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二百四十章 计深终成祸

第二百四十章 计深终成祸(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贾蓉这样的世家浪荡子弟,被言语问逼还能勉强撑着,等到狱卒要大刑斥候,立马就软了手脚,哪里还扛得住。  

一被带入行刑房,看见那些血迹斑斑的刑具,便吓得屁滚尿流,还没等到动刑,便哭喊着把事情交代的一干二净。  

在场杨宏斌以及其他三法司官员,看得也不住摇头,当年先宁国公乃国朝名将,曾立下赫赫武勋,为后人敬仰,后世子孙却如此脓包。  

而张守安一案,宁国府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人,其中贾蓉也是受他指使。  

消息很快从大理寺的审讯记录中,先在三法司衙门中传开,然后便在朝堂上引起一片哗然。  

传代七十余年顶级勋贵豪门,宁国一脉父子合谋作恶,骇人听闻!  

据说消息传入宫中,嘉昭帝龙颜大怒,说了一句:“宁国府父子卑劣如此,宁国一脉后继无人!”  

这本来是皇帝心冷之言,深宫门户重重,按常理不会流传出去,可却不知什么原因,它偏偏就传出了深宫。  

而且朝堂上许多官员,都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圣上这句似有深意的冷僻之言。  

其中低价侵吞霸占农户良田、阴私逼买他人店铺、抢占民女淫乐等,竟然多达十几起,牵扯到四条人命。  

忠顺亲王言苦主举告之事,事证确凿,人证皆全,宁国府所行恶事,实在罄竹难书。  

但当时宁荣贾家因太上皇在位,有观望之念,拒绝了忠顺亲王的拉拢,此事让忠顺亲王深以为耻,并从此与贾家结下仇隙。  

而且宁国府管家赖二,凭仗宁荣贾家的势力,在外面作威作福。  

几份弹劾宁国贾珍父子身为皇恩世勋,为非作歹,残害百姓,应以严惩的奏章出现在朝会上,让朝堂官员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  

有人说当年吴王与圣上相争,忠顺亲王曾亲至宁荣两府,想引宁荣二公为圣上从龙簇拥。  

不仅弹劾贾珍父子在张守安一案上,败坏国朝官员心术,戕害百姓,还言近期宗人府收到许多苦主,举告宁国府不法之事。  

结果引动民愤,赖二指使家奴打伤打死数人,最终还被赖家勾结官府平息。  

这种情形之下,圣上此言还会只是感叹宁国父子不肖吗?  

各衙门官员虽然都在揣摩圣心,但心中多少已倾向于第二种可能,只是都不愿意轻举妄动。  

后继无人可以是感叹子孙不肖,也可以是怒斥宁国一脉绝嗣无继。  

不过都察院雍州道的御史们,却不需这么多顾虑,他们的职责本就是风闻奏事,更何况贾珍父子之事还算是风闻吗,分明就是实证之事。  

外人对忠顺亲王突然向宁国府发难,究其根由,各有猜测。  

趁着雍州周边之地,去岁以来水旱连绵,农户维生困乏之际,大肆低价收购圈占农田。  

身为宗人府宗正的忠顺亲王,突然上奏本对宁国府贾珍父子严厉指斥。  

但如今爆出宁国府父子勾连作恶,而贾珍也已经被大理寺下狱归案,其势已显汹汹。  

忠顺亲王这份奏章,如尖刀利刃,其势汹汹,顿时在朝堂之上引起千层浪涌…。  

正当许多官员举棋不定,该如何在此事上站位。  

还有另外一种缘由,就有些难登大雅之堂了,不过更加为人津津乐道,也更接近事实。  

据说宁国府的贾蓉,勾引了忠顺亲王府上的戏子琪官,还在城郊紫檀堡购买田舍姘。居苟。合。  

而这个琪官是忠顺王爷心爱的男chong,结果不知怎么的被忠顺亲王得了消息,带来大批护卫,上门当场抓了个正着。  

据说忠顺王爷因爱生恨,将那位琪官打断了左腿,从此唱不了戏,跑不了路。  

忠顺王爷也因此对贾蓉恨之入骨,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这次忠顺王爷和宁国府不死不休的架势,谁都看的出来。  

其实忠顺王爷奏章中所言之事,哪家权贵没做类似的丑事,区别只在于事态大小,有没有被暴露于白日之下。  

而这样的违法之事,只要不是闹的太大,寻常情况下,是不会致世袭勋贵于死地的,这几乎成了朝堂上默认的规则。  

连一向自诩清高的文官,似乎也接受了这一潜规则。  

而这次忠顺王爷借着贾珍父子事发,顺势将这些陈芝麻烂谷子都抖露出来。  

有些事情甚至都不是今年发生的,可知他想对付贾家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就收拾了一堆罪责。  

贾琮移祸江东的手段,不过是给忠顺王爷提供了一个爆发的时机。  

而朝堂上的各衙官员想到的,却会更多一些,谁都知道忠顺王爷是当今圣上的从龙之臣,是圣上最信重的同父异母兄弟。  

他如此激烈突兀的言行举动,是否就代表了圣意?  

忠顺王爷的举动,也让朝堂各衙官员心中的天平加剧了倾斜。  

而就在忠顺王爷的奏本上报之后,很快嘉昭帝就下了御示:“令大理寺、宗人府严查诸事,确证属实,以国法严惩!”  

嘉昭帝这一句言简意赅的御示,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朝堂官员还不明白,那就可以集体买块豆腐撞死了。  

当年圣上与吴王相争,以宁荣贾家为骨干的四王八公,两不相帮,只作壁上观。  

而圣上登基之后,四王八公因在军方沉浸数代,盘根错节,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文武朝政深有牵制,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