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 第264章 形势困顿

第264章 形势困顿(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葛乡,夕阳在侧。  

吕布登高观望,壁垒之外还有燃烧的曹军战车。  

吕布麾下梁国新兵已经适应了战场,正结伴在壁垒外收敛阵亡的曹军吏士,其中不乏伤者,甚至还有装死的。  

死伤的曹军吏士被他们扒下铠甲、衣物、鞋子,拖到壁垒百余步外,等候曹军收敛。  

至于装死的曹军,或受伤轻微不影响劳动的曹军,则被羁押到葛乡,进行审问,充作苦力。  

壁垒附近的各种器械、箭矢,也会被梁国兵打扫。  

吕布观望之际,魏越、张辽结伴而来,魏越拱手:“君侯,今日曹贼攻势猛烈,统计各处斩获,曹军死伤不下千人。”  

“北面生变,曹操不得不急。”  

吕布情绪稳定评价一句,葛乡相持以来,死伤最多的是许耽部丹阳兵、梁国新兵,吕布旧部充当督战、预备队。  

显然这段时间的鏖战,梁国兵已成劲旅。  

今日四千余梁国兵守卫壁垒第一线,在高顺指挥下,就击退了万余曹军的轮番进攻。  

吕布又问:“陈王可有信使?”  

张辽拱手回答:“未见,或许是曹军封锁严密,陈王使者难以突破。”  

吕布扭头去看南边的宁陵县,那里天空飘着炊烟,万余陈国兵就在那里驻守。  

最少可以牵制同等规模的曹军,曹操不仅要防备这支陈国兵支援葛乡,还要防备他们袭击曹操的营垒。  

此刻,曹操也督率百余骑巡视战场,看着远处青州兵去收敛阵亡者、伤兵,伤兵哭声不断传来。  

扰的曹操皱眉,但此刻也只能饶过这些伤兵,看着伤兵被搀扶返回。  

他思索之际,身后马蹄声响起,曹操回头就见丁斐驰马而来,靠近时勒马,一跃下马快步到曹操近处,取出帛书举手递来:“明公,子孝急报。”  

曹操伸手接过这份曹仁发来的急报,铺开后阅读,内容很简单。  

曹仁已经盯上了新的兖州刺史臧洪,臧洪正率领东武城疲民汇合周围灾民,足有男女四五万人,正向濮阳而来。  

曹仁想要袭击臧洪,扑灭兖州境内愈演愈烈的反曹源头。  

前有陈留边让,再加上这个广陵臧洪,真动手了,兖州反曹声势能压下去?  

还有就是,曹仁真这么勇敢,会牺牲自家清名,来给曹操这一脉挡灾?  

如果曹洪发来这样的军书,曹操不会怀疑曹洪的立场。  

毕竟曹洪才是曹操的亲堂弟,有共同的祖父;而曹仁、曹纯兄弟就偏远一些,而且这对兄弟分家分的很早,老爹刚死就分家,各自发展的都不错。  

亲兄弟之间尚且分的如此明白,又怎么会为了他这个族兄牺牲一切?  

曹仁会不会造反?  

不对,应该这么问,曹仁会不会迷途知返,归顺朝廷?  

曹操握着对折马鞭,轻挠鬓须,深感为难,不好判断曹仁的立场变化。  

但有一点他可以肯定,曹仁的弟弟曹纯现在肯定在接触朝廷。  

就是不知道曹纯这里与朝廷谈到了什么地步,若是将曹仁的退路找好,搞不好自己这里发出同意曹仁袭击臧洪的命令,后脚曹仁就会拿着这份命令去找臧洪。  

为了家族的延续,其他曹氏、夏侯氏眼中,甚至会理解、默许曹仁、曹纯的行为。  

毕竟,曹嵩、曹德死了才几年?  

外人都看不过去,更别说是曹氏、夏侯氏了。  

曹操衡量许久,就说:“发书子孝,急令攻之。”  

比起曹仁可能的变化,他更担心汝颖战场。  

曹仁、曹洪这两系里,曹洪肯定是一路跟他走到底的人。  

夏侯惇、夏侯渊这里…夏侯渊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肯替他顶罪坐牢的勇敢少年。  

曹仁、夏侯渊即便改变立场,也不会做落井下石的事情。  

真正让曹操担忧的是颍川战场,可曹洪只有一个,到底去帮荀彧稳定颍川战场,还是去帮夏侯渊夹击陈宫?  

颍川战场这里,荀彧与陈王静默不动,没人敢退一步。  

对峙这么长时间,谁敢保证荀彧、陈王之间没有书信联络?  

朝廷又返回雒都,又怎么会忽视荀彧?  

可偏偏颍川战场是相互对峙,想把曹洪调过去,也缺乏正当理由,反而会让颍川人离心。  

曹洪去帮夏侯渊,即便击退陈宫,又能如何?  

就陈宫的那股疯狂劲,若不能一举击垮,那么陈宫又会疯狗一样扑上来,继续迟滞夏侯渊、曹洪的行动。  

何况陈宫与夏侯渊相持许久,双方营垒成型、坚固,都不是能轻易击破的。  

思索着这些,曹操很是恼恨赵基。  

谁能想到,赵基竟然轻易就将天子、朝廷放回雒都,难道就不怕朝廷喘过气后,调头报复?  

朝廷返回雒都,直接导致关东郡县全面动荡。  

也就袁术那个傻子还在一门心思进攻徐州,企图割据徐扬,坐断东南。  

朝廷收拾了自己,下一个目标肯定是袁术。  

夕阳渐渐落下,曹操也神色沉稳,引着骑从返回营地。  

当明月照亮大地,许县笼罩在一片如霜月华下,各处岗哨夜禁森严之际。  

荀攸一身便服,头戴远游冠,提着食盒跟随仆僮进入偏厅。  

厅内荀彧端坐主位,年龄更大的荀攸抓着食盒拱手长拜:“叔父。”  

“公达来意我已知之,然曹公于我有知遇之恩,实难背弃。”  

荀彧起身,引着荀攸到烛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