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二百六十章 巡镇起波澜

第二百六十章 巡镇起波澜(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嘉昭十三年,九月,夏暑消退,秋意渐生。  

神京西城郊外,一座规模不小的火器坊,在圣上中旨严令下,工部营缮司全力赶工,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便营造落成。  

工部火器司从各地招募培训的瓷匠、铁匠、烟火匠、巧工匠等约两百人,分批入住火器坊。  

这些人在明年开春之前,都不会被允许离开这里。  

而火器坊由五百禁军日夜严密把守,无关人员接近五箭之地,便会被驱离。  

在贾琮的上奏建议下,这些匠人的至亲家眷,也被分批迁入神京,集中居住管理。  

贾琮会这样做,是因为瓷雷的机密性,和它异常的威力,同样重要。  

所以工匠的人数不能太多,降低信息扩散概率。  

同时对入坊营造工匠进行严格保密管理。  

刘士振几乎吃住都在火器坊,全力督办营造事务。  

这也造成年底完成三千瓷雷,时间上有些捉襟见肘。  

不过经过贾琮和刘士振的计算,只要日夜赶工,完成圣上交办的营造数量,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因为最近兵部来往诋报明显增多,辽东战事渐有抬升之势。  

眼下时序已入秋,而关外之地比其他地方,要更早入冬。  

但和福利捆绑的就是责事,一旦出现工匠泄密,甚至通敌,等待他们的就是没顶之灾,除家之祸。  

普通人家能迁入一朝国都,也算一件殊荣,但对火器坊工匠来说,也是一种羁绊威慑。  

经常出现瓷工烧制的整炉瓷体不合格,被捣成碎片重新烧制等事。  

使瓷体内部能装入既定的火药和炸子,瓷璧厚薄要匹配火药当量,使之能顺利起爆。  

而贾琮最近也忙得脚不沾地,每天都是火器坊和兵部两头跑。  

确保瓷雷的正常威力,事涉及军国之事,容不得半点懈怠所有这些细节,都是确保瓷雷爆炸的正常杀伤力。  

女真各部为储备过冬物资,对大周辽东边境市镇抢掠攻伐,日益增多。  

而火药的配比、铁屑炸子的尺寸、装填密度,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有讲究。  

火器司还给这些工匠家属发放安置银子,让他们能在繁华的神京安家过活,不可谓不周到细致。  

三卫之间各自为政,相互牵制,便于大周控制。  

太上皇在位之时,为了羁绊安抚骁勇的女真各部,将辽东女真各部划分建立三卫。  

瓷匠烧制的瓷雷外体,厚薄、大小、内部规格等,都有严格规定和尺寸。  

嘉昭帝要求火器司,年前完成三千颗瓷雷营造,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事情。  

在大批量营造瓷雷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返工情况,时有发生,无法避免。  

同时,女真建卫成军之后,也对北方高丽东扩进行克制,算是一箭双雕之计但高丽不甘受大周钳制,为防止女真各部彻底倒向大周。  

便关闭高丽边境与女真贸易的清元集,并在边境陈以重兵,对女真各部进行压制。  

女真各部就此失去获取生活物资的来源,粮资缺乏,日常生计变得渐渐困顿。  

而大周北上贩卖的货物,商贾哄抬价格,日益困乏的女真各部,根本无力采纳。  

如此情状,日积月累,终于引出祸患!  

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没有儒家礼仪约束,只信奉强者逻辑,没有过冬的钱粮,那就去抢!去杀!  

而在生存危机的前提下,原先各自为政的女真三卫,竟渐渐化解干戈,拧成合势,使大周辽东边镇压力剧增。  

自入九月以来,大周辽东边镇突出五十里的前哨兵堡,不断被女真快骑侵占。  

双方兵将常发生小股拉锯拼杀,各有胜负,战事疑云愈发沉重。  

随着边镇战报频传,神京大周各衙门,以比往常更快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  

这段日子,郭霖奉嘉昭帝之命,两次来火器坊查看各类火器营造进度,气氛日益紧张。  

园子里赵嬷嬷告诉贾琮,儿子郭志贵每遇休沐日,都会回家看望自己,但昨天休沐日却没回家。  

火器坊产出的大量火器子药,也陆陆续续被起运。  

没过几天,贾琮便在兵部观政文牍中得知,嘉昭帝从五军营火器兵中征调千人,紧急开拔辽东边镇。  

贾琮猜测郭志贵便在征调之列,因为兵员调动,事涉机密,所以休沐日才会没有返家探母。  

随着形势日益拉紧,朝廷巡查九边之事,也变得迫切起来,而九省统制的人选确定,也变得迫在眉睫。  

就在这种关键时刻,市井孩童中开始传唱一首歌谣,说是歌谣其实是一首短诗。  

辽关女直出白山,九边烽火腾霄汉。  

求用阳夏谢安石,辅君笑谈镇胡蛮。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神京很常见,不少名士文会或饮宴,但有佳作产生,总会以各种方式流传市井。  

当年贾琮在楠溪文会上写的那首咏梅,语句简练,朗朗上口,就能被当做童谣一般,在市井孩童口中传唱。  

还因此给他挣得了不少名气。  

而这首诗从字面意义上看,很符合当下的形势,诗中提到眼下女真侵扰辽东边镇,并表达协助君王平定叛乱的志向。  

只是,一些颇有学识之人,知道了这首诗的出处背景,以及诗中敏感的用典,心中都不免涌起栗然的感觉。  

神京城内都知道北静王水溶,年轻俊朗,礼贤下士,谦和恭谨,是年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