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 第200章 胜败之机

第200章 胜败之机(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晋阳一战赵基自觉地打的很凶险,这只是赵基自己以为。  

战报传递到中都大营时,则展现给天子、公卿、呼厨泉、张杨以及大营新旧吏士的则是另一种形象。  

仿佛摧枯拉朽一样,势不可挡!  

迅雷烈火之间,就将太原最强的一股反抗势力摧毁、聚歼。  

战报以及民间消息相辅相成还在向外围扩散,各县县吏闻讯后,也将吃下一颗定心丸,更加努力的去工作,为朝廷扫除宗贼。  

赵基北上时只有步骑五千余,而乱军先一步抵达,防守时享有地利,不下八千之众。  

就这样也没能支撑到夜里,张杨、呼厨泉也都知道自家的底细,不认为自己能打的比赵基凶猛、凌厉。  

根本没给叛军喘息的机会,先锋交手取得优势后就全军压上。  

否则拖到天黑,军队疲倦困乏无法交战;而在夜色掩护下,叛军能袭击,也能乘机逃亡。  

总之,晋阳一战迅速荡清了弥漫太原各处的尘埃。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存、延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面对难以抵抗的凶强对象时,战略性低头、服从也不是什么无法接受的事情。  

中都大营,中军大帐之内。  

刘协反复研读赵基的战报,他还是有些不相信,不认为赵基能这么快速全歼太原叛军。  

他这位动乱中逐渐认识世界的天子,多多少少也懂一些民情、军事。  

他很清楚赵基这五千步骑的底细,两千余步兵是河东郡兵、宗贼以及闻喜义兵整编而来,就算强,也强的有限,缺乏战争磨砺。  

这批虎步军最大优势就是铠甲、器械择优补充,勉强也就达到边军的及格线。  

三千骑士更是不靠谱的匈奴义从,赵基一系列操作之后,这些匈奴义从的聚落、家庭安置在汾水东岸,也都确立了世代传承的牧场。  

难道仅仅是因为赵基给他们穿上了与汉军类似,又有别于汉军的紫色军服就爆发出了格外强烈的战意?  

而叛军主力呢?  

郡兵本就是各家部曲充任,这是镇压匈奴人的主力,不可能滥竽充数。  

王柔的匈奴义从也是择优选拔而来,堪称匈奴各部中的精锐;单论人马素质,就在赵基的义从之上。  

还有商氏部曲,整个家族、姻亲依赖并州、太原最大的冶炼场而发展,根本不缺优良铠甲、器械;更不缺斗志,行商贩卖器械,以及保护资产,使得商氏部曲不缺实战历练。  

太原郡兵一年也打不了几场仗,可商氏部曲年年都在打。  

实战经验之丰富,甚至还在匈奴人之上。  

可这样的百战之师,也被赵基全歼。  

刘协默默分析,困惑不已,只能求助于武将世家的司马防。  

虽说司马氏近世以来研究儒学,世代治学汉书,研究本朝典故。  

可扒掉司马氏的皮肉,其骨子里就流淌着军事家族的精髓。  

不管是司马防,还是他的长子司马朗,都能带领家族躲避战乱,在河内这个四战之地反复预判、来回走位,硬是带着宗族、乡党存续至今。  

没有足够的军事素养,你还想预判风险?  

河内那么多郡望、豪强,乱世十年,还存续下来多少?  

司马氏一族的军事含金量,与河内郡望豪强的存量呈现明显的反比。  

因而刘协询问,司马防颇感棘手,就说:“陛下,臣不熟军事,以赵侯所呈奏表,实难窥探其中奥秘。”  

“司马卿不必自谦,今随驾百官者,论军事已无人能及司马公。”  

刘协语气温和,笑着安抚:“待赵爱卿归来,朕询问之下,爱卿自会讲述。如今朕心中好奇,还请司马卿不要推辞,讲解一二即可。”  

“唯。”  

司马防略思索,就说:“赵侯此番能大胜,这首功非是赵侯善战,更非吏士凶猛,而在于陛下。”  

说着司马防郑重拱手,神情认真:“赵侯奉天子诛讨不臣,自是得道而多助。陛下坐镇中军,以赵侯为爪牙,四野之内,英明之士何人敢反?贼臣敌虏之中无有英雄,又是乌合之众,赵侯推锋而进,贼自败矣,何复多言?”  

感觉司马防说的有些道理,刘协又不解:“那为何朝廷东迁之际,五战而四败,王师尽没?”  

唯一的胜利,还是去卑引着义从骑士拦腰袭击,斩获三千余级。  

司马防就知道会有这个连锁疑问,不紧不慢回答:“敢问陛下,朝廷东迁之际,军令出于几人?”  

刘协默然,司马防就说:“昔年王子师之败,败于专权;王师东迁之际,则败于分权。”  

刘协点头,又问:“李傕郭汜等人仓促合拢,何以能胜朝廷王师?今赵爱卿独掌军事,何以能胜?”  

司马防微笑回答:“李郭诸贼看似分散,实际为求生存而作乱,故而能齐心并力,此可谓上下同欲者胜也。挟持朝廷后,其内斗不休,上下不同德,故败亡之势不可阻也。”  

顿了顿,司马防端正坐姿,侃侃而谈:“今赵侯看似独掌军事,然赵侯为人兼听,不以尊卑为界限,常与小卒、路人畅聊,治军治民之时,也善于听从属吏意见,择优而选。是以,故能扬长而避短。然决断诸事之际,赵侯往往决事于前,是以看似独断。”  

刘协听明白了,赵基提前就咨询了专业的人,所以临事决断时只是看似专断,不容辩驳。  

甚至为了保证执行效率,决断之际谁敢反驳、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