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 第24章 自信的人

第24章 自信的人(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夜色下,汾水北岸。  

徐晃驻马岸边,眺望已经模糊的河面与南岸。  

身边跟着十几名乡党骨干,其中一人忍不住问:“君侯,虎贲营能否成功?”  

他没去过南岸,徐晃去南岸时,他留在北岸监管吏士。  

徐晃用马鞭挠自己鬓角:“该说的我都给他们说明白了,守不住的话,与我们何干?我也希望他们能守住。”  

他是真的希望朝廷能给力一些,白波诸将已经成了朝廷的累赘,也是他们这些中低层吏士的负担。  

白波诸将存在一日,他们这些人就无法获取朝廷的信赖。  

正因为不受信赖,所以朝廷根本不敢策动他们。  

没有朝廷的诏令,他们这些诸将部属,又怎么能反抗诸将?  

主动反抗…这跟白波诸将又有什么区别?  

目前最大的变数就是这支虎贲,从组建时,他们就是天子宿卫,任何行动都可以算是合法的。  

此刻虎贲营地内,军中旗帜开始分配。  

都是旧旗,或者是旧布缝制后新染的旗帜,不是很鲜艳。  

出乎赵基的预料,他的配兵方案竟然得到一致的支持,不管是卫固还是裴秀,都没有进行增减删改。  

他们看不上这个功劳、虚名,给赵基也行,给王植也行,给任何人都可以。  

营地内,赵基穿襦铠,挂一领绛色披风,披风背面又开两个孔洞,插着两杆长方形赤旗。21  

他行走在营地中,只有校场处有明亮营火,各处都是忙碌的人影。  

每一座营房内铺下的干草都已清理出来,就堆在墙角处,今晚前半夜都是睡卧在墙角内。  

所有营房,战斗激烈时也是可以点燃的,以便向驻军求援。  

赵基来到最大的那座马厩处,骑队屯将是平阳人荚童,他一身漆皮铠,挂素黑披风,背插两杆长方形黄旗。  

荚童正喂马,见赵基走来,就迎上去:“赵屯长。”  

“文贞兄,如何了?”  

“都已嘱咐完毕,鸣金声响,我等就纵马冲驰。”  

荚童指着不远处躺卧或倚着矮墙休息的骑士:“只要赵屯长能挡住,我北郡男儿不会怯战。”  

春秋时期,荚童祖先就在平阳当晋国的大夫,以封地为氏,才有了荚氏。  

王朝更替不会影响他们这么大的家族,可匈奴人来了,这显然会压迫,乃至让荚氏断绝。  

赵基也只是点头,继续说:“能与匈奴死斗的,除了我这里外,只能依赖郡北健儿。我也不赘言,不死于今夜,余生定与郡北健儿同进退,以驱逐匈奴为己任。”  

“赵屯长不必如此,此战也关系我等家室存亡,谁敢不出死力?”  

荚童也清楚,大家都是初步糅合,最缺的是彼此之间的信赖。  

最难的,其实就是这第一战。1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王植、卫固这些人不插手,而赵基又是典型的强硬派,赵基也清楚并信任他们郡北各县的虎贲,认为他们具有最强的战斗欲望。  

如果来袭的是稷山盗,郡北虎贲也不会这样,可今夜来的是匈奴,这真不能手软。3  

多杀一个,就可能让子弟未来少受一点欺凌。5  

赵基对着荚童郑重拱手后,就离开这里,转而来到附近的仓曹营地。  

原本分散的各队储粮、物资都已集中起来,交给仓曹贾逵保管、分配。  

他来时,贾逵这里正在改进车辆,一共四辆车架,车厢堆积柴草,车辕处正钉装横木挡板。  

为的就是点燃柴草后,后面吏士推搡车辆冲击对方步骑。  

贾逵来见赵基,见赵基左腰悬挂佩剑,右腰悬挂箭壶,身后跟着的卫士或持铁戟,或背负几口长剑,也有背弓、端弩的。  

两人在门口聊天,简单交流信息后,临分别贾逵突然问:“击退匈奴后,明日若是有白波将军来夺兵权,阿季敢杀否?”  

“大兄怎么会有这种预判?”  

“不过是易地而处罢了,我若是诸将,会在匈奴来袭后率兵追击,解救虎贲,获取人情,也能收编吏士。”  

贾逵用一种平淡目光仰头看夜空星月:“虎贲输了,他击退匈奴,解救之际收编虎贲;虎贲赢了,就强夺。这下阿季可明白了?”  

“明白了,他强夺虎贲,唯有杀人才能立威震慑诸人。而我今夜不死,就是最适合的那个人。”  

赵基深吸一口气,对贾逵拱手长拜:“大兄救命之恩,不敢遗忘。”  

不管来的是韩暹还是李乐或胡才,这些人肯定不怎么乐意杀王植、卫固、裴秀,而自己这颗脑袋就真的很适合。  

不能期望于对方的善意与克制。  

必须见面就杀,不给其他人中立的机会,要造就既定事实。  

贾逵见此,双手扶起赵基:“阿季不必如此,我知阿季壮志,这利于我家,故出言警醒。”1  

“大兄,这是活命之恩。”  

赵基也感到有些后怕,如果明天真有挂着重号将军印的白波诸将入营来夺权,自己稍稍犹豫,就会沦为砧板上的鱼肉。8  

到时候稍稍说话大声一点,对方看你不顺眼,嫌你跪拜时屁股撅的不够高,就能将你杀死。4  

两人分别,赵基又与魏兴碰头,魏兴背插一杆赤旗。  

屯将是两杆旗,队官是一杆旗,这种背旗、负羽,对汉军来说并不陌生。  

只是肉搏厮杀时,许多人会摘掉背旗负羽,以避免成为敌军弓弩狙杀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