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暂做退让(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青州,齐国。
出于对齐文化、齐地影响力的遏制,整个齐国被削的只剩下六个县。
齐国广县,与北海剧县相连。
然而就如赵岐预料的那样,孙策率军进入济南国时,臧霸从北海撤兵,正式退兵返回琅琊。
当孙策抵达齐国时,青州大姓代表通过北海人逢纪,与袁绍完成了媾和。
于是,袁绍的使者飞马抵达孙策军中,传达袁绍最新的态度。
表奏孙策为泰山郡守、破虏将军。
齐国的冬季消退的更早一些,但真正的春季却还没有来,只能说目前齐国的气候令孙策的军队感到适应。
现在孙策军队不过一万三千人,另有五千余哗变士兵贬为的随营苦力,能算是预备役,只是待遇很低。
到底是听袁绍的安排,率军前往泰山赴任,还是分兵掠地,一举抢占青州,这对孙策来说是个为难的问题。
前脚才从袁术麾下叛出,好不容易获得朝廷的接纳,成为彭城国相。
后脚又奉袁绍的调令来青州,现在若从袁绍麾下再叛出,那天下之大,孙策已无容身之地。
除非一举成功,拿下青州。
到那个时候,自然能稳定内部,对外也有谈判、纵横的余地。
孙策于是招谋士议事,然而张昭称病不来。
张昭的立场是遵奉朝廷,他不介意孙策此前是徐州牧又或者彭城相,能归入朝廷序列,那张昭就能接受。
自响应袁绍的命令挥兵北上后,张昭就闷闷不乐。
虽然不至于当众甩脸色让孙策难堪,但也始终一副不爽的面孔。
张昭不来,张纮则来与孙策独对。
两人乘马出游,营外原野之上已有一层浅绿。
但气候变化无常,阳光之下,张纮外披羊裘大氅,聆听孙策的苦恼。
张纮也是神情沉肃,现在遭遇袁绍的利用,全军士气不高。
自孙策以下,都闷闷不乐的,张纮自然也笑不出来。
沉吟许久,张纮说:“仆观袁本初之谋,是要以将军制衡曹孟德。此前泰山由应劭领郡,归属于河北。后曹孟德之父弟宗族受害于琅琊,应劭接应不及,恐曹孟德加害,故弃军遁走河北。”
“我也是如此做想,今不恨失青州,所恨乃未能破东莱,得刘繇宗族。”
孙策驱马缓行:“袁本初据有东莱后,必与刘繇相互沟通。我军家眷纵然能向北,也会落入河北,自此以后,将受制于袁氏,再难伸张志气。”
家眷落在刘繇手里,彼此之间隔着袁术、刘备,刘繇拿这些家眷也没什么用,不会要挟、瓦解孙策的军队。
可落到袁绍手里,一河之隔,袁绍可以轻易调动、瓦解孙策的军队。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宁肯北上的船队被狂风骤浪卷入海底。
见孙策表明心迹,张纮就说:“若将军志气不减,如今之形势,仆已有一番见解。”
“先生请言。”
“应劭在泰山时,黄巾贼寇屡有入侵,皆能被应劭击退。彼非知兵、善战之人,所赖乃不过泰山兵强。”
张纮语气舒缓:“天下未乱之际,除去三州边军外,余下能称强军者,不过丹阳兵、泰山强弩与板楯巴兵。余下如淮泗、庐江虽称上甲,然不及此三地。今泰山人口折损近半,仍然有二十余万。将军得之,亦可收得精锐万人。合军中老兵,两万余精锐之师,也不失为一方英雄。”
孙策疑惑看着张纮,张纮又说:“至于家眷之事,出兵夺回即可。”
家眷人质北上的船队抵达东莱后,无非就两条路,要么继续海运绕过胶东半岛,直抵勃海;要么改为陆路。
陆路的话,孙策自然有把握抢回来。
可袁绍也会提防这种事情,因此家眷大概率会走海运。
孙策疑惑:“若是如此,须有水师为助。”
“是。”
张纮说:“此前青州崩散,郡国之内豪帅割据一方。今因将军虎威,豪帅多依赖于河北。然黄巾贼济南徐和,乐安司马俱、北海管亥、东莱管承四部必不受用于袁氏,早晚彼辈剿灭。将军何不遣使游说,陈述利害,收为羽翼?”
其他豪帅、宗帅哪怕是流民帅都能被袁绍收下,唯独这四个黄巾渠帅不会被袁绍收下。
孙策陷入思考,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无所谓招纳黄巾的恶名。
曹操就是先例,谁又指责曹操的不是了?
就曹操犯下的那些事情,引黄巾降军为爪牙,反而是不痛不痒的指责。
如张纮所言,此前青州秩序混乱,豪帅、宗帅之间尚且相互争斗,根本无法拧成一股绳。
当拧成一股绳后,以后青州的主官肯定会征集豪帅清剿这些黄巾渠帅。
不剪除这些黄巾贼帅,那郡国就无法有效治理豪帅。
不然今天你的使者被黄巾贼杀了,明天你的属吏被黄巾贼杀了,鬼知道具体谁杀的?
唯有剪除这四个有名的黄巾渠帅,才能肃清郡国内的小贼,使州郡的命令能畅通无阻,下面各县也能奉令而动。
对袁绍来说,剿灭这些黄巾贼帅师出有名,能迫使豪帅出兵,完成初步统合。
然后借着战争锤炼、磨合,将棱棱角角收拾干净,贼也灭了,不听话的宗贼豪帅也给收拾了,这自然是一个听话的青州。
只要没有了各种贼寇,附属于宗贼、豪强躲避盗贼侵害的百姓,也将会生出脱离的心思,进一步
出于对齐文化、齐地影响力的遏制,整个齐国被削的只剩下六个县。
齐国广县,与北海剧县相连。
然而就如赵岐预料的那样,孙策率军进入济南国时,臧霸从北海撤兵,正式退兵返回琅琊。
当孙策抵达齐国时,青州大姓代表通过北海人逢纪,与袁绍完成了媾和。
于是,袁绍的使者飞马抵达孙策军中,传达袁绍最新的态度。
表奏孙策为泰山郡守、破虏将军。
齐国的冬季消退的更早一些,但真正的春季却还没有来,只能说目前齐国的气候令孙策的军队感到适应。
现在孙策军队不过一万三千人,另有五千余哗变士兵贬为的随营苦力,能算是预备役,只是待遇很低。
到底是听袁绍的安排,率军前往泰山赴任,还是分兵掠地,一举抢占青州,这对孙策来说是个为难的问题。
前脚才从袁术麾下叛出,好不容易获得朝廷的接纳,成为彭城国相。
后脚又奉袁绍的调令来青州,现在若从袁绍麾下再叛出,那天下之大,孙策已无容身之地。
除非一举成功,拿下青州。
到那个时候,自然能稳定内部,对外也有谈判、纵横的余地。
孙策于是招谋士议事,然而张昭称病不来。
张昭的立场是遵奉朝廷,他不介意孙策此前是徐州牧又或者彭城相,能归入朝廷序列,那张昭就能接受。
自响应袁绍的命令挥兵北上后,张昭就闷闷不乐。
虽然不至于当众甩脸色让孙策难堪,但也始终一副不爽的面孔。
张昭不来,张纮则来与孙策独对。
两人乘马出游,营外原野之上已有一层浅绿。
但气候变化无常,阳光之下,张纮外披羊裘大氅,聆听孙策的苦恼。
张纮也是神情沉肃,现在遭遇袁绍的利用,全军士气不高。
自孙策以下,都闷闷不乐的,张纮自然也笑不出来。
沉吟许久,张纮说:“仆观袁本初之谋,是要以将军制衡曹孟德。此前泰山由应劭领郡,归属于河北。后曹孟德之父弟宗族受害于琅琊,应劭接应不及,恐曹孟德加害,故弃军遁走河北。”
“我也是如此做想,今不恨失青州,所恨乃未能破东莱,得刘繇宗族。”
孙策驱马缓行:“袁本初据有东莱后,必与刘繇相互沟通。我军家眷纵然能向北,也会落入河北,自此以后,将受制于袁氏,再难伸张志气。”
家眷落在刘繇手里,彼此之间隔着袁术、刘备,刘繇拿这些家眷也没什么用,不会要挟、瓦解孙策的军队。
可落到袁绍手里,一河之隔,袁绍可以轻易调动、瓦解孙策的军队。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宁肯北上的船队被狂风骤浪卷入海底。
见孙策表明心迹,张纮就说:“若将军志气不减,如今之形势,仆已有一番见解。”
“先生请言。”
“应劭在泰山时,黄巾贼寇屡有入侵,皆能被应劭击退。彼非知兵、善战之人,所赖乃不过泰山兵强。”
张纮语气舒缓:“天下未乱之际,除去三州边军外,余下能称强军者,不过丹阳兵、泰山强弩与板楯巴兵。余下如淮泗、庐江虽称上甲,然不及此三地。今泰山人口折损近半,仍然有二十余万。将军得之,亦可收得精锐万人。合军中老兵,两万余精锐之师,也不失为一方英雄。”
孙策疑惑看着张纮,张纮又说:“至于家眷之事,出兵夺回即可。”
家眷人质北上的船队抵达东莱后,无非就两条路,要么继续海运绕过胶东半岛,直抵勃海;要么改为陆路。
陆路的话,孙策自然有把握抢回来。
可袁绍也会提防这种事情,因此家眷大概率会走海运。
孙策疑惑:“若是如此,须有水师为助。”
“是。”
张纮说:“此前青州崩散,郡国之内豪帅割据一方。今因将军虎威,豪帅多依赖于河北。然黄巾贼济南徐和,乐安司马俱、北海管亥、东莱管承四部必不受用于袁氏,早晚彼辈剿灭。将军何不遣使游说,陈述利害,收为羽翼?”
其他豪帅、宗帅哪怕是流民帅都能被袁绍收下,唯独这四个黄巾渠帅不会被袁绍收下。
孙策陷入思考,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无所谓招纳黄巾的恶名。
曹操就是先例,谁又指责曹操的不是了?
就曹操犯下的那些事情,引黄巾降军为爪牙,反而是不痛不痒的指责。
如张纮所言,此前青州秩序混乱,豪帅、宗帅之间尚且相互争斗,根本无法拧成一股绳。
当拧成一股绳后,以后青州的主官肯定会征集豪帅清剿这些黄巾渠帅。
不剪除这些黄巾贼帅,那郡国就无法有效治理豪帅。
不然今天你的使者被黄巾贼杀了,明天你的属吏被黄巾贼杀了,鬼知道具体谁杀的?
唯有剪除这四个有名的黄巾渠帅,才能肃清郡国内的小贼,使州郡的命令能畅通无阻,下面各县也能奉令而动。
对袁绍来说,剿灭这些黄巾贼帅师出有名,能迫使豪帅出兵,完成初步统合。
然后借着战争锤炼、磨合,将棱棱角角收拾干净,贼也灭了,不听话的宗贼豪帅也给收拾了,这自然是一个听话的青州。
只要没有了各种贼寇,附属于宗贼、豪强躲避盗贼侵害的百姓,也将会生出脱离的心思,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