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八百三十四章 新君确立

第八百三十四章 新君确立(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二王投得很干脆,从奏疏上恳切的语气来看,他们甚至有几分迫不及待的味道。  

如今大宋未立新君,由政事堂代掌朝政,宰相章惇收到这两道奏疏后都懵了,他不知道赵孝骞究竟用了什么手段,居然能让二王如此乖巧自觉地退出了争位。  

没听说汴京这几日调动过兵马,以武力威胁二王呀。  

总之,很神奇,过程就不便打听了,结果是好的。  

于是章惇当即就把两道奏疏带上了朝堂,传示群臣。  

双方阵营因为大礼议正吵得厉害,支持立嫡长的一系看到二王的奏疏后,顿时觉得天都塌了,许多人虚弱无力地瘫软在大庆殿的地板上嚎啕大哭。  

而支持立贤的一系则欣喜若狂。  

大礼议本就是围绕燕王,越王和赵孝骞三人来争论的,现在代表嫡长的燕王越王主动退出,那还争什么?  

至此,赵煦在世的五位兄弟,除了身为盲人的申王外,其余的四位全军覆没。  

世上已没有赵煦的直系兄弟了,剩下的人选只能从宗亲里找。  

而赵家所有的宗亲里,谁还比赵孝骞更有资格当皇帝?  

这几日的大礼议,本来已到了白热化的阶段,随着二王的主动退出,大礼议戛然而止。  

再争下去已无意义了,支持嫡长一系的就算争赢了又如何?谁来当皇帝?  

大庆殿内一片寂静,群臣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良久,户部尚书蔡京突然站出来,躬身朝坐在首位的向太后道:“禀太后,臣以为‘大礼议’可止矣!”  

向太后自然比谁都清楚形势,于是点头道:“不错,诸公已不必争论了。”  

蔡京继续道:“太后,臣还有一议…”  

“你说。”  

“臣,提议成王赵孝骞,可为大宋新君,请太后和诸公参详考虑。”  

殿内突然轰的一声,所有人皆震惊地看着蔡京,随即很快恢复了平静,仿佛蔡京的这个提议已是意料之中。  

接连数日的大礼议,从头到尾没人提过赵孝骞的名字,大家论的是礼法。  

现在大礼议结束,赵孝骞的名字终于正式被提上台面。  

而且,他是唯一的人选,没有任何竞争者。  

这层窗户纸,终究还是被蔡京捅破了。  

蔡京说完后,向太后并不急着表态,而是望向朝堂群臣,缓缓道:“诸公以为,蔡尚书之议若何?诸位可有异议?”  

没人说话,哪怕是坚定支持立嫡长的朝臣也没说话。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立嫡长的一系已经没有可以扶持的目标了。  

总不能让仅剩的那个瞎子申王来当皇帝吧?那就太扯了。  

殿内久久无人出声,这时政事堂宰相章惇站出来,旗帜鲜明地表态。  

“臣以为,成王殿下果敢韧毅,谦恭厚德,自慎益光,可即大宋皇帝位。”  

身后的新党众臣也纷纷站出来附和,对赵孝骞这些年立下的功劳,大宋如今可喜大好局面一通夸赞,最后得出结论,大宋的皇帝若非赵孝骞,实在无人能胜任。  

至于宗亲出身的问题,群臣很快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神宗这一脉的几个皇子基本已经无人能即位了,按照祖制,只能往上再追溯一代,从英宗的家谱里找。  

英宗育有四子,其中包括神宗赵顼,以及楚王赵颢。  

赵孝骞是楚王赵颢唯一的独子,可不正是英宗的亲孙子么?  

那些坚持立嫡长的,就问你,英宗的孙子算不算“嫡孙”?有没有资格当皇帝?  

有理有据,合理合法,所有反对者全闭嘴了。  

向太后心中一喜,沉声问道:“成王孝骞,可为大宋皇帝,朝中诸公可有异议?若有异议,当殿提出来。”  

良久,仍是无人出声。  

向太后站起身,缓缓道:“既如此,那便定下了。”  

“成王赵孝骞,可即大宋皇帝位,政事堂和礼部马上颁告天下,国有新君,安定民心。”  

“太史局测算黄道吉日,为大宋新君行登基大典,一应皇帝冕服,玉冠,仪仗,皆由内宫重新置办。”  

“自今年始,大宋更改年号,由新君和朝臣们商议而定,各地官府乃至州县乡镇,大宋周边各方邻国藩属,朝廷应迅速传递新君即位的消息,此事,政事堂会同礼部,鸿胪寺等照行。”  

太后说完后,站在殿内停顿了一会儿。  

以章惇为首的新党立马朝太后行礼,齐声道:“臣等愿拥戴大宋新君,为官家效命,为大宋社稷死而后已。”  

新党占据朝堂的大多数,他们表了态,其余的旧党和反对者就算心里不乐意,但还是躬身跟着附和。  

其实,早在燕云边军兵临汴京时,这个结果就已经注定了,不是么?  

旧党垂死挣扎了这些日,又是争辩又是礼议,有何意义?终归改变不了结果。  

如今木已成舟,那便认命接受现实吧,旧党大约是不可能复辟了。  

朝会还没结束,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出了皇宫。  

半个时辰后,汴京大街小巷敲锣打鼓,百姓们涌上街头,纷纷庆贺大宋再次确立新君。  

新君是赵孝骞,以他的威望和名声,在市井坊间几乎没有争议。  

如此有本事的人,为大宋立下这么多功劳的人,活该他当皇帝呀。  

他若不当,谁有资格当?  

只有经历过战火,深入过民间,懂得百姓疾苦的人,才是有为的英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