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四百五十四章 事了生谋逆

第四百五十四章 事了生谋逆(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下的秘帐,能够相互印证。  

邹怀义留下的水监司秘账,让大理寺对审讯口供的可靠性,具备了更准确的判断。  

贾琮根据秘帐梳理的那份详细名单,也让大理寺对案情审讯推进,更加事半功倍。  

在杨宏斌完成对两名主犯的初步审讯,金陵城中一场声势枭然的大缉捕,以凌厉无前的声势展开。  

郭霖听取贾琮的建议,在搜捕期间,令五城兵马司加对金陵十三道城门的封锁,防止涉案嫌犯借机潜逃。  

锦衣卫抽调三个百户人马,主责大案审讯牵罪官员缉拿,在必要的时候再扩充人手。  

应天府衙所有可用的铺头和衙役,都被派出参与缉捕。  

在接下的几天时间,锦衣卫宛如阎罗转世,凶神附体,满城奔走,所到之处,惊恐不绝。  

金陵陪都六部、都指挥使司衙门、金陵卫、市舶司等城内官衙卫所,几乎都有官员被缉拿。  

在锦衣卫对都指挥使司、金陵卫等军卫官衙嫌犯进行缉拿时,甚至爆发几次持械拒捕。  

这些隐藏在军卫中的嫌犯,很多都是杜衡鑫和周正阳的部属,这些人本来就是心怀凶戾之辈。  

只是圣旨下达之后,城外有镇江卫和常州卫大军压进,城内有贾琮的八百火枪卫镇守。  

周正阳盛传遇刺,杜衡鑫出港潜逃,让这些人群龙无首,才一时不敢妄动。  

如今锦衣卫刀兵加身,让他们再也没法顾忌,不愿坐以待毙,只能提刀反抗。  

好在眼下金陵大势已定,城内城外皆陈强军震慑,除非首恶之人,走投无路,才会孤注一掷。  

从属之辈都龟缩妥协,不愿斩尽后路。  

因锦衣卫拿人之时,虽悍然遭遇拒捕,双方发生数次厮杀,在金陵城闹出不小动静,但是暴乱的规模在可控之内。  

最终还是贾琮调动火枪队进行镇压…。  

锦衣卫战死十一人,应天府衙役死了六人,都指挥使司和金陵卫持械拘捕三十多人,全部死于火枪齐射,一个活口没留下。  

军卫中发生的小股暴乱,被如此凌厉迅速剿灭,让大搜捕之下有些骚动的金陵城,受到有力的震慑。  

有贾琮麾下的八百火枪手为后盾,在之后的搜捕中,情况就变得平顺很多一场比两年前规模更大的内城搜捕,整整延续了三天才结束。  

根据周正阳和罗雄的招供,以及邹华义留下的水监司秘帐,随着落网嫌犯增多,顺藤摸瓜之下,金陵城中越来越多的私隐被揭开。  

其状其行,触目惊心。  

最终涉事的各部官吏,以及暗中参与销赃五家海商,共计一百五十多名嫌犯,逐一落网。  

应天府衙监牢和锦衣卫大狱,全部人满为患。  

金陵城在那一刻变得无比清明,但是这种清明能够保持多久,谁又能知道。  

只要这世上还存在贪婪和野望,存在对权势财富的疯狂追逐,这样的事情迟早还是会发生。  

曾经轰动天下的金陵水监司大案,虽然就此被肃清流毒,渐渐落下帷幕。  

但是一事灭,不是事事皆灭…。  

金陵西城,应华门。  

靠近城墙根有一家吃食店,三个便装汉子进了店铺,其中一个正是锦衣卫百户刘海。  

自从那日甄家海云阁突然走水,有人在刘海眼皮底下,劫走了那批十分可疑的奥斯曼精铁。  

让刘海大受挫折,好在他是千户葛贽成的心腹,虽受了上官一顿训斥,却也没有把他怎么样。  

甄家三公子甄世文,在事发之后,很快就去应天府报案,说店铺被人劫走财物。  

经应天府查证,火灾发生当日,街上众目睽睽,很多人看到火甲队进海云阁库房灭火,也有人在半路看到这些人搬运可疑木箱。  

所以贼人伪装火甲队,趁乱劫走甄家店铺财物,毫无存疑之处,整件事倒是甄家是受害者。  

甄家是金陵官宦豪门,且在神京和宫中都颇有根底,毫无佐证的情形下,即便锦衣卫也不敢随意为难甄家人。  

与此事大有关联的甄世文,又早早和应天府衙报案,完全一副苦主姿态,刘海就想从他身上着手,也无从下手。  

海云阁精铁之事,一下陷入僵局,让刘海觉得颜面丧尽,发誓一定要找到劫走精铁的贼人。  

他抽调麾下百户所可用精锐,每日在金陵东西城寻找线索,连千户所都没怎么回去。  

昨日,千户葛贽成突然急召他回去问话。  

刘海这才知道千户所出了大事,锦衣卫押送钦犯杜衡鑫,竟然在押运中途被杀。  

但葛贽成急召他回来,却不是为了此事,而是详细询问海云阁精铁被劫一事。  

并且认定那批精铁本就是存疑之物,如今被人处心积虑劫走,其中必定大有蹊跷。  

他对刘海查探并无进展,不仅不做责备,甚至让他全力侦缉,一应精干人手可以随他调配。  

上官对此事的重视,让刘海信心倍增,对精铁之事愈发不敢有丝毫怠慢。  

既然无法查到劫走精铁的贼人,他只能绞尽脑汁,另辟蹊径,目光重新回到甄家最可疑的甄世文身上。  

虽然锦衣卫没有证据拿问甄世文,但却不影响刘海仔细翻查他的底细,希望能找到一些可疑之处。  

这本来是一筹莫展之际,想出来的一个笨办法,甚至有些刻舟求剑的意思。  

可偏偏是这个笨办法,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些端倪。  

他从市舶司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