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 第224章 信心丢失

第224章 信心丢失(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七月初六日,先锋魏兴从晋阳开拔。  

今日的魏兴意气风发,他说是前锋,也只是督运粮食前往上党郡的涅县。  

涅县的县长一个月前就换成了自己人,当地也组织了一支近千人的义兵。  

魏兴的任务并不重,属于在己方控制区内行动。  

他督率三千人乘船先行,抵达祁县后在这里领取粮食、车辆,再护送这里的运输队前往涅县,在涅县建造储粮邸阁,充当前线储粮、后勤中转站。  

两日前赵基已上表天子,辞去太原郡守一职,又表奏贾诩接任。  

天子回应还没有到,贾诩就佩戴太原郡守银印前往祁县,充当这次上党之战的总后勤官。  

前期都是调兵运输粮食,稳步经营涅县,在这里囤积足够的粮食后,赵基才会督率主力参战。  

即便参战,大军也是逐步开拔,先乘船到祁县,从祁县一步步挪向涅县。  

沿途设立营寨兵站,以便军队赶路,也保护粮道通畅。  

目前最危险的工作落在徐晃头上,徐晃已经率兵从阳曲南撤,要走榆次向东,再转向朝南边的上党进兵。  

属于外线行军,会遭受袁军的阻击或伏击。  

为了避免袁军走井陉道击穿榆次、突入太原,梁兴也督兵三千向榆次进发,将围绕榆次布防。  

在前期赵基主力驻屯晋阳期间,袁军自然不敢走井陉来骚扰太原,兵少了不济事,兵多了后勤压力大。  

所以目前梁兴有足够的时间布防,甚至袁军主力来犯,梁兴也不必决战,只要守住榆次城即可。  

赵基就是要钝刀子割肉,不与袁绍快速决战。  

只要双方保持战争状态,战争持续期间内,那公孙瓒、张燕双方都会聚集兵力,当规模达到极限时,就轮到袁绍难受了。  

毕竟军队是练的像那么一回事,但还是有很多毛刺。  

这种战争相持阶段,有利于磨合军队。  

大约持续到八月下旬,赵基主力才会投入前线,这个时候公孙瓒也就能完成幽州汉胡武装的总动员。  

幽州那里维度高,汉胡豪强又普遍有畜牧业,他们最佳动员时间就是秋后。  

不管是帮袁绍,还是帮公孙瓒,他们都要卷进来。  

你若中立,那就会遭受到双方的共同劫掠。  

说到底,幽州这边内部本就有对立、生存矛盾,战争规模足够大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卷进来。  

很多人支持公孙瓒,可能不是喜欢公孙瓒,只是更讨厌袁绍,或者对家敌人投靠了袁绍;支持袁绍的也可能是这样,为了反对而加入对方的敌对阵营。  

只要幽州内部的矛盾还存在,那公孙瓒就能重新拉扯出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  

张燕就更简单了,太行山南部的黑山军各部被消灭后,北部各军只想打回家乡,他们一定会率先攻入中山、赵国、常山,迫使袁绍分兵驻防,与黑山军对峙。  

自己要做的就是逐步增兵,给袁绍施压,免得他集结主力虚晃一枪,去猛攻张燕。  

只要拖到公孙瓒大军南下,袁绍的冀州防线就会支离破碎。  

这一战赵基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拔掉高干、袁熙与袁谭,把袁绍压缩到冀州本土,斩断外部触角。  

魏兴督兵乘船南下时,贾诩已经抵达祁县,引着他的属吏团队参观王允故宅。  

他最初渡河时就带了文武属吏百余人,这就是贾诩的干股。  

分出去大部分人后,这段时间又补充河东人、太原县吏、雁门、代郡、西河、上郡人,再次恢复到百人规模。  

这么庞大的一支属吏团队,贾诩居中调度,这些人充当耳目爪牙,就能完成全局控制。  

王允故宅内,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一切书籍早已被赵基派人搬空。  

最让让贾诩欣慰的是,赵基的报复十分克制,从始至终没有挖坟戮尸这种无意义的事情。  

甚至还以天子的名义派人来增修王允的坟冢,将死人的事情做的很漂亮,却没给活人一点活路。  

贾诩巡视一圈,感慨不已:“世无长盛之族,也无不死之人,此理不假。我等奉朝廷之命,治理一方,更该谨慎修身,切记切记。”  

随行属吏籍贯复杂,此刻心情也是复杂,俱是长拜:“喏。”  

“走吧,随我去王子师坟前祭拜一番。”  

贾诩意兴阑珊,他可知道祁县王氏的族谱被烧了。  

这次安排他领郡、坐镇祁县负责全军后勤,虽然有祁县地理位置独特的因素,但也有让他继续追讨的用意。  

只是这种追讨不必流于形式,暗中使劲即可。  

否则光明正大流传出去,大家面子上也不好看。  

贾诩亲手书写一道祭文,在王允增修的坟冢处焚香,遣使诵读之际,晋阳出兵的消息已传到上党。  

上党郡治,长子县。  

高干自上任以来,就求访避乱于上党的中原士人,身边聚集了许多士人。  

这些士人多是群雄讨董之际察觉不妙,就舍弃家业,带着家人、亲族、乡党迁徙而来的,多在山谷之中屯垦自足,得以生存。  

比起中原饱受战火摧残的士人来说,避居上党的这些士人素质更优秀、更果断一些,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这样一群精通存身之道的士人,又怎么可能押注于高干身上?  

高干只是袁绍的外甥,又不是袁绍的儿子。  

短期内有没有高干,他们这些客居士人依旧要耕种自足;长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