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 第89章 糟糕伙伴

第89章 糟糕伙伴(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入夜,卫氏庄园举行盛大篝火晚宴。  

天子已迁入安邑城中,城中宅院建设空间有限,因此单论宅邸布局、阁楼屋栋以及装修形制,是远不如卫氏庄园的。  

安邑与卫氏庄园相距十余里,夜间可见篝火。  

白日入卫天子的那队虎贲也已返回庄园,参与晚宴。  

庄园晚宴火光传来,惊动安邑。  

杨琦闻讯登上城楼,面南而立,眉头紧皱:“火势可控,不像是粮仓延烧。”  

周忠双手负在背后则提议:“明日可征赵基入朝,商议虎贲重编之事。不仅要重编,还要执行守卫。”  

能宿卫天子,这可是极大的荣耀。  

“不急,等赵元明来了再说,元明沉稳有大局,他这族孙虽算不上跋扈,却也十分无礼。”  

杨琦对赵基的感官很不好:“自恃勇力,桀骜不逊。”  

但也只是感官不好,感觉赵基还需要狠狠打磨、雕琢一番,才能成为国家伟器。  

近期有赵彦在,中期也能将赵基之父扶植起来,以牵制赵基。  

只要不拔刀,朝廷有的是办法让驯服赵基。  

两人闲聊之际,一队匈奴人驱马到城下,使者高呼:“我有右贤王奏表在!欲呈大汉天子!”  

充任门尉的郎官探头观察,看着三束火把十一个匈奴骑士,就大声回应:“城中夜禁,不能开城!”  

“奏表在此,延误大事,休怪朝廷治你罪行!”  

匈奴使者将矛插在地上,矛杆绑了奏表,十一骑勒马转身朝南而去。  

门尉无奈,只能以绳索送一名郡兵下城,取了长矛、奏表再缒绳而上。  

奏表落到门尉手里,快步来到城楼内,递给烤火的卫尉周忠:“明公,右贤王所献奏表在此。”  

周忠拿起来询问杨琦:“子奇,天色已晚,天子车马劳顿,奏表发到尚书台如何?”  

朝廷机构残缺,现在皇帝、皇后住到了宽阔、亮敞的郡守府里,今夜大概率会很累。  

杨琦接过奏表,见只是装在锦袋里的帛书,没有漆封。  

作为侍中,他毫不避讳,就解开细绳,取出帛书阅读,顿时瞪圆眼睛:“千古恶贼,莫过于此!”  

周忠扭头去看,杨琦像牛一样瞪眼粗呼吸,将手里奏表递给周忠。  

周忠接过阅读,只觉得他认识这些字,有些无法理解这些文字的描述的事情。  

浓眉紧皱,周忠脑袋嗡嗡作响,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杨琦接过帛书奏表折叠后装入锦袋,扎上细绳:“嘉谋,通知各处公卿,我这就去面见天子。”  

“是。”  

周忠应下,目送杨琦快步离去后,他才起身,又有些手足无措。  

这已经不是一座金砖密室、许多座五铢钱地窖的事情,而是如何找到第二座金砖密室,以及怎么找的事情了。  

这个过程里,会死很多人。  

很多人不想死,所以反应快的话,肯定会殊死反抗。  

因此一定赶在这些人知情、反抗之前,痛下狠手!  

周忠回神过来,快步走出城楼对几个迎上来的属吏说:“通知公卿,拜谒天子,一同议事。”  

很多人分散居住在城内豪强、官吏宅邸中,考究关系,不是远亲,也是门生故吏的关系。北城郡守府内,后宅庭院内。  

寝室内点燃六支烛台,刘协躺在榻上,质量上乘的素绢中衣敞开,露出明显的肋骨胸排。  

那点兴奋劲过后,他只想静静躺着。  

就那么垂目望着当面木柜上摆着的一对烛台,突然问一边盘发裹头的伏寿:“皇后,你说赵基他想要什么?不要官职爵位,我还能给他什么?”  

伏寿没有急着回答,将头发裹好后扭腰转身抬腿回到榻上,仿佛姐姐照顾弟弟一样,将刘协的袒露的中衣拉扯好,又给他扎好腰带,又给彼此拉上蚕丝填充的轻薄、温暖被子。  

她也是仰躺,脑海中闪过赵基直身跪坐的背影:“臣妾不知他想要什么,臣妾却知他是聪慧的人,不愿为朝廷舍命,也不会为虚名、财富所累。他也历经疾苦,或许是不想立于危墙之下。”  

赵基不愿给朝廷送命,这没什么好指责的。  

雒阳大变以来,再经历过东迁,东迁过程中前后五场血战,刘协已经不指望人人怀有以身报国之心。  

饱读诗书,世食汉禄的衣冠、寒门、豪强都没有这种觉悟,再指责家贫读书少的赵基…这实在有些不讲道理,过于昏聩。  

刘协这点认知、涵养还是有的,只是不理解:“他读书少,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识?有这样苟全性命的见识,又怎么会有那样卓越异常的勇气?”  

这很矛盾。  

伏寿也想不明白,就说:“陛下,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就如杨琦说的那样,赵基先天生来就会用兵,这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天赋。或许他本性就是苟全之人,只是武力卓群;也有可能是他不喜名利,不愿受束缚。”  

“你说的有些道理,可朕还是看不懂他。”  

“休说陛下,就是杨琦也看不懂赵基。就是看懂了,赵彦回来前,杨琦也不敢试探、欺压。”  

伏寿言语中对公卿们也不是很尊敬,东迁路上很多事情都是有转机的,但公卿们迟疑难断,反而弄的皇帝、皇后仅以身免,其他多数公卿、郎官还是后来和谈,李傕那里放回来的。  

鬼知道这些郎官被俘虏后,被李傕郭汜乱兵逼着做下了什么难堪、不齿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