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事急从权(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入夜时分,袁绍再次来到信都城头,眺望公孙瓒新扎营垒。
冬季不易搜集建筑材料,也不容易挖掘壕沟。
公孙瓒的前军各部各自为垒,星罗棋布,夜间营火斑斑点点,整体显得有些杂乱,也显得众多。
而公孙瓒中军并未野外宿营,而是进驻信都东门外十几里外的一处乡邑。
相隔遥远,袁绍看不清楚公孙瓒中军营垒的营火轮廓。
寒风吹面,袁绍凝视远方,那里是公孙瓒后背的观津、武邑,一左一右插定在公孙瓒退路两侧。
此刻观津城中,文丑心中不安,引着乡党亲兵巡哨城头。
他是安平国南宫人,家在信都之南。
个人感情上来说,他想将战争结束在信都、观津之间,可双方十数万兵马碰撞,战后溃散的乱兵如似流寇一样,祸害极大。
尤其是公孙瓒这里骑兵众多,若不能引入绝地聚歼,而是火星一样散开,那会造成更多的聚落、村落折损。
能被乱军祸害的村落,自然是郡县编户为主。
隐户依托于豪强庄园,自有妥善的护卫力量;流民聚团自守,也不是溃败乱军能迅速征服、摧毁的。
而武邑城中,曹仁端坐城楼内吃酒。
突然门帘被解开,夏侯渊阔步进来:“子孝,公孙伯圭后军逗留不动,似乎生疑。”
“后军?”
曹仁吃惊,他们是要关门打狗,如果对方后军不进去,在外游动伺机而动,那拿什么关门?
“后军由鲜于辅节制。”
夏侯渊神情疑惑:“鲜于辅行举异常,若按常理,他应在近处立屯设防,以备我军出击。”
“不去管他,待袁本初军令抵达,我军奉令出击即可。”
曹仁回答一句,神情闷闷不乐,夏侯渊也没什么好脸色。
彼此家眷都被曹操送到了袁绍这里,不听令的话,自己与家属都不会有好下场。
袁绍不仅抓了他们的人质,稍稍有些地位的军吏,其家眷也在曹操生前送到了邺城。
后来曹军核心部队的家眷也迁入河北,军队控制权已抓到了袁绍手里。
握着家眷,以袁绍的盛名威望,自能轻易发展出许多眼线。
虽然袁绍让他们不痛快,可赵基才是死仇。
曹仁更是被赵基暗示逼着袭击、重伤了臧洪,这个事情惹的朝廷、清名之士忌恨不已。虽然现在曹仁手脚齐全还活着,可他这一系的子孙仕途基本上算是到头了。
哪怕几十年后天下平定,就凭臧洪之死,稍稍有些正义感,自诩正义感,想要博取正义之名的官吏,肯定会刁难曹仁的子孙。
这个仇,可比曹操之死更大,难以消解。
夏侯渊与曹仁简单交流信息后,就带着几个亲兵离去。
现在他们两个人的心态也变了,在曹操帐下时,有更大的行动自主权,也有做事的积极性,不怕做错事。
若是那个时候,遇到这么反常的事情,他们不仅敢亲自调查,甚至还敢与鲜于辅通信或会面。
而如今为袁氏效力,心态立场自然变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武邑城外,鲜于辅率数百骑游弋巡查。
夜色之下,他们举着许多火把。
时不时下马,拨开新雪,检查雪层踩踏痕迹。
道路边还有很多新雪无法掩盖的行军痕迹,鲜于辅已经能断定袁军主力并不在信都。
不是说撤入信都的袁军规模小,怎么也有两三万之众,但这只能算是袁绍本人的中军,不能算是袁军主力。
从河间地区急速向南撤离的袁军大部,肯定多数避入了更近的武邑、观津。
看着一层新雪下那一团团温热尿液冲击而成的雪层褐黄坑洞,也勾动了鲜于辅的尿意。
夜里北风强劲,他面南背北,解开腰带,御寒皮衣多少有些臃肿,解开后就一股热流冲击而出,整个人立时舒爽起来。
心情也稍稍好转许多,对左右同行的幽州豪帅说:“前将军已然入伏,而我所虑非是袁氏,乃大司马。大司马已定云中四郡,步度根似有请降、归汉之意。他若挥兵向东,我等自当随前将军举兵响应。这也是我反对前将军追击袁军的根由,奈何前将军怀有私心。”
渔阳小军阀王松也是皱着眉头:“如今多说无益,我听闻大司马用兵迅烈,常常敌我不能预测。或许大司马不发军令于幽州,是想潜行奔袭,迫使前将军屈从。”
“不,比之用兵,大司马其实更擅长治民。”
鲜于辅扎好腰带,捏着披风搓了搓手,继续说:“鲜卑强盛二世,大司马连斩摧破,所部吏士势必疲倦,亟需休养。冬去春来时,大司马抚定四郡,再出兵东部也是恰到好处。”
等到春天的时候,代郡、渔阳、上谷郡、辽西郡内越冬的鲜卑、乌桓小部到时候怎么办?
是出塞游牧,还是缩在塞内?
塞内资源有限,汉豪强也是需要草场、牧场的。
所以大司马春天时向东出兵,能直接迫使幽州各军的诸胡小部做出选择,这些小部将无回避、拖延的余地。
举起抄网,让这些杂鱼自己跳进来,可比发兵追捕要轻松无数倍。
鲜于辅断定赵基会在春季发动东征攻势,然后再走阴山之北向西扫讨一圈,哪怕是武装行军,也能重现卫霍伟绩,宣扬汉家威风。
这也是公孙瓒做出异常抉择的根本原因,大司马春日攻势发动前,
冬季不易搜集建筑材料,也不容易挖掘壕沟。
公孙瓒的前军各部各自为垒,星罗棋布,夜间营火斑斑点点,整体显得有些杂乱,也显得众多。
而公孙瓒中军并未野外宿营,而是进驻信都东门外十几里外的一处乡邑。
相隔遥远,袁绍看不清楚公孙瓒中军营垒的营火轮廓。
寒风吹面,袁绍凝视远方,那里是公孙瓒后背的观津、武邑,一左一右插定在公孙瓒退路两侧。
此刻观津城中,文丑心中不安,引着乡党亲兵巡哨城头。
他是安平国南宫人,家在信都之南。
个人感情上来说,他想将战争结束在信都、观津之间,可双方十数万兵马碰撞,战后溃散的乱兵如似流寇一样,祸害极大。
尤其是公孙瓒这里骑兵众多,若不能引入绝地聚歼,而是火星一样散开,那会造成更多的聚落、村落折损。
能被乱军祸害的村落,自然是郡县编户为主。
隐户依托于豪强庄园,自有妥善的护卫力量;流民聚团自守,也不是溃败乱军能迅速征服、摧毁的。
而武邑城中,曹仁端坐城楼内吃酒。
突然门帘被解开,夏侯渊阔步进来:“子孝,公孙伯圭后军逗留不动,似乎生疑。”
“后军?”
曹仁吃惊,他们是要关门打狗,如果对方后军不进去,在外游动伺机而动,那拿什么关门?
“后军由鲜于辅节制。”
夏侯渊神情疑惑:“鲜于辅行举异常,若按常理,他应在近处立屯设防,以备我军出击。”
“不去管他,待袁本初军令抵达,我军奉令出击即可。”
曹仁回答一句,神情闷闷不乐,夏侯渊也没什么好脸色。
彼此家眷都被曹操送到了袁绍这里,不听令的话,自己与家属都不会有好下场。
袁绍不仅抓了他们的人质,稍稍有些地位的军吏,其家眷也在曹操生前送到了邺城。
后来曹军核心部队的家眷也迁入河北,军队控制权已抓到了袁绍手里。
握着家眷,以袁绍的盛名威望,自能轻易发展出许多眼线。
虽然袁绍让他们不痛快,可赵基才是死仇。
曹仁更是被赵基暗示逼着袭击、重伤了臧洪,这个事情惹的朝廷、清名之士忌恨不已。虽然现在曹仁手脚齐全还活着,可他这一系的子孙仕途基本上算是到头了。
哪怕几十年后天下平定,就凭臧洪之死,稍稍有些正义感,自诩正义感,想要博取正义之名的官吏,肯定会刁难曹仁的子孙。
这个仇,可比曹操之死更大,难以消解。
夏侯渊与曹仁简单交流信息后,就带着几个亲兵离去。
现在他们两个人的心态也变了,在曹操帐下时,有更大的行动自主权,也有做事的积极性,不怕做错事。
若是那个时候,遇到这么反常的事情,他们不仅敢亲自调查,甚至还敢与鲜于辅通信或会面。
而如今为袁氏效力,心态立场自然变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武邑城外,鲜于辅率数百骑游弋巡查。
夜色之下,他们举着许多火把。
时不时下马,拨开新雪,检查雪层踩踏痕迹。
道路边还有很多新雪无法掩盖的行军痕迹,鲜于辅已经能断定袁军主力并不在信都。
不是说撤入信都的袁军规模小,怎么也有两三万之众,但这只能算是袁绍本人的中军,不能算是袁军主力。
从河间地区急速向南撤离的袁军大部,肯定多数避入了更近的武邑、观津。
看着一层新雪下那一团团温热尿液冲击而成的雪层褐黄坑洞,也勾动了鲜于辅的尿意。
夜里北风强劲,他面南背北,解开腰带,御寒皮衣多少有些臃肿,解开后就一股热流冲击而出,整个人立时舒爽起来。
心情也稍稍好转许多,对左右同行的幽州豪帅说:“前将军已然入伏,而我所虑非是袁氏,乃大司马。大司马已定云中四郡,步度根似有请降、归汉之意。他若挥兵向东,我等自当随前将军举兵响应。这也是我反对前将军追击袁军的根由,奈何前将军怀有私心。”
渔阳小军阀王松也是皱着眉头:“如今多说无益,我听闻大司马用兵迅烈,常常敌我不能预测。或许大司马不发军令于幽州,是想潜行奔袭,迫使前将军屈从。”
“不,比之用兵,大司马其实更擅长治民。”
鲜于辅扎好腰带,捏着披风搓了搓手,继续说:“鲜卑强盛二世,大司马连斩摧破,所部吏士势必疲倦,亟需休养。冬去春来时,大司马抚定四郡,再出兵东部也是恰到好处。”
等到春天的时候,代郡、渔阳、上谷郡、辽西郡内越冬的鲜卑、乌桓小部到时候怎么办?
是出塞游牧,还是缩在塞内?
塞内资源有限,汉豪强也是需要草场、牧场的。
所以大司马春天时向东出兵,能直接迫使幽州各军的诸胡小部做出选择,这些小部将无回避、拖延的余地。
举起抄网,让这些杂鱼自己跳进来,可比发兵追捕要轻松无数倍。
鲜于辅断定赵基会在春季发动东征攻势,然后再走阴山之北向西扫讨一圈,哪怕是武装行军,也能重现卫霍伟绩,宣扬汉家威风。
这也是公孙瓒做出异常抉择的根本原因,大司马春日攻势发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