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归义非唐 > 第501章 南下路上

第501章 南下路上(2/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口唱出祭词,整个祭祀也进入了高潮,外围的举着社火点燃火把的壮丁纷纷开始捶胸顿足,口喊“呜吼”。  

数百字的祭词唱完,曹茂连忙端着木盘上前,左右还有持着长戈与木盾的兵卒。  

木盘上摆有铜制的金黄色四目面具,刘继隆放下鼓槌将面具戴起,随后便从兵卒手中接过了长戈与描绘兽面的木盾。  

曹茂接替刘继隆,持鼓槌开始有节奏敲打起来,而刘继隆则是戴上面具后左手持盾,右手持戈,动作夸张的开始舞蹈起来。  

“芟柞伊始,泽雨其濛;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面具下,刘继隆声音沉着,整个人在社火与四周火把照耀下显得高大且具有神性。  

那些举着火把的壮丁见到刘继隆轻轻松松的将长戈舞动,纷纷激动地加大“呜吼”声。  

数千人捶胸顿足,高呼呜吼,听得人不知为何,热血沸腾。  

随着时间推移,刘继隆手持长戈木盾,足足舞乐了半个多时辰还不见休息,这更是令四周百姓都觉得所谓汉王,乃天命承授者。  

社火主祀舞长戈木盾,哪怕是训练有素的,也不过只能舞乐两刻钟。  

哪怕是那些上了年纪,足有七八十岁的老者,也没见过有人能超过三刻钟。  

如今刘继隆轻轻松松便舞乐半个时辰,且看上去依旧体力充沛的样子,这如何让人不震惊。  

百姓都认为他是得到了上天的相助,这才能做到毫不疲倦的舞动干戈。  

“曹都督,殿下还能舞动多久?”  

河阴县令咽了咽口水,忍不住上前对曹茂作揖。  

曹茂在不断敲击小鼓,整个人十分自豪:“以殿下之能,便是再舞动半个时辰的干戈也不是问题!”  

河阴县令及其余官员纷纷倒吸了口凉气,只觉得自家殿下确实是天眷之人。  

自古而今,还没听说过有几个人能持着十几斤沉重干戈,舞动一个时辰的情况。  

他们纷纷敬佩后退,看着刘继隆又继续舞动干戈大半个时辰,直到亥时到来,才见到刘继隆缓缓停下了舞动。  

“送神!”  

略微疲惫的声音从金黄色四目面具下传出,官员们纷纷两人一组抱着纸俑上前,抛入社火之中焚烧。  

曹茂与乐师们尽皆停下,随后便见刘继隆与那十二名头戴兽面彩绘面具的孩童纷纷转身离去。  

舞终乃背行,示邪祟已去,百姓不得喧哗,必须诚心送神而去。  

刘继隆提着干戈回到县衙正堂,坐下后这才将干戈放下,脱下面具。  

此刻他也算是汗流浃背,喉咙宛若火烧般,但他并没感觉到疲惫,而是觉得十分痛快。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果不其然。”  

刘继隆回想着刚才四周百姓的模样,只觉得祭祀并非只是传统与迷信,而是能团结军民,提振民心的手段。  

“殿下!”  

半个时辰后,曹茂带着河阴县的所有官员都赶了回来,他们见到刘继隆的样子,纷纷躬身作揖。  

“不必如此,都起身坐下吧,希望此次祭祀,吾没有让诸位失望。”  

刘继隆自谦说着,曹茂等官员纷纷摇头:“殿下自谦了,百姓们送完社火后,都认为以今年殿下之辛勤,必然是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在百姓看来,祭祀社火时舞动干戈的时间越长,就能驱散更多不好的灾害。  

自古而今,河阴县没有出过类似刘继隆这种舞动干戈一个多时辰的存在。  

今日所见过后,不仅是河阴县的百姓会口口传颂此事,便是四周诸县乃至整个河南河北都会传播出去。  

这是安定河北、河南人心的最好手段,也是耗费最少的手段。  

若非如此,刘继隆自然不会将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他宁愿去调度钱粮来预防灾害。  

“肉条都安排人送往各户了吗?”  

刘继隆询问曹茂他们,曹茂连忙点头:“每户送一斤,以此庆贺社火祭祀圆满。”  

得知事情安排妥当,刘继隆便松了口气,继而询问河阴县令道:“今年黄河两岸河滩,可还曾发现蝗虫卵?”  

“回禀殿下,自咸通十年殿下下令以来,诸州县都会在往年河水滩涂搜寻并清理蝗虫卵,去年与今年都并未发现虫卵。”  

河阴县令的话,让刘继隆满意颔首,尽管自然灾害不能完全杜绝,但类似蝗灾这种可以人为干涉的灾情却可以预防未然。  

历史上唐末蝗灾不断的主要原因便是唐廷根本控制不了黄河沿岸,哪怕能解决一小部分滩涂上的虫卵,也无法将整条河段都清理干净。  

如今刘继隆来了,长江以北只剩八州不在他手上,而这八州也并不重要。  

蝗灾通常爆发于河水并不湍急的河滩两岸,不可能从长江两岸爆发,通常都是黄河与北方诸多河流,其次是淮河。  

此前大唐经历的三场蝗灾,基本上也都是在黄河两岸和淮河爆发。  

如果各州县能将自己的政令完美实施,哪怕事后依旧会爆发蝗灾,但这种蝗灾还是可控的,不至于像几年前那般,蝗灾遮天蔽日的压来。  

“如此甚好,辛苦诸位了。”  

刘继隆对众人缓缓作揖,众人纷纷侧开身子,随后连忙回礼。  

他们都是关西出身的平民官吏,哪怕最为年轻之人,也经历过在唐境治下没粮食可吃,继而逃荒陇右的事情。  

对于亲身经历过饥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