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苦练内功(4/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若是算上学堂供给的吃食,每年起码吃两石粮,外加蔬菜,折钱也有一贯了。”
众人七嘴八舌讨论着,很快就算出了一个普通学子读书一年的花销。
这还是因为汉王府掌握了活字印刷术,并且有火药能快速开采材料所致。
一个普通学子,正常读书情况下,每年最低消耗十贯钱,折粮则为二十石,几乎是二十亩土地交税后的所得。
正是因为开支消耗过高,才会出现“耕读传家”,集中家族全力,供养其中最聪慧的一人。
不过这样做后,若是被供养的学子考中进士,这个庶族便会成为当地新崛起的小名望,渐渐发展为当地豪强。
传承三五代后,若是代代皆有中第官员,则是能被称呼为世家。
如今刘继隆要批量培养读书人,自然也要承担这份成本。
不过众人说的也对,七万多学子的支持确实太大了。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供养七万多学子,确实压力很大。”
“尤其这还只是第一批,而学子毕业需要五年。”
“往后几年,若是都如此招募,那到时候便有三十七万学子,每年光这些开支便三百七十万贯,我们确实承担不起。”
刘继隆没有否认当下的局面,毕竟生产力摆在这里,而外部局势也十分凶险,自然不可能按照国子监的想法进行。
刘继隆沉思片刻,随后看向李衮师道:“若是限制到每个里与坊,每年只能推举一到两人,每所官学每届以二十五人为一班,只设两班,那将如何?”
李衮师闻言,顿时皱眉道:“若是如此,六个教习未免太多,且…”
“教习的事情先不讨论,先讨论学子的数量。”刘继隆将其打断。
李衮师见状,只能说道:“若是如此,那便是每年招五十名学子,四百七十所就是…二万四千人不到。”
李衮师说罢,刘继隆便颔首说道:“若是如此,那即便算上陇右的教习和学子数量,第一年支出也不过五十万贯,往后每年增加三十万贯,止一百七十万贯。”
话音落下,刘继隆目光看向高进达等人:“你们以为如何?”
面对刘继隆的这番话,众人面面相觑。
高进达见无人开口,他率先说道:“一百七十万贯是五年后的事情,若是五年内能平定天下,这倒也不算多。”
“即便后续又开设新的大学,每年支出也不会超过二百万贯。”
“不过我军平定天下后,届时又会多出十道,届时难道还是以此规矩继续下去吗?”
“若是如此,届时即便只翻四倍,那也是八百万贯。”
“开元年间,诸项折色也不过一千七百余万贯,即便我军赋税高于开元年间,也至多收取二千五百万贯。”
“取八百万贯而惠几十万学子,值否?”
高进达并非在反驳刘继隆的提议,而是在说出他的担忧。
若是可以,他也想让天下孩童有书读,但稍微敲敲算盘,便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天下根本供养不了几百万读书人,就连几十万都能压垮天下。
对此,刘继隆则是沉吟道:“若到了那时,定然还有其它的安排,但眼下还是以刚才定下的规矩为主。”
“此外,招收的学子从十三岁以上挑选。”
刘继隆这番话落下,高进达及崔恕等人便知道自家殿下是什么意思了。
如今陇右那边,每年能毕业四五千小学学子,但他们的年纪都在十三四岁,年纪太小。
大学每年毕业的学子数量不过两千人,若是按照每县十二名正官来算,顶多也就能照料好一百六十几个县,且麾下都是当地世家豪强安插进来的白直。
虽然作为主官,他们能控制整个县的运转,但仍旧不免要与当地世家豪强合作,才能治理好整个县。
若是屠杀世家豪强,那则没有足够的读书人充当白直,协助当地官员治理县乡,征收赋税。
正因如此,刘继隆必须未雨绸缪。
安排大批年纪较大,但是还处于接受新事物阶段的少年人去学习,五年后他们长成,也差不多十八九岁了,充当白直,协助官员治理天下,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眼下这四道的学子,不是为了现在做准备的,而是为了日后统一天下后,顺势扫除毒瘤作准备的。
刘继隆要做的,是自古以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把世家豪强一举扫进垃圾堆!
哪怕后续还会有新的阶级崛起,但按照历史进程来看,官吏平民化所带来的除了贪腐,还有制度和阶级上的进步。
正如晚明时期,官员虽然贪婪,但起码大部分官员知道不能随意打杀百姓。
哪怕报官不成,晚明百姓也知道可以前往其它州县报官,甚至找巡察御史检举,官员和百姓也敢明目张胆的骂皇帝。
这一切是因为百姓人权越来越高,读书成本降低,许多百姓读书开慧所致。
不过百姓开慧也是双刃剑,例如晚明时期虚君思想崛起,百姓和士子都开始反思君主的作用,从根本否认了君权神授那套。
百姓开慧太多,反思太多,对封建王朝的统治就愈发不稳,不过刘继隆并不在意这个。
这世界哪有不灭的王朝,朱元璋下令天下各县开社学,结果百姓还不是花了两百多年时间,直到明亡才出现了虚君思想。
他日后所创立的这个朝