了一连串的名字,牵扯到了朝中多个派系。
如果硬要说规律,那就是他们要么自身就是晋商,要么和晋商有密切关系。
栽赃陷害的嫌疑,基本上可以排除。
把一群刺客送入京师,还完成一场刺杀,需要动用的资源不是一星半点儿。
中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计划失败。
随便推出一个替罪羊顶着,根本就不现实。
唯有借助朝中官员的虎皮,才能避过厂卫的耳目。
调查结果来看,刺客们都是混入晋商商队中分散入城的,每次入城最多不超过三人。
从审讯口供来看,掩护他们入城的晋商,以及背后的官员,都是稀里糊涂上船的。
只当是掩护北虏探子,进京侦查情报。
类似的事情,他们是司空见惯。
被查出来也没关系,大家都是有后台的,一句北虏狡诈,事情就去了。
如果是知道是刺杀当朝阁老,他们可不会傻乎乎的配合。
“混账!”
“北虏实在是欺人太甚,居然敢收买奸细,刺杀朕之肱骨。
徐忠恩拟旨,召集三品以上大员议事,朕要出兵覆灭鞑靼王庭!”
嘴上骂的厉害,心里永宁帝却是舒了一口气。
幕后黑手是北虏就好,最怕文官集团干蠢事,那就真没救了。
至于涉案的官员、商人,既然牵扯进来,那就合该他们倒霉。
不说株连九族,满门抄斩肯定是少不了的。
里面是否有冤枉的,永宁帝一点也不关心。
涉案人员中,品级最高的才从二品侍郎。
对比上一次党争中的阁臣和六部尚书团灭,两者的影响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哪怕是冤枉的,能用这些人的脑袋平息风波,永宁帝也乐见其成。
“陛下,息怒!”
“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北虏虽然该死,但现在不是出兵的时候。”
李原开口劝说道。
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
好不容易局势才稳定下来,现在出兵北伐鞑靼,那就是自讨苦吃。
战争因他们而起,万一前线吃了败仗,他们两个就要背锅。
最少长城一线的驻军形成战斗力前,大虞不适合主动挑起战火。
“委屈两位爱卿了!
不过敢勾结北虏的这些逆贼,朕必定会严惩。
徐忠恩拟旨,让五城兵马司给我往下深挖,所有勾结北虏的人,一个也不允许放过。”
永宁帝当即选择了借坡下驴。
景李二人不想打,他就更不想打了。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大战过后,勋贵系的势力就会壮大一波。
倘若让他们一举平定了北虏,巨大的政治声望加持过来,他这个皇帝的存在感就更低了。
“陛下,这些人都指向了一群晋商。
据臣所知,朝廷对北虏的物资封锁失败,罪魁祸首就是晋商。
如果不是他们一直到都在向北虏走私战略物资,北虏就算不被困死饿死,发展也不可能如此顺利。
以往朝廷多次稽查走私,均以失败告终,最主要原因就是晋商在朝中的后台出手阻拦。
晋商喜欢资助举子,每年接受他们资助的读书人不计其数。
遇到事情,这些人就会跳出来,为他们摇旗呐喊。
如果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就成了他们的保护伞。
这个群体的数量非常庞大,一旦深入调查,牵一发而动全身。”
景国良的话音落地,永宁帝一下子变得迟疑起来。
对这些国贼,他比谁都想清除掉,可是他怕勋贵系趁机搞扩大化。
商人资助有潜力的读书人,在大虞朝是普遍现象,谁也不知道晋商资助过多少人。
以国贼的罪名一路杀下去,文官集团怕是连脊梁
“都是那帮刺客的惹得祸,两位爱卿何罪之有!”
“京中各大衙门都展开了调查,只是不知进展如何?”
客套完后,永宁帝话锋一转询问道。
京中各大衙门都动了,但查到证据的却不多。
锦衣卫和东厂上报的调查结果,一致认为朝中有人和北虏勾结,共同策划了这次刺杀案。
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被生擒的刺客中有一人不会汉话,说的是鞑靼语。
至于谁勾结了北虏,大家只有怀疑对象,并无切实证据。
掌控资料最多的是五城兵马司,因为他们反应最快,率先抓获了涉案人员。
后续的审讯,被勋贵系牢牢掌握在手中。
这就意味着,景李二人能决定审讯结果。
他们说是谁在勾结北虏,审讯出来的口供就会指向谁。
甭管身份多么尊贵,牵扯进去之后,立即就会沦为阶下囚。
理论上来说,等案件调查清楚后,能还被冤枉者一个清白。
可牵扯到了政治,所有人都不会单纯的认为,只要自身清白就能逃过一劫。
证据那种东西,只要用心找,总归是能够找到的。
实在是找不到,那就让他们自己认罪。
在这方面上,大家都有丰富的经验。
一些官员自己就捏造过冤假错案,自然也怕被别人对着自己来一波。
“陛下,刺客埋伏的临街商户主人,包括礼部张侍郎、兵部催主事、大理寺副…”
景国良吐出了一连串的名字,牵扯到了朝中多个派系。
如果硬要说规律,那就是他们要么自身就是晋商,要么和晋商有密切关系。
栽赃陷害的嫌疑,基本上可以排除。
把一群刺客送入京师,还完成一场刺杀,需要动用的资源不是一星半点儿。
中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计划失败。
随便推出一个替罪羊顶着,根本就不现实。
唯有借助朝中官员的虎皮,才能避过厂卫的耳目。
调查结果来看,刺客们都是混入晋商商队中分散入城的,每次入城最多不超过三人。
从审讯口供来看,掩护他们入城的晋商,以及背后的官员,都是稀里糊涂上船的。
只当是掩护北虏探子,进京侦查情报。
类似的事情,他们是司空见惯。
被查出来也没关系,大家都是有后台的,一句北虏狡诈,事情就去了。
如果是知道是刺杀当朝阁老,他们可不会傻乎乎的配合。
“混账!”
“北虏实在是欺人太甚,居然敢收买奸细,刺杀朕之肱骨。
徐忠恩拟旨,召集三品以上大员议事,朕要出兵覆灭鞑靼王庭!”
嘴上骂的厉害,心里永宁帝却是舒了一口气。
幕后黑手是北虏就好,最怕文官集团干蠢事,那就真没救了。
至于涉案的官员、商人,既然牵扯进来,那就合该他们倒霉。
不说株连九族,满门抄斩肯定是少不了的。
里面是否有冤枉的,永宁帝一点也不关心。
涉案人员中,品级最高的才从二品侍郎。
对比上一次党争中的阁臣和六部尚书团灭,两者的影响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哪怕是冤枉的,能用这些人的脑袋平息风波,永宁帝也乐见其成。
“陛下,息怒!”
“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北虏虽然该死,但现在不是出兵的时候。”
李原开口劝说道。
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
好不容易局势才稳定下来,现在出兵北伐鞑靼,那就是自讨苦吃。
战争因他们而起,万一前线吃了败仗,他们两个就要背锅。
最少长城一线的驻军形成战斗力前,大虞不适合主动挑起战火。
“委屈两位爱卿了!
不过敢勾结北虏的这些逆贼,朕必定会严惩。
徐忠恩拟旨,让五城兵马司给我往下深挖,所有勾结北虏的人,一个也不允许放过。”
永宁帝当即选择了借坡下驴。
景李二人不想打,他就更不想打了。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大战过后,勋贵系的势力就会壮大一波。
倘若让他们一举平定了北虏,巨大的政治声望加持过来,他这个皇帝的存在感就更低了。
“陛下,这些人都指向了一群晋商。
据臣所知,朝廷对北虏的物资封锁失败,罪魁祸首就是晋商。
如果不是他们一直到都在向北虏走私战略物资,北虏就算不被困死饿死,发展也不可能如此顺利。
以往朝廷多次稽查走私,均以失败告终,最主要原因就是晋商在朝中的后台出手阻拦。
晋商喜欢资助举子,每年接受他们资助的读书人不计其数。
遇到事情,这些人就会跳出来,为他们摇旗呐喊。
如果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就成了他们的保护伞。
这个群体的数量非常庞大,一旦深入调查,牵一发而动全身。”
景国良的话音落地,永宁帝一下子变得迟疑起来。
对这些国贼,他比谁都想清除掉,可是他怕勋贵系趁机搞扩大化。
商人资助有潜力的读书人,在大虞朝是普遍现象,谁也不知道晋商资助过多少人。
以国贼的罪名一路杀下去,文官集团怕是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