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双子降皇恩(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你这说话也太过了,宝玉不过是晚辈小子,哪里就这么夸,小心酿坏了他。
你别看宝玉外面看着好,每天被他老子逼着读书,内里也是虚的,所以我总是说他不该早娶,多养他几年再议才好。”
一旁的宝玉又听别人在掰扯自己的亲事,便有些坐立不安,心里一阵不自在,说亲都是愚夫愚妇的豪言,都差点脱口而出。
好在他还没晕了头,抬头看了堂中,意识到黛玉不在,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又听到两位史家太太都说自己的好话,心里有些羞涩,更有些受用,也就没再想着离开荣庆堂,去在姊妹们玩耍的事了。
宝玉自认有些超拔俗流的见识,但风流难自弃,别人说自己好也是没办法的事。
又听忠靖侯夫人说自己出色,贾琮和自己相比也是难分轩轾,心中更是欢喜,原来自己也是这样卓越,以前竟没发现。
可见自己这些难得之处,这世上终究是有人认得的。
宝玉心中感慨,只盼着林妹妹也有侯夫人这样的见识,能看出自己这些好处,那他一生的事业也就圆满了…。
堂中一帮夫人正说得热络甘美,贾母和王夫人各自欢喜,宝玉得知自己和贾琮不相上下,也变得踌躇满志起来。
这时,林之孝家的进来,说道:“老太太,我们当家的让我传话,说方才西府门房来报。
有几个官老爷骑马进了宁荣街,一直奔着东府而去,如今东府那边已经开了正门,估摸应该是有什么事情。”
贾母等人听了都是一惊。
保龄侯陈氏多少有些见识,说道:“姑太太,勋贵府邸的正门,平常都是关着的,只有红白喜事,或御驾宣旨,才会正门大开。
东方这会子来了朝官,又开了正门,必定是琮哥儿又有了喜事,这孩子当真是了不得。”
宝玉听了这话,脸上生出恨铁不成钢的神情,贾琮明明是一流人物,偏偏整日搞些仕途官场把戏,真是白瞎了这样一个人。
王夫人苦恼的转动手中佛祖,心说刚才大伙儿好好的说着宝玉的好事,那小子怎么又冒了出来,真是一日不让人消停惬意。
坐在一旁的迎春站起身子,说道:“老太太,琮弟一个人在东府,我过去看顾一下,得了消息也好来回老太太。”
迎春说完,便带着丫鬟绣橘匆匆出了荣庆堂。
宁荣街,伯爵府。
贾琮正和龄官、豆官说话,听娟儿说礼部的官员到府宣诏,大概也猜到了是什么事。
前几日他向嘉昭帝上了父丧丁忧的奏书,按照规矩,官员丁忧之事,经皇帝恩准之后,由礼部统一向官员宣诏。
大周礼部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管理官员丁忧之事,正是礼部仪制的职责。
贾琮换过正服,便急忙赶去东府宣德堂,入堂之后,见一官员穿五品衣袍,相貌端正,身形挺直,已等候在堂中。
伯爵府的管家正安排小厮,在那里摆设接旨的火烛香案。
那官员见贾琮进了,微微笑道:“本官礼部仪制司郎中周宏辉,奉礼部大宗伯之命,到府为贾大人宣诏。”
贾琮说道:“有劳周大人宣诏。”
管家点过香烛退下,等到贾琮跪定,周宏辉展开诏书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威远伯贾琮其父新丧,奏请丁忧三年,依礼恪守孝道,乃为孝礼常例。
然身居工部火器司监正,担任军国火器要务,关乎强兵厉国之术,人子孝道难辞,君心国事不怠。
两相权衡,家国兼顾,赐降丁忧半载除服起复。
因其父丧而夺情赐婚,感其一贯忠贞孝义之举,特赐免夺嘉昭十五年春闱之试。
钦此。
周宏辉宣读过圣旨,笑道:“本官宣诏过不少丁忧诏书,但如威远伯这般,圣上特许降丁忧之期,另加恩重用,可是并不多见。
更何况还赐夺春闱之试,想来威远伯明岁必定是要登科了,本官先行道贺了。”
贾琮虽然出身勋贵之家,本来和文官群体会有天生的隔阂。
但是先后在雍州院试和乡试两度夺魁,不要说勋贵子弟之中绝无仅有,便是大周开国以来,文官仕宦之门,也还未出现过二度夺魁的子弟。
而且,贾琮书词双绝,不仅书道已臻至宗派,自成一家,所出词赋首首可以传世,词名震动天下。
这也让他这个特殊的贵勋子弟,非常奇异得到朝野文官群体的好感。
而最重要的一桩,他在乡试上写的那篇《士人明德不振》的策论宏文,其中的四言之说,被朝野学人视为不易真法。
已让贾琮在仕林奠定崇高的地位,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只怕没有谁会因他出身勋贵,而对他有半点阶层的隔阂。
在他们的眼中,贾琮一贯的文华盛举,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配做一个读书人,天生的文官种子。
因此,像周宏辉这样正经举业出身的礼部正官,才会豪不在意贾琮的勋贵出身,初次见面便能以示亲近。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等人了许久,才见迎春一脸喜色的回来。
说道:“老太太,东府那边是礼部官员给琮弟传旨,圣上减赐琮弟丁忧半年起复,还加恩免夺明年春闱之试。
这样,琮弟就不用再等三年下场春闱,明年必定是能登第的。”
保龄侯陈氏听了心中高兴,只是他还没说话,
你别看宝玉外面看着好,每天被他老子逼着读书,内里也是虚的,所以我总是说他不该早娶,多养他几年再议才好。”
一旁的宝玉又听别人在掰扯自己的亲事,便有些坐立不安,心里一阵不自在,说亲都是愚夫愚妇的豪言,都差点脱口而出。
好在他还没晕了头,抬头看了堂中,意识到黛玉不在,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又听到两位史家太太都说自己的好话,心里有些羞涩,更有些受用,也就没再想着离开荣庆堂,去在姊妹们玩耍的事了。
宝玉自认有些超拔俗流的见识,但风流难自弃,别人说自己好也是没办法的事。
又听忠靖侯夫人说自己出色,贾琮和自己相比也是难分轩轾,心中更是欢喜,原来自己也是这样卓越,以前竟没发现。
可见自己这些难得之处,这世上终究是有人认得的。
宝玉心中感慨,只盼着林妹妹也有侯夫人这样的见识,能看出自己这些好处,那他一生的事业也就圆满了…。
堂中一帮夫人正说得热络甘美,贾母和王夫人各自欢喜,宝玉得知自己和贾琮不相上下,也变得踌躇满志起来。
这时,林之孝家的进来,说道:“老太太,我们当家的让我传话,说方才西府门房来报。
有几个官老爷骑马进了宁荣街,一直奔着东府而去,如今东府那边已经开了正门,估摸应该是有什么事情。”
贾母等人听了都是一惊。
保龄侯陈氏多少有些见识,说道:“姑太太,勋贵府邸的正门,平常都是关着的,只有红白喜事,或御驾宣旨,才会正门大开。
东方这会子来了朝官,又开了正门,必定是琮哥儿又有了喜事,这孩子当真是了不得。”
宝玉听了这话,脸上生出恨铁不成钢的神情,贾琮明明是一流人物,偏偏整日搞些仕途官场把戏,真是白瞎了这样一个人。
王夫人苦恼的转动手中佛祖,心说刚才大伙儿好好的说着宝玉的好事,那小子怎么又冒了出来,真是一日不让人消停惬意。
坐在一旁的迎春站起身子,说道:“老太太,琮弟一个人在东府,我过去看顾一下,得了消息也好来回老太太。”
迎春说完,便带着丫鬟绣橘匆匆出了荣庆堂。
宁荣街,伯爵府。
贾琮正和龄官、豆官说话,听娟儿说礼部的官员到府宣诏,大概也猜到了是什么事。
前几日他向嘉昭帝上了父丧丁忧的奏书,按照规矩,官员丁忧之事,经皇帝恩准之后,由礼部统一向官员宣诏。
大周礼部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管理官员丁忧之事,正是礼部仪制的职责。
贾琮换过正服,便急忙赶去东府宣德堂,入堂之后,见一官员穿五品衣袍,相貌端正,身形挺直,已等候在堂中。
伯爵府的管家正安排小厮,在那里摆设接旨的火烛香案。
那官员见贾琮进了,微微笑道:“本官礼部仪制司郎中周宏辉,奉礼部大宗伯之命,到府为贾大人宣诏。”
贾琮说道:“有劳周大人宣诏。”
管家点过香烛退下,等到贾琮跪定,周宏辉展开诏书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威远伯贾琮其父新丧,奏请丁忧三年,依礼恪守孝道,乃为孝礼常例。
然身居工部火器司监正,担任军国火器要务,关乎强兵厉国之术,人子孝道难辞,君心国事不怠。
两相权衡,家国兼顾,赐降丁忧半载除服起复。
因其父丧而夺情赐婚,感其一贯忠贞孝义之举,特赐免夺嘉昭十五年春闱之试。
钦此。
周宏辉宣读过圣旨,笑道:“本官宣诏过不少丁忧诏书,但如威远伯这般,圣上特许降丁忧之期,另加恩重用,可是并不多见。
更何况还赐夺春闱之试,想来威远伯明岁必定是要登科了,本官先行道贺了。”
贾琮虽然出身勋贵之家,本来和文官群体会有天生的隔阂。
但是先后在雍州院试和乡试两度夺魁,不要说勋贵子弟之中绝无仅有,便是大周开国以来,文官仕宦之门,也还未出现过二度夺魁的子弟。
而且,贾琮书词双绝,不仅书道已臻至宗派,自成一家,所出词赋首首可以传世,词名震动天下。
这也让他这个特殊的贵勋子弟,非常奇异得到朝野文官群体的好感。
而最重要的一桩,他在乡试上写的那篇《士人明德不振》的策论宏文,其中的四言之说,被朝野学人视为不易真法。
已让贾琮在仕林奠定崇高的地位,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只怕没有谁会因他出身勋贵,而对他有半点阶层的隔阂。
在他们的眼中,贾琮一贯的文华盛举,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配做一个读书人,天生的文官种子。
因此,像周宏辉这样正经举业出身的礼部正官,才会豪不在意贾琮的勋贵出身,初次见面便能以示亲近。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等人了许久,才见迎春一脸喜色的回来。
说道:“老太太,东府那边是礼部官员给琮弟传旨,圣上减赐琮弟丁忧半年起复,还加恩免夺明年春闱之试。
这样,琮弟就不用再等三年下场春闱,明年必定是能登第的。”
保龄侯陈氏听了心中高兴,只是他还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