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 第129章 老兵教习

第129章 老兵教习(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赵基对孙资这个人有些印象,但不是什么好印象。  

但终究是拿着贾逵的帛书来见他,总要给贾逵一个面子。  

赵基就换乘青伞盖战车,邀请孙资去军营内详谈。  

孙资心性沉稳,坐在战车上观察沿途,见庄园内已经开始操训士兵。  

都在各种平地形成五十人的队伍进行队列训练,这些年河东也算是自行恢复了都试制度。  

农闲时会派郡兵操训民间青壮,普遍能听到军令,能列队,能运用矛戟。  

就连赵基个人的矛戟格斗,最初也是跟郡兵学的。  

只是此刻着重加强队列训练,意在强化服从。  

论体力,匈奴人强不到哪里去;论凶狠,大家都是死亡边缘艰难生存的男人,谁也不弱于谁。  

而器械方面,匈奴人趁乱抢劫、购买了很多,双方大致上是持平的。  

赵基不认为自己是什么战术奇才,只是比周围同龄人拥有极端丰富的游戏战术模拟经验,更耳濡目染听过很多经典战役的讲解。  

即便他的战术、兵法不成体系,可遭遇战况后,会形成一种类似于经验本能的判断直觉。  

即便是徐晃,始终缺乏独当一面的机会,即便有治军、练兵的才能,可白波军的环境限制了徐晃的成长。  

因此目前的徐晃,绝非他的完全体;在赵基支持下,徐晃或许可以突破他自己的‘完全体’。  

综合来看,天子亲征的情况下,士气高昂,强化队列与服从…就算初次交锋打不垮匈奴,也要维持阵线稳定,寻觅机会。  

相对比体能训练,队列训练消耗少。  

哪怕现在放开肚皮吃,许多士兵也消化不了。  

只进行队列训练,让士兵养膘,增强耐力与军纪,便是目前唯一的优选。  

单纯训练队形,训练过程中十分苛刻。  

搜索来的老郡兵或残疾老兵很珍惜现在的机会,握着鲜嫩柳条抽打、喝斥起来十分卖力。  

战车停在门前,大门左右是北郭氏祖祖辈辈攒下来的阀阅,赵基看都不看。  

他目光放在近处的一支受训五十人队,跛足的老郡兵几乎是脸贴脸喷口水、怒骂。  

被骂的虎步军士神情稍有抗拒,就是柳条抽打屁股、大腿。  

脸、双手绝不会打,就连露出来的小腿也不打,隔着衣服专打肉厚的地方。  

赵基才发现,临时找来的这些落魄老郡兵似乎利益与自己高度一致。  

让老赵练兵,老赵都不会这么用心。  

这些老头儿是真卖命,一点都不怕遭受报复。  

找苍头老兵来训练新兵,这也不是赵基的主意,汉军传统就是这样。  

他想练兵,下面人就搜集附近的老兵,就这么简单。  

百战余生的老兵,教的再歪,也是利于战场生存的。  

这个乱世里,壮年士兵、军吏尚且开始遭受主流舆论的鄙视、敌视;更别说退役的老兵,残疾士兵。  

这些人能熬过这个冬天,已经是河东底蕴的体现。  

孙资也在看练兵的场面,总感觉这些老兵过于癫狂,他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见老兵训练新兵的场面。  

哪怕旁听,都被那些粗鄙、羞辱的言辞激怒,想要殴打、教训这些恶毒的老兵。  

却见赵基不急着下车,颇有兴致观察练兵场面。  

孙资就开口:“赵侍中,老卒如此羞辱凌虐营士,就不怕营士怒起杀人?”  

“老卒尚且不怕,孙先生又怕什么?”  

赵基语气平静:“彼此无仇无怨,这样打骂营士,严加操训,才能让营士存活。就目前来说,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像虎贲,自幼有父兄教导,应募前就研习武技训练体魄。虎步军士虽来自郡兵、宗贼,但平日疏忽训练,现在不过是补上他们欠缺的训练。”  

赵基说着扭头看车边乘马的韩述:“记下来,教习月俸增为七百钱,每月另给谷两石。”  

“喏。”  

韩述应下,找人去给主管营务军资的张瓒说一声,张瓒是夜禁刚解开就出北门来投赵基的。  

官舍就那么多些人,放火这种事情得罪的是所有人。  

好在城内依旧有不满郎官的豪强,前几日这些郎官没少上门吃喝,被巴结,也没少享受人家妾室、婢女的伺候。  

城中豪强也没办法,卫氏、范氏都被朝廷摁死了,下一步极有可能是他们。门第高的招待公卿,普通的就招待郎官。  

结果赵基起兵讨伐旧日公卿,扣留公卿,郎官失势,许下的诺言无法兑现,自然仇人遍及城中。  

别说放火,逛街时被拖到巷子里殴打一顿,也是常事。  

也不是郎官集体那么坏,豪强们走投无路,硬凑上来巴结郎官,郎官们又饿久了,难免原则松动一点。  

上门之后,酒足饭饱,再享受一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张瓒也不例外,城中也有失信结仇的郎官,他走通赵彦的关系,出城谋一个差事不算意外。  

其他郎官也会谋求外放,要么担任使者前往远方。  

总之,离开安邑,他们才能安全一些。  

引着孙资到屋舍内,赵基摘下头盔坐在主位,也不卸甲。  

孙资落座之际打量屋内,见客厅两侧摆着新搬来的书架,书架上是绸袋装着的竹简,也有几堆摆放齐整的纸书,此外还有各类卷轴。  

这些可都是北郭氏的底蕴所在,如今落到了赵基手里。  

孙资暗暗感慨,北郭氏这些藏书都比他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