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六百四十七章 状元因何名

第六百四十七章 状元因何名(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但也有脉络相承之处。  

文官文职,非进士之身,常例不得晋升五品以上,非翰林之身,止步于从三品之前。  

殿试排名二甲中流之后,必定连留京为官都不能,必定要外派为官,通常不过一县令。  

进士不入翰林,还外派为官,因天听疏远,人脉荒疏,很多县令进士,一生都止步六品。  

其中有人升到从五品,都已是极大的机缘,至于四品以上机缘,或人脉背景浑厚,或正经翰林出身,不是一般人能奢望。  

嘉昭帝将林兆和点入二甲末流,而且夺翰林之资,注定他一生仕途,将蹉跎于远州偏县之地…  

就像当初贾琮下场之前,柳静庵曾谆谆教诲,春闱乃科举终途,士人攀附青云之路,不仅风光无比,更加凶险万分,需慎之又慎。  

一个状元之才,就这样陨落了…  

但是在场的三位文官魁首,即便是举荐林兆和入一甲的陈默,都不觉得嘉昭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妥之处。  

因为,本年春闱艰涩跌宕,再也经不起任何质疑和非议了。  

王士伦说道:“启禀圣上,一甲增补一人,并不是难事,会试前十八名之人,皆可权衡入选。  

圣上原先点林兆和为状元,不仅是因其举业才华卓越,更因其出身平易之家。  

点选林兆和为状元,可彰大周科举唯才是举,贵庶同等,清正公允。  

即便荒乡野村之民,只要苦读诗书,才华锦绣,也能得报国之途。  

此举,可免草莽遗珠之憾,以使天下士子归心。  

臣以为圣上再点状元,可遵循前法点选,方能不偏不倚,士民拜服。”  

一旁的陈默一听此言,已略有花白的眉毛,微微一挑,说道:“启奏圣上,王大人之言,虽然颇有道理。  

然科举抡才,国之大礼,贵庶同等下场,不问门第高低,只论书经文章优劣,唯才是举,方为科举真义。  

臣曾举荐贾琮和林兆和入一甲,当初林兆和被圣上点为状元,臣乐见其成,此二人贵庶有别,然都具状元之资。”  

嘉昭帝听了王士伦和陈默的奏言,神情沉吟不定,并没做出表态,只是目光一转,看向还未发言的郭佑昌。  

郭佑昌身为礼部尚书,精通科举抡才之法,更深知朝政平衡之道。  

方才王士伦和陈默慷慨陈词,言语细密,说道透彻,归根结底只在于一点,贾琮能否点为状元!  

王士伦谏言嘉昭帝,按点选林兆和之法,选会试榜单前列之中,出身平庶而才华卓绝者为状元,以收天下士民人心。  

陈默谏言嘉昭帝,守科举抡才真谛,唯才高低,遴选状元,林兆和已去,无人可比贾琮才华,应点为状元。  

郭佑昌看到嘉昭帝看向自己的目光,心中微微苦笑,自己似乎经常会陷入这种境况…  

贾琮为今科会元,才华高绝,不容置疑。  

况且他和郭佑昌关系密切,被郭佑昌点为雍州院试案首,郭佑昌是贾琮的科场座师,而贾琮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弟子。  

但以私心杂念而论,郭佑昌希望贾琮能登状元之位,拥有一个连中三元的门生,千载难逢的荣耀,甚至要被载入史册。  

后人追述根源,多半会知道,是他郭佑昌在贾琮微末之时,就能慧眼识珠,点为院试案首,以至以后其连中数元…  

这等光彩传奇之事,即便文官魁首之人,也都会趋之若鹜,郭佑昌自然也不能免俗。  

但正因他和贾琮的密切关系,就不得不有所避讳,就像之前他因贾琮之故,退出了春闱主考官遴选之列。  

而且,让郭佑昌心有所思,还有另外一件事。  

城外工部火器工坊,近日被增兵把守,工坊内外愈发森严,旁人不知就里。  

虽火器工坊研制火器之事,皆为军国要秘,外人极难探知。  

但圣上突然御驾出宫,率领大批禁军,亲临火器工坊,却根本瞒不住人。  

而且,圣上返回宫中之后,即刻下旨,加封贾琮为从四品信武将军,十分引人瞩目。  

以往工坊研发之火器,在辽东战场上大显神威,众人皆知。  

所以事情并不难推测,必是贾琮研制出犀利火器,使得嘉昭帝御驾亲临,并且因功封赏。  

之后宫中颁下秘旨,工部、户部、兵部都因之而动,行事细密,据说还在各地遴选工匠。  

郭佑昌是久经官场之人,经验见识老道,他不用刻意打探。  

便能猜到贾琮新造之物,必定是惊人的军国神器,圣上因此要有大动作。  

一个少年勋贵,身负大周军国要秘,只怕用不了几年,他就在大周武勋之中,就会变得举足轻重,难以忽视。  

圣上真的希望这样的人物,在武勋注定显赫的同时,还登上文勋荣耀的巅峰?  

所以,郭佑昌的内心,倾向于陈默的主张。  

但不管回避嫌疑,还是辨析形势,都不得不站在王士伦一边。  

他只是略微思索,说道:“启禀圣上,陈大人所言科举之事,唯才而论,虽然自有道理。  

但今时不同往年,春闱波折不断,舞弊之事丛生,朝廷颜面有损,科举清明蒙尘,士民议论纷纷,世道人心不稳。  

眼下境况,不可忽视,整肃风议,安抚导引,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此番重点状元,既要论才量名,更要平顺人心,所选之人,不偏不倚,不生非议,以收天下士民之心,再振科举清正之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