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番外暗流涌动(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1945年,随着二战逐渐落下帷幕,美苏两大巨头也开始逐渐产生了对抗。  

在朝鲜半岛,日本的投降时,两国约定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  

分界线以北由苏俄受降托管,分界线以南由美国受降托管。  

不过这条边界线的划分,丝毫没有考虑朝鲜半岛的人文历史和地理。  

只是随意的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而已。  

边界线直接切开了无数的无数的村庄、河流和山脉。  

有的人睡觉翻个身都会出国。  

生活在三八线附近的平民,用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搞明白这条虚无缥缈的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而美苏两国也以三八线为界,将北朝和南朝各自当成了在亚洲的桥头堡。  

他们开始不约而同的开始培养代理人,准备为自己大军撤走后,继续保持控制做准备。  

不过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还没散去,对于世界大战的惨烈,无论是美国还是苏俄都是心有余悸。  

没人想在这个时候整出一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来。  

因此,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政策,极为默契的保持了一致。  

他们各自约束着代理人,严令禁止主动惹对方。  

美苏两国的底线,就是别让对方把自己的代理人给吃掉。  

基于此背景,美苏作为朝鲜半岛的实际控制者,对各自代理人的军事力量发展都非常克制。  

不过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1948年5月柏林危机爆发后,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  

在仅仅相隔一条三八线的朝鲜,双方的矛盾冲突一直在不断升级。  

由于此时苏俄的战略重心放在了欧洲地区,亚洲地区主要采取守势,因此权衡利弊之后,Stalin决定尽量缓和朝鲜地区的局势。  

苏俄开始主动呼吁两国共同从朝鲜撤军,毕竟朝鲜不是战败国,美苏都没有驻军权。  

不仅如此,为了促使美军撤离,苏军主动在1948年底把部队全部撤出了朝鲜。  

突然达到人生巅峰的北朝年轻领袖Ki心情难以言表。  

苏军的撤出,意味着他从此不再是苏俄的提线木偶,真正的成为了北朝实际控制人。  

但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问题也扑面而来:北朝的军事力量实在是太弱了。  

因为之前的限制,此时北朝只有两个师的编制。  

而且因抗日而大量流落在中国,已经加入G军的朝鲜士兵,被苏俄严禁回国。  

只有部分抗联国际旅的朝鲜军官,可以以平民的身份进入朝鲜境内。  

在苏军撤退后,北朝虽然有不少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但是士兵和武器却严重缺乏。  

北朝的这两个师,即使加上文职和后勤人员都不足三万人。  

处于一线作战的士兵甚至还有些人没有枪。  

与之相比的是南朝军队。  

美军帮南朝训练了一支超过六万人的现代军队。  

这支军队装备齐全,与美军相比,他们唯一缺乏的,就只有坦克、重炮这类用于进攻的重武器。  

除此之外,南朝还有一支超过三万人的警察部队,他们的轻武器同样齐备。  

最关键的是,南朝总统李承龙一直都坚持武力北进。  

亡国危机迫在眉睫,因此在苏军撤离后没多久,北朝就急迫的不停向苏俄报告“南朝鲜正在三八线疯狂试探,随时准备侵略”的消息。  

同时北朝还希望苏俄能支援武器,并同意北朝军队扩编。  

此时,已经撤离北朝的苏俄也发现美国确实有些过分。  

而且北朝军队与南朝军队相比过于弱小,根本没有自保的能力。  

为了确保在北朝的代理人能维持政权,苏俄很快就同意了北朝的军事援助请求,而且还给的非常慷慨。  

北朝开出的军援清单,苏俄照单满足。  

这份清单里,甚至包含了先进的T34坦克。  

确认武器有了,北朝又开始头疼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军队,现在北朝没有时间招募新兵从头训练。  

而苏俄一点也没含糊,直接给北朝指了一条明路:去中国。  

1949年5月,就在渡江战役如火如荼的时候,北平来了一位焦急的外交使者。  

使者带来了Ki亲笔信。  

他请求将原朝鲜战士返还朝鲜。  

然而北朝敢开这个口,也确实有他的底气。  

信中提及的往日情分,并不是一句客套话。  

当年在东北战局最危险的时候,北朝为东野南满部队提供了安全的大后方,收纳了一万多伤兵和十几万战士家属。  

同时北朝还为南满部队提供了超过二十万吨的物资补给,其中包含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  

这为东北的解放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虽说当时北朝处于苏俄的掌控,大部分功劳应该算到苏俄头上,但不管怎么说,的确是朝鲜人民提供了帮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北朝在危难的时候帮助过中国,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北朝求助,中国自然也要全力提供帮助。  

因此中央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北朝的请求。  

不仅如此,中央不但把部队划给了北朝,连同武器装备也一并送给了北朝。  

本来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北朝,一下子拥有了一大批先进的苏制装备,和几万名身经百战的精兵。  

北朝的底气瞬间变得无比的充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