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攻心之始(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第460章攻心之始燕县,孤城之中此刻最缺的反而不是粮食,是各种柴草、建材。
经历一场深秋大雨后,城内各处废墟中曹军吏士翻找木柴,以便夜里生火取暖。
至于避雨的屋舍、防潮保温的干草堆…这些统统不可能。
古人也是人,一个个将军更是清楚士兵能容忍、克复的环境、心理极限。
避入燕县已有两个昼夜,曹军上下心态已渐渐发生变化。
从一开始的避战求生,变成了如今的厌倦懈怠。
再过几天等随身携带的粮食吃掉大半,开始严格控制口粮摄入时,那中军不满情绪势必剧增。
好在眼前还能克制。
城头,夏侯渊巡视之际,就见西边酸枣方向有大股车骑部队缓缓抵近。
夏侯渊也不急着催促城中士兵备战,没必要这样反复折腾士兵。
储粮不足,更应该避免士兵剧烈活动。
夏侯渊也是疑惑,现在显然不是对方强攻的最佳时间。
他耐心观望,就见大约三千余骑在城北七八里处的道路上轻驰而过,毫无停留之意,往白马而去。
骑兵之后,就是千余推车而来的步兵。
他们就在道路两侧挖埋、建造灶台,将黑漆漆的大铜锅架起。
同时挖井取水,也有人手当场磨麦。
比起需要仔细舂捣才能去皮的稻谷、粟米,赵基这里选择烹煮麦粥。
多熬煮一段时间,麸皮软化也是能吃的。
这种全麦粥的营养可比单纯的米粥、粟粥更全面。
夏侯渊遥遥观望,确认对方似乎在煮粥,顿时就明白,这是攻心之计,颇为恶毒。
道路两侧,其实也有一些大锅熬煮米粥,只是这些米粥是预备给甘宁、张辽麾下士兵食用的。
军用大铁锅打造是个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在赵基眼中就是个生产力分配侧重的问题。
平阳、晋阳的冶炼场以制造农具为主,军中铠甲以拆旧甲片重新编织新铠为主,最多就是增加两片护心钢片;刀剑矛戟之类也是以缴获、重修为主。
所以真没有那么多的好铁、工匠来打造赵基印象中很顽强的大铁锅。
随军使用大铁锅,对赵基而言几乎是一种刻板印象,可铁锅并不流行。
就如在侯氏庄园发现的马蹄铁一样,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出现了苗头,却没有扩散。
这个年代有铜鼎、铜釜,有些人特意制造一些铁釜、金银材质的锅釜,也是很正常的。
只是现在赵基麾下生产力不适合侧重生产大铁锅,只能应急用纯铜来打造大锅。
这种大锅并不多,目前装配还不到二百副。
但每一个大锅,可以满足一队吏士一餐所用;大锅轮流使用的话,一口锅能够两个百人队用。
而锅越大,因容积变化是个立方系数,所以两口锅的铜料融成一口更大的锅,反而可以烹饪更多的食物。
行军作战有很多需要消耗士卒体力的工作,比如搜集燃料。
锅越大,燃料利用效率就高,士卒可以节省时间去做别的工作。
除了赵基中军这些大锅外,普遍使用的还是陶罐之类,或五人一组,或十人一组一起用餐。
百余口大铜锅立在道路两侧,木柴燃烧,锅汤沸腾。
与往日一样依旧刮着北风,燕县守军只要看到的,都仿佛能闻到热粥的香甜气味。
夏侯渊也只是静静驻望,那晚强袭失利之后,军中乡党对他的怨气很大。
他现在已经很难组织什么像样的袭扰,退回燕县汇合后,许多马匹已被曹昂当众下令宰杀,以示同进同退的决心。
城内只剩下三十余匹斥候、信使备用的马匹,也减缓了粮食的额外消耗。
只是很快,夏侯渊就注意到东边视线尽头,那黑压压缓缓压来的迁徙队伍。
当他很快意识到真相时,一股寒气从两脚直窜天灵感:“快去请子修!”
夏侯渊对身边亲兵低声督促,亲兵转身快步离去后,夏侯渊才意识到,现在就是想突围,就凭三十余匹马,也不可能了。
除非…
他扭头看向北边黄河,仿佛那里河北大军的战舰群将要抵近南岸,会破开滩涂芦苇丛,无数河北吏士登上南岸…
可惜这一切只是幻想,因黄河水涨溢的原因,堤岸以内滩涂上的大片芦苇早已被河水淹没。
现在也就堤岸以南,陆地之上还生着大片的芦苇。
夏侯渊望着这些岸上大片、东西相连的芦苇走廊时,赵基也率领千余车骑出酸枣大营,向左扭头观察视线远处的芦苇。
这里成为无人区也就五六年的时间,芦苇是原来居民的稳定燃料与生活建材。
每年都会采割的芦田,如今泛滥成灾,大片土地也滋生出芦苇,一些靠近岸边的村落废墟已被层层迭迭的芦苇丛遮蔽,仿佛吃掉了一样。
观察片刻,赵基回头对随行的关尚说:“传令大营,命韩当、朱灵、张郃三部采割营北芦苇,自鸿沟河口以下十五里内,尽皆采割。”
“喏。”
关尚拿出一道令箭,稳稳当当站在战车上,捉笔速写,有错别字直接涂黑即可。
与之前的令箭一样,每一道令箭都需要赵基本人亲自盖印。
目前看似是与曹昂相持,实际上对垒的是袁绍。
已经击垮了袁术,袁绍这里肯定会手段尽出,赵基要尽可能保证军令的防伪。
大营北
经历一场深秋大雨后,城内各处废墟中曹军吏士翻找木柴,以便夜里生火取暖。
至于避雨的屋舍、防潮保温的干草堆…这些统统不可能。
古人也是人,一个个将军更是清楚士兵能容忍、克复的环境、心理极限。
避入燕县已有两个昼夜,曹军上下心态已渐渐发生变化。
从一开始的避战求生,变成了如今的厌倦懈怠。
再过几天等随身携带的粮食吃掉大半,开始严格控制口粮摄入时,那中军不满情绪势必剧增。
好在眼前还能克制。
城头,夏侯渊巡视之际,就见西边酸枣方向有大股车骑部队缓缓抵近。
夏侯渊也不急着催促城中士兵备战,没必要这样反复折腾士兵。
储粮不足,更应该避免士兵剧烈活动。
夏侯渊也是疑惑,现在显然不是对方强攻的最佳时间。
他耐心观望,就见大约三千余骑在城北七八里处的道路上轻驰而过,毫无停留之意,往白马而去。
骑兵之后,就是千余推车而来的步兵。
他们就在道路两侧挖埋、建造灶台,将黑漆漆的大铜锅架起。
同时挖井取水,也有人手当场磨麦。
比起需要仔细舂捣才能去皮的稻谷、粟米,赵基这里选择烹煮麦粥。
多熬煮一段时间,麸皮软化也是能吃的。
这种全麦粥的营养可比单纯的米粥、粟粥更全面。
夏侯渊遥遥观望,确认对方似乎在煮粥,顿时就明白,这是攻心之计,颇为恶毒。
道路两侧,其实也有一些大锅熬煮米粥,只是这些米粥是预备给甘宁、张辽麾下士兵食用的。
军用大铁锅打造是个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在赵基眼中就是个生产力分配侧重的问题。
平阳、晋阳的冶炼场以制造农具为主,军中铠甲以拆旧甲片重新编织新铠为主,最多就是增加两片护心钢片;刀剑矛戟之类也是以缴获、重修为主。
所以真没有那么多的好铁、工匠来打造赵基印象中很顽强的大铁锅。
随军使用大铁锅,对赵基而言几乎是一种刻板印象,可铁锅并不流行。
就如在侯氏庄园发现的马蹄铁一样,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出现了苗头,却没有扩散。
这个年代有铜鼎、铜釜,有些人特意制造一些铁釜、金银材质的锅釜,也是很正常的。
只是现在赵基麾下生产力不适合侧重生产大铁锅,只能应急用纯铜来打造大锅。
这种大锅并不多,目前装配还不到二百副。
但每一个大锅,可以满足一队吏士一餐所用;大锅轮流使用的话,一口锅能够两个百人队用。
而锅越大,因容积变化是个立方系数,所以两口锅的铜料融成一口更大的锅,反而可以烹饪更多的食物。
行军作战有很多需要消耗士卒体力的工作,比如搜集燃料。
锅越大,燃料利用效率就高,士卒可以节省时间去做别的工作。
除了赵基中军这些大锅外,普遍使用的还是陶罐之类,或五人一组,或十人一组一起用餐。
百余口大铜锅立在道路两侧,木柴燃烧,锅汤沸腾。
与往日一样依旧刮着北风,燕县守军只要看到的,都仿佛能闻到热粥的香甜气味。
夏侯渊也只是静静驻望,那晚强袭失利之后,军中乡党对他的怨气很大。
他现在已经很难组织什么像样的袭扰,退回燕县汇合后,许多马匹已被曹昂当众下令宰杀,以示同进同退的决心。
城内只剩下三十余匹斥候、信使备用的马匹,也减缓了粮食的额外消耗。
只是很快,夏侯渊就注意到东边视线尽头,那黑压压缓缓压来的迁徙队伍。
当他很快意识到真相时,一股寒气从两脚直窜天灵感:“快去请子修!”
夏侯渊对身边亲兵低声督促,亲兵转身快步离去后,夏侯渊才意识到,现在就是想突围,就凭三十余匹马,也不可能了。
除非…
他扭头看向北边黄河,仿佛那里河北大军的战舰群将要抵近南岸,会破开滩涂芦苇丛,无数河北吏士登上南岸…
可惜这一切只是幻想,因黄河水涨溢的原因,堤岸以内滩涂上的大片芦苇早已被河水淹没。
现在也就堤岸以南,陆地之上还生着大片的芦苇。
夏侯渊望着这些岸上大片、东西相连的芦苇走廊时,赵基也率领千余车骑出酸枣大营,向左扭头观察视线远处的芦苇。
这里成为无人区也就五六年的时间,芦苇是原来居民的稳定燃料与生活建材。
每年都会采割的芦田,如今泛滥成灾,大片土地也滋生出芦苇,一些靠近岸边的村落废墟已被层层迭迭的芦苇丛遮蔽,仿佛吃掉了一样。
观察片刻,赵基回头对随行的关尚说:“传令大营,命韩当、朱灵、张郃三部采割营北芦苇,自鸿沟河口以下十五里内,尽皆采割。”
“喏。”
关尚拿出一道令箭,稳稳当当站在战车上,捉笔速写,有错别字直接涂黑即可。
与之前的令箭一样,每一道令箭都需要赵基本人亲自盖印。
目前看似是与曹昂相持,实际上对垒的是袁绍。
已经击垮了袁术,袁绍这里肯定会手段尽出,赵基要尽可能保证军令的防伪。
大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