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 第7章 集结绛邑

第7章 集结绛邑(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北上绛邑,要穿过一条山道。  

西边是稷王山,东边是紫金山,这条路是河东南北交通要道。  

裴氏就在稷山脚下聚族而居,是一座规模不亚乡邑的坞堡。  

哪怕白波军过境,也没有侵犯裴氏坞堡。  

这次应募虎贲北上绛邑集结,路过时也没有叨扰裴氏,裴氏当代官职最高的裴茂曾官拜尚书,很受灵帝信赖。  

哪怕如今,裴茂也是侍奉天子左右的侍御史,随驾左右,参谋机要。  

哪怕李傕郭汜往来攻杀,裴茂周旋二人之间,也没受到什么迫害。  

河东寒门积极应募虎贲,拱卫天子为社稷尽忠效死是一回事,去抱裴茂大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赵基有马匹代步,本县应募虎贲足有二十几人有马,算是家庭财力比较丰厚。  

为了照顾步行的虎贲,乘马虎贲时不时的还要下马步行。  

等到绛邑时,天色已经黑透。  

为了抵御小股匈奴盗匪的侵扰,绛邑设有一座军营,驻军千人。  

只要挡住稷山、紫金山之间的山口通道,那么大队匈奴盗匪就无法袭击河东治所。  

至于抄掠、扰民的匈奴人,自然是匈奴部族中的不法盗匪,不能视为匈奴正规武装。  

这种抄掠行为,被定义为盗匪,与各县的盗匪一个性质。  

其中匈奴贵族扮演着什么角色,则不适合深究。  

绛邑南郊军营有现成的土垒营房,火把照映下,赵基十人队分配了一座营房。  

营房内没有床榻,只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捆干草。  

忙碌片刻,干草铺成一排,也没有洗脚的说法,许多人蜷缩在草垫上就和衣而眠。  

赵基与自己的伍长吕春、杨吉关好门,举着火把来到对面屋舍。  

随着他们到来,很快闻喜县兵曹史胡班名下的三个什长,七个伍长与一名书佐,县兵伍长都聚集一处。  

胡班靠墙端坐,众人也都围坐在一起,屁股下面是新铺的干草,这里的干草更厚。  

“吏士行程疲惫,诸位都有马匹代步,所以守夜就要辛苦诸位。”  

胡班声音不高,讲述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夜当值分为三班,第一班裴秀,第二班赵基,第三班魏兴,每班三人,各有一名县兵协助当值。我就两点要求,第一不能喧哗,你们也知营中夜禁喧哗是重罪。”  

见没人异议,就继续说:“第二是喂马,夜间马料不能短缺,也不能多喂,不要惊动马群。若有人盗马,以弓弩射之,不必言语,也不必去抓捕。”  

军营里已有附近几个县的应募虎贲抵达,还需要七天到十天能完成集结。  

胡班说话时,赵基察觉来自北乡的什长魏兴侧目观察自己,仿佛自己是盗马贼一样。  

裴秀率先开口:“兵曹,若是误会?”  

“营中夜禁严密,何来的误会?”  

胡班怕他手软,着重警告说:“也不瞒你们,昨夜临汾队就丢失了两匹驽马。王司马已然下令,射死犯禁者无罪有功!”  

裴秀理解,拱手:“喏!”  

众人也是跟着对胡班行礼,胡班就说:“我会熬煮一锅热汤,守夜时可以暖暖身子,补充体力。就这样吧,诸位回去准备。”  

“喏。”  

会议结束,赵基低头弯腰走出屋舍矮门,跟在身边的杨吉先一步去拿立在墙角的火把,低声:“什长,我们是喝点热汤,还是入睡?”  

“喝点汤再休息,前后一个多时辰,也睡不安稳。”  

赵基说着驻步,裴秀出来后就问:“阿季有事?”  

“我嫌第二班交接繁琐,不若我三人陪七哥守夜?”  

“也好,你陪我去拿些粟。”  

裴秀应下,侧身对刚出来的书佐展臂,书佐是县里寒士,家贫没有代步的马。  

行走一日很是疲乏,拖着步伐走在前面,引着两人来到储放粮食的空营房,低声:“每匹马夜里给豆料三升,粟一升,不准多喂,也不能少喂。胡兵曹说的热汤,可以取黍米五升,盐三合。”  

这时候魏兴也跟着进来,不敢将火把带进来,就立在门口。  

他上来协助赵基撑起羊皮袋,裴秀用斗具取豆、粟。  

一连装了四袋半才停止,又往木盆里量取黍米五升,而书佐也量好了三合食盐。  

将粮食提出来后,这个谨慎的书佐又拿草绳绑住门,打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扣,这才打着哈欠离去。  

魏兴也不想多留,提走一袋半马料,也没多说什么。  

马料分配权就在他们三个什长手里,赵基、裴秀给自己队里多喂一点豆料,那魏兴也会给自己队里多喂一些。  

除了黍米是舂好能直接下锅的外,豆类熬煮不易熟烂,粟米更是没有脱壳。  

裴秀不是贪污这点马料的人,赵基也没这个心思。  

很快点燃营火,挂起陶锅就开始煮汤。  

每半个时辰,小营区外就有五人小队持火把巡逻。  

严格夜禁令下,也不需要胡班三令五申,都是应征虎贲的良家子,清楚夜禁的严酷。  

尤其是现在正处于集结阶段,王植正苦于没有立威的机会。  

你敢夜禁时喧哗,王植就敢杀你立威、严肃军纪。  

整个河东二十县,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良家子至多千余人。  

没了他们,还需要七八年休养,下一茬人口长大,才能补上他们空缺。  

即将在绛县完成集结的这支新兵,几乎等于河东最优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